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探究

    卢志兰

    摘要:学生的表达之所以平淡无趣、新意不足、亮点不多,主要是因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语言文字运用训练的意识不强,只注重文本的讲读。研究发现,为了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在教学时应当善于挖掘文本中的语言文字运用训练点,夯实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基础,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运用训练。

    关键词:语言学习?实践运用?拓展途径?提升能力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发现,学生的表达大多平淡无趣、新意不足、亮点不多,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注重文本讲读,轻视文本品析;注重内容理解,轻视语言文字运用;注重文本欣赏,轻视语言表达训练。为了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善于挖掘文本中的语言文字运用训练点,把阅读教学中文本的理解与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智慧地将语言文字运用训练贯穿于教学中,让学生在理解、品读、鉴赏文本的过程中,感受语言文字运用之美,让学生在感受语言文字的表达形式与风格的过程中,丰富语言积累,改变表达方式,提高表达品位,进而将阅读教学的目标真正落到实处,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一、关注语言文字运用,习得语言文字表达方法

    用好语言是语文学习的最终目标。语言运用是有一定规律和一定方法的,要让学生用好语言,教师就必须循序渐进,必须先让学生写好句、写好段,再让学生写好篇,只有当学生把句子和段落写通顺、写流畅、写生动、写优美了,写好篇才不会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教材中蕴含着许许多多写好句、写好段、写好篇的表达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增强语言文字运用意识,着眼于言语活动的语言文字运用教学,改变傳统的语言分析、语言赏读、语言研究的路子,及时抓住文本的语言表达规律,有智慧地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运用训练,让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中掌握规律、习得方法。例如,在对部编版一年级下册《夜色》这一课中的句子“我从前胆子很小很小”进行教学时,出示句子后,教师问学生:“把句子中的‘很小很小去掉一个行吗?”学生马上回答“不行”,教师顺势引导学生探究其原因,把“很小”与“很小很小”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学生知道 “很小很小”比“很小”更小,叠词的运用强调了作者胆子的小。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教师要及时地对学生进行表达训练,先让学生把句子补充完整:“楼房很?很?。”“蚂蚁很?很?。”再让学生用“?很?很?。”造句。这种从扶到放、从易到难、从理解到运用的教学方式,既加深了学生对叠词表达效果的理解,又训练了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又如,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海底世界》第四自然段运用总—分的结构,描写了海里不同动物的不同活动方法。在教学这段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进行描写的,接着让学生想想作者围绕“海里的动物各有各的活动方法”写了哪些动物,以及这些动物是怎样进行活动的。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知道了海参靠肌肉伸缩爬行,乌贼和章鱼利用水的反推力迅速后退……在学生理解课文后,教师让学生说说这段话的结构(总—分式)。教材只是个例子,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个例子,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运用训练,让学生以“我的同学,各有自己喜欢的运动……”为开头进行表达,让学生知道总—分句式的表达可以让语言的表达更加清晰。这样的训练,既让学生习得表达的方法,又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经验。

    二、挖掘 “表达因子”,追求有智慧的语言文字运用实践

    语言学习是语文教学的根,教学时,教师要紧紧依托课文这个“例子”,最大限度地挖掘课文中的“表达因子”,由重点关注课文说了什么转向关注课文怎么说。由分析课文内容转向通过课文学语言、用语言,由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转向运用教学策略进行写法指导,由此达到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目的。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一课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中,教师通过问题“桂林山水甲天下,它的水甲天下表现在哪些方面”引导学生读,让学生知道桂林的水甲天下表现在静、清、绿三方面。教师紧紧抓住课文语言文字描写富有特色这一特点,让学生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桂林的水的。作者一开始不是直接写桂林的水,而是先写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平如镜的西湖,通过转折词“却”告诉大家桂林水的美与迷人是海水和西湖水无法比拟的。接着,作者运用排比句式,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桂林的水静得让人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清得可以看到江底的沙石,绿得像一块无瑕的翡翠。文中第三自然段也运用这样的表达方式描写了桂林的山奇、秀、险。对第三自然段的学习,再次让学生感受课文中运用的表达方式与描写方法。在学生充分感受的基础上,教师及时地把握住语言文字运用这一契机,让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运用实践,写一写某一处景点。学生在练笔中,运用文中的表达方式和描写方法,写出的景物栩栩如生、生动有趣,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一环节的设计,收到了学以致用、有效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之功效。

    三、拓宽训练途径,丰富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形式

    鲁迅先生说:“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语言文字是灵动的、是富有生命的,要让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文质兼美、富有感染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不断探索语言文字运用训练的途径,努力搭建学生语言文字运用实践的平台,运用形式多样的训练,引导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让学生在训练中掌握语言文字运用方法,获得语言文字运用经验,感受语言文字运用乐趣,进而让学生善于表达、乐于表达、勤于表达。一是讲故事。讲故事是再现阅读内容和活动场景的一个过程,既有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又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故事讲得好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一般也较好。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把所看的书、所学的课文内容讲给父母、朋友、同学听,在重温故事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二是创设情境。“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当人对人、事、物产生了情感,表达就会更加生动、更加感人、更加富有色彩。例如,让学生以“春天来了”为开头写一段话,教师在教学中首先播放《春景图》课件,给学生呈现了一幅欣欣向荣、美丽欢乐的春天画卷,课件中还插入声情并茂的旁白,让学生通过听、看、闻、想等多种方式感受和欣赏春天的美。语言的渲染,美景的欣赏,激起了学生对春天浓浓的喜爱之情,让学生感到有话要说、有情要抒,进入到不言不畅、不吐不快之境界。例如,有同学写道:“春天来了,河水哗哗啦啦,那是春天的歌声吧?小草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音符吧?桃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笑脸吧?……”三是写片段。学好语言、用好语言是语文学习的最终目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以致用,让学生养成写片段的习惯,一个星期写一个片段,不可过多,否则会让学生厌烦、抵触。写片段时,尽量让学生自拟题目,学生可以写学习中的体会、感受、收获,也可以写身边发生的事、喜欢的人或物……

    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激励着广大语文教师不断地寻求与探索。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增强语言文字运用训练的意识,积极创设语言文字运用训练点,让学生在课文学习中学语言、用语言,让课文中的语言训练点得以“增值”,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升,让语文教学的本原真正回归。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张田若.叶圣陶关于小学自主读写教学论述(四)[J].小学语文教师,2017(2).

    [3]刘仁增.当下语文课堂的“唯语用”和“伪语用”[J].福建教育,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