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最近10年国外循环经济进展及对中国深化发展的启示 |
范文 | 诸大建 摘要随着联合国确立2030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巴黎会议通过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协议,循环经济在世界各国的发展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正在与低碳经济一起作为绿色经济的两个支柱,纳入主流的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过去10年来,受到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刺激,国外特别是欧洲国家为了占领绿色经济制高点,强化了循环经济的研究与实践,在理论研究、政策创新、企业实践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这反过来可以对中国未来深化循环经济起到促进和激励作用。本文从三个方面总结和评论最近10年来国外循环经济的进展及其启示。首先,指出循环经济从60年前的思想萌芽,经过过去20年的发展,当前在政府、专门组织以及学术研究等多种力量的推动下,正在进入波澜壮阔的第三波。其次,概括过去10年欧洲国家在循环经济领域取得的进展和成果,指出循环经济的理论与实践出现了整合化、系统化的趋势,重要如EMF提出了循环经济的系统模型;战略思路实现了从治理废弃物向预防和减少废弃物的转变,重要如欧盟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一揽子计划;强调循环经济对于21世纪企业发展和创新具有重大意义,重要如埃森哲咨询公司提出了循环型企业的五种类型,其中产品服务系统和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分享经济正在成为循环型企业发展的新前沿。最后,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循环经济发展如何走上新台阶,如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物质流消耗的绝对脱钩,从建构循环经济整体模式以及政府、企业、消费者、研究者等利益相关者合作推动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循环经济;欧洲循环经济一揽子计划;循环经济企业模式;产品服务系统;分享经济 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7)08-0009-08[WTHZ]DOI:10.12062/cpre.20170468 2016年是联合国实施2030年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起始年,也是循环经济发展有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版本提升年。一方面,中国循环经济发展,从2006年作为国家行动纳入十一五规划进行体制化推进,到现在已经有了10年的经历和成就,进入十三五规划需要思考如何在生态文明大背景下更上一个台阶[1]。另方面,2016年也是国际上对循环经济有重要意义的年份,Boulding提出宇宙飞船经济50年,Stahel提出功能服务概念40年,2016年3月《Nature》杂志为此刊发了一组循环经济专题文章[2]。许多事实证明,过去10年是国内外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年月,特别是欧洲国家为了占领绿色经济制高点,在循环经济方面做了许多全新意义的研究。本文从理论研究、政府政策、企业模式等方面概括过去10年国外循环经济取得的进展和成果,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循环经济如何走上新台阶,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物质流消耗的绝对脱钩,从整体模式与利益相关者合作的角度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1循环经济发展正在进入第三个阶段 1.1循环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 国际上,循环经济新模式从1966年有朦胧的思想到现在的体制推进和理论整合,其发生发展可以粗略分出三个阶段。当下正在进入第三个阶段,被世界经济论坛等国际组织认为是世界创新长波和新工业革命的重要内容: (1)1966—1992年主要是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和初步探索阶段。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Boulding发表了一篇畅想性的短文,认为地球作为封闭的物质系统是有物理极限的,传统的强调经济增长无极限的牛仔经济不可能持续下去,需要转向新的在地球极限内追求繁荣的宇宙飞船经济,而实现宇宙飞船经济的思路就是通过闭环的物质流创造增长的价值流。1976年瑞士有经济思维的建筑师Stahel提出了功能服务经济的概念,强调了通过延长产品寿命和产品服务系统走向循环经济的思想。而循环经济的英文词circular economy 则是由英国经济学家Pearce于1990年首先提出,以区别于垃圾经济的recycling,虽然他没有对循环经济与垃圾经济的区别进行细化表述。 (2)1992—2010年是循环经济的理论模型发散式研究与表述阶段。理论背景是联合国在巴西首都里约通过可持续发展战略,人们认识到经济增长存在物理极限是客观的现实而不是虚幻的想法,关键问题是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倡导者开始从操作性的意义上思考如何走出新古典经济学推崇的牛仔经济或线性经济模式,提出了具有各种替代意义的循环经济新模式。其中有代表性的理论和模式有:Stahel的绩效经济与湖泊经济,Braungart和McDonough的从摇篮到摇篮经济,Pauli的蓝色经济,以及稍微早一些的产业生态学等。这些循环经济新模式的倡导者最近几年已经频繁来到中国推介思想,寻找理论运用的机会。 (3)2010年以来循环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的动向正在进入第三阶段。主要的动力来自英国的Ellen McArthur Foundation(EMF),他们聚集研究循环经济的主要理论家、科学家和有志于循环经济的创新型企业家,做了两方面的推进工作。一方面要把到现在为止的各种循环经济思想、学派和模型整合成为系统的理论,提升循环经济的理论成果和科学含量;另方面要通过循环经济企业100强活动,使循环经济在微观的企业层面成为现实和潮流。2014年,在EMF和麦肯锡、埃森哲等联手推动下,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成立了高等级的循环经济全球议程理事会,决定把循环经济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内容通过世界经济论坛向世界各国进行推进。 值得指出的是,在欧美有关循环经济的研究停留在学者思考和概念模型的第二阶段中,中国学者和中国政府为循环经济走向深入和推广起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一方面,1998年以来包括笔者在内的一些中国学者,对欧美发散的循环经济思想进行理论整合和推介,写了大量有关循环经济的文章,引起了政府、企业和学术界的注意。2016年Lieder等基于文献研究的论文Towards circular economy implementation:a comprehensive review in the contex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证明在1990—2013年的循环经济文献中,中国的研究文章在世界范围起了引导性作用,欧美有关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主要是在2013年以后兴盛起来的[7]。另方面,决策者发现循环经济超越传统的末端污染治理,具有从经济源头实现绿色发展的意义,可以成为深化生态文明的重要环节。中国迅即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用体制力量大规模推动循環经济发展的国家,标志性的工作是2006年把循环经济纳入中国十一五规划,分类型推动循环经济各种试点,以及2008年通过国家级的循环经济促进法并于2009年实行。可以说正是中国的循环经济运动影响了欧美国家对循环经济的兴趣与深化,影响了循环经济运动在全球的新一波展开。 1.2推动循环经济的主要力量 在欧美国家,研究作为新经济模式的循环经济,如果说以前是学者的学术性研究和理论性研究为主导,那么过去10年来政府、企业和非政府组织的政策性和操作性研究已经发挥越来越多的作用。从2005—2015年的10年,欧美方面可以说有三股力量在推进循环经济的理论、政策与实践: (1)政府层面的循环经济战略与政策。众所周知,1990年代政府出面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重大事件,一是德国1994年通过1996年实施的《循环经济与废弃物处理法》(1998年修订),二是日本2000年通过的《促进循环型社会基本法》以及配套的一系列专门法,虽然两个国家已经强调了从物质流的整个寿命周期控制废弃物产生,但是政策重点仍然是作为物质流下游和末端的固体废弃物的再循环,例如日本把循环型社会翻译成为Recycling Society。21世纪初以来,中国政府把传统的3R原则用到了更广泛的生产消费领域,政策视野超出了简单的废弃物再循环,成为国际循环经济运动的最大亮点。过去10年中除了中国政府的力推之外,最新的政府事件是2015年欧盟推出了有全新意义的2030年循环经济一揽子计划[3]。这个计划显示欧盟要继中国之后,在政策层面上大规模推进广义的循环经济,在强化基于循环经济的废弃物处理的同时,更加强调用循环经济的思想对包括开采-生产-消费-处理的整个经济过程进行改造。 2015年12月2日正式通过的欧盟循环经济一揽子计划,旨在促进欧盟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三赢目标,即减少废弃物的排放,推动绿色经济的增长,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欧盟的循环经济一揽子计划覆盖了从产品的生态设计、制造、消费、废物处理到二级原料的全生命周期过程,同时公布了新的循环经济相关的废弃物管理法的修改建议,以使这些立法和新的循环经济一揽子计划与时俱进。 欧盟的循环经济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循环经济指标和愿景设定,包括:根据原材料消耗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来计算资源生产率,到2030年将资源生产率提高30%;到2030年,城市垃圾回收率达到65%;到2030年,包装废弃物回收率达到75% (对于部分回收体系尚不完善的国家,例如罗马尼亚等东欧国家,此项指标考虑为65%—70%);相应的废弃物填埋目标是至2030年填埋量最大至10%;禁止在垃圾填埋场填埋可回收的废弃物(包括塑料、纸张、金属、玻璃和可生物降解的废物)等。 欧盟的循环经济新提案强调了从整个经济过程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措施,包括:鼓励企业生产经久耐用的产品,提高产品使用寿命;提倡使用替换材料,减少使用危险或难以回收的材料;通过制定标准和政府采购的方式鼓励再生材料市场发展;鼓励生态设计,开发更易于维修、更新升级和回收再制造的产品;鼓励消费者减少废弃物并正确分类废弃物;资助建立废弃物分类和回收系统,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回收和再利用的费用;加强研究与创新来支持循环经济发展,加大对循环经济领域的投资,让企业发挥更大的作用,并鼓励消费者参与进来。最大限度回收利用废弃物,以使欧盟人均废弃物总量呈下降趋势,最终淘汰填埋废弃物,焚烧仅限于不可回收材料。 (2)专业组织对循环经济的研究和推进。过去10年中值得注意的是一些NGO组织和有影响的企业开始系统地参与循环经济的研究与实践,甚至把推进循环经济作为组织活动的主要目的。企业组织中有麦肯锡、埃森哲这样的全球著名咨询公司,非营利组织中有世界经济论坛、世界资源论坛等。 其中,2010年成立的英国Ellen-McArthur基金会(EMF)是世界上第一个以研究和传播循环经济、开展循环经济政策咨询为己任的组织。成立5年来,这个组织在欧美新一波循环经济运动中起到了领导性的作用[4]。理论上,他们把各路循环经济流派的思想整合成为新的整体性框架,与麦肯锡合作连续出版了三本有创意的循环经济报告[5];实践上,他们发起循环经济企业100 强活动,举办由世界12家名校为主的循环经济暑期学校(同济大学是中国大学的参与者)。特别是2013年开始,由EMF等发起在世界经济论坛内成立了高等级的循环经济全球议程委员会,在冬季达沃斯和夏季达沃斯发起了大规模的企业循环经济推进活动。 (3)循环经济的主要研究者及其最新著作。过去10年也是循环经济学术研究繁荣和学者表现活跃的年代。在循环经济的研究者方面,除了早期的学者如Stahel、Braungart、McDonald等更加活跃之外,又有一批新的学者加入循环经济的研究行列,出版了一批对循环经济的理论与实践有重要推进作用的著作。其中,代表性的著作有:Walter Stahel的Performance economy(2010),McDonough和Braungart的The upcycle(2013),Ken Webster 的The circular economy:a wealth of flows(2015),Conny Bakker的Products that last: product design for circular business models(2014),Peter Lacy的Waste to wealth:creating advantage in a circular economy(2015,已有中译本)。 过去10年在严格的同行评议学术杂志上看到了循环经济研究文献的急剧增长。2015年和2016年,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杂志发表了2篇有影响的长篇评论[6-7]。《A review on circular economy: the expected transition to a balanced interplay of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system》,对过去10年中循环经济的理论、政策与实践做了全景式的扫描和总结。该文检索了2004—2014年Web of Science和Science Direct两大数据库的1 031篇论文,整理出了与循环经济研究的相关关键词,其中循环经济是758篇,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是64篇,循环经济与生态产业园区是85篇,循环经济与零废物是26篇,循环经济与脱钩发展是11篇,循环经济与反弹效应是2篇,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是85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论文摘要,选出155篇最有代表性的論文进行分析,发现循环经济的研究主要在五个方面展开。一是循环经济的思想起源;二是循环经济的原理与模式如3R原理等;三是循环经济的三个尺度即微观的清洁生产(生态设计)、中观的产业生态园区、宏观的合作消费、零废物社会;四是循环经济的指标;五是循环经济与脱钩发展。 《Towards circular economy implementation:a comprehensive review in the contex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对过去10年的循环经济英文文献做了分析,指出循环经济的未来发展需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理论分析需要从资源环境扩展到经济效益,建立起更加综合性的资源输入-经济效益-废物排放的三维分析模型;二是政策实践需要强调自上而下的政府推进与自下而上的企业创新相结合,政策推进包括提高社会意识、加强法律的系统性、制定有利于循环经济的税收政策等;企业创新包括制造业的循环经济转型、利益可行性、循环型企业的竞争力等。 2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的主要成果 过去10年的循环经济的理论与实践出现了整合化的趋势,强调要对传统的开采-制造-消费-扔弃的线性经济进行系统变革,强调循环经济的发展要覆盖物质流的全过程,强调循环经济不同于下游的以治理为导向的垃圾经济,而是要全面地预防和减少废弃物的产生。概括过去10年中包括学者、机构、政府的循环经济研究成果,可以认为最有新意的进展有四个方面。 2.1在宏观经济的整体意义上,强调循环经济是覆盖材料输入-生产-消费-废物回收整个物质流的新经济,目标是实现低废弃物的社会而不是保留现有经济模式不变继续大量产生废弃物然后去循环利用 (1)EMF对循环经济研究的理论整合。21世纪初理论家提出了多种循环经济假设,但是缺乏整合。 2012—2014 EMF提出的三份报告建立了循环经济的整合模型,内容覆盖了摇篮经济的两种循环物、Stahel的服务经济和存量管理的思想。 EMF的循环经济模型是从自然与经济的交界面进行分析的。在经济过程进口侧,强调减少物质流的进入,特别强调要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在中间过程的生产与消费中,强调通过多循环提高物质存量的资源生产率,所谓从流量增加到存量管理,其中多循环包括闭环的服务循环、产品循环、废弃物循环;在经济过程的出口侧,强调减少废弃物的排放,提高开环废弃物的再利用,降低焚烧与填埋的比重,例如欧洲国家再循环可以达到50%以上,基本上已经没有填埋。从中导出的操作性方法是ReSOlVE方法,即regenerate,share,optimize,loop,virtualize,exchange。 EMF强调循环经济的研究要基于物质流的分析与表达。按照物质的类型讨论物质流,这种分析可以用到产业、园区、城市、国家等维度。2015年EMF发布基于循环经济的新塑料经济的报告。提出塑料产品从1964年的15×109 t到2014年的311×109 t增加了20倍,估计到2030年还要翻一番成为40倍。对过去塑料包装物的物质流分析表明,每年78×106 t塑料包装物只有14%被收集回用,其中只有2%真正作为二次材料回到经济流程,产生5%的价值损失了95%的价值(800亿—120亿美元)。排放的86%的塑料废弃物中,14%焚烧,40%填埋,有32%泄露到了自然界。按照循环经济重新设计,第一步是大幅度提高废塑料包装物再利用,用二次资源替代原生资源即减少化石燃料的开采;第二步是大幅度减少废塑料向自然界的泄露;第三步是加强塑料包装物存量的多循环,提高资源生产率。 (2)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是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的脱钩,这是研究循环经济不可忘却的初心。循环经济作为新经济模式的意义,是要把废弃物从生产和消费流程中淘汰出去,从根本上避免废弃物。对照起来,当前国内搞了许多循环经济示范项目,但是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仍然高居不下,某种程度上是传统线性经济加上末端垃圾处理的表现。可以设想三种经济增长与废弃物处理的情景。情景一是保持线性经济的大量开采、大量生产、大量消费不变,由此产生的大量废弃物通过末端的焚烧和填埋来处理,这显然不是循环经济的目标;情景二是保持线性经济的物质流不变,废弃物仍然大量产生,但是增加末端处理的再生利用,这是循环经济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情景三是改变线性经济的模式为循环经济模式,使得资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有规模性的减少,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的脱钩,同时在末端处理环节加大回收利用对于焚烧和填埋的替代。情景三表达的内容才是循环经济作为新经济模式的真正意义。 (3)在整个经济流程中实现循环经济的减物质化和去废物化的发展。Stahel的《绩效经济》一书,从制造绩效、销售绩效、管理绩效三个环节讨论了循环经济[8]。类似于自然界的生产-消费-降解,循环经济的经济流程也可以分为这样三个环节,宏观意义上的循环经济要求有三个同时进行的循环,而不是只有物质流下游的废弃物循环。一是服务的循环,强调制造业要更多地转向产品服务即不卖产品卖服务,崛起中的产品分享经济属于循环经济的这类表现;二是产品的循环,强调通过再制造等方式延长产品和部件的寿命周期;三是废物的循环,不同于传统的废弃物回收再利用,强调基于生产者回收的上向式或 闭环式循环而不是生产之外回收的下降性或开环式循环,例如用废料制造物质材料质量更高的衣服,而不是变成质量递减的再生资源。总的来说,宏观意义上的循环经济就是要通过生产+消费+转化三个阶段的完整循环,最终达到废弃物产生量的负增长。 (4)3R原则在上述循环经济整个流程中的运用与表现。对照以上宏观意义的循环经济模式,可以有新意地理解3R原则在其中的作用:一是生产阶段的reduce,要求制造者从物质增量管理走向物质存量管理,不卖产品卖服务,于是有Stahel强调的服务导向的创新或者绩效经济创新的S-创新,包括制造业服务化的租赁、出租等方式;二是消费阶段的reuse,要求消费者从追求物质拥有转型为追求服务使用,不求拥有但求使用,于是有产品和部件的R-创新,即reuse,repair,remanufacture等;三是轉化阶段的recycle,要求管理者特别是政府和企业从废物增量管理走向废物减少管理,把废弃物转化为有用的资源,于是有D-创新,要求dematerial,decomponent,decouple等。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