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商业航天新浪潮下民营航天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思考
范文

    王昭

    摘 要:我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立以来,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举国体制”的优越性,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60余年风风雨雨,航天技术水平在自力更生中已步入世界前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军民融合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明确指出在太空、海洋等新兴领域,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推进军民融合发展,2015年10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印发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的通知》,鼓励民营资本和社会力量进入商业航天领域,在此形势推动下,2015年后,国内相继创立了一批以翎客航天,零壹空间,北京蓝箭,九州云箭,星河动力,星际荣耀,九天微星等为代表的新兴民营商业航天公司,打破了长期以来我国商业航天市场“国家队”一家独大的垄断局面,为我国商业航天市场注入了全新的思维方式和商业模式,掀起我国商业航天发展的新浪潮。众所周知,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资产,为此,从分析我国民营商业航天企业人才队伍现状入手,通过现状分析及思考,提出民营航天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民营航天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思考

    中图分类号:F24 ? ? 文献标识码:A ? ?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18.031

    1 我国民营商业航天企业人才队伍现状

    由于历史客观原因,长期以来,我国航天领域相关核心技术完全被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和军方所垄断,航天科技和航天科工两大央企集团组成了中国商业航天的“国家队”,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逐步放开,国内相继涌现出一大批初创民营商业航天企业,根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国内已注册的民营航天公司已超过百家,由于民营航天企业快速发展的迫切需要以及航天工程任务极高门槛的特点,这些公司以创新灵活的管理机制和优厚的薪酬待遇,吸引了不少具有航天体制内相关工作背景的高端和骨干成熟人才加入。据2018年4月一份公开调研报告指出:在航天某科研院所近几年来离职员工中,就有相当数量的骨干技术人才流入民营商业航天企业,其中还包括“两总”人员。另据国内媒体报道,作为首个在国家酒泉发射场成功实施“一箭双星”入轨商业发射任务的民营航天企业北京星际荣耀,其团队核心成员均完整经历过运载火箭的全流程研制,在运载火箭研制方面的平均从业时间超过12年。

    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中国民营商业航天企业的核心技术团体成员大多来源于体制内航天行业及相关领域,且很多创始人都具有国资航天集团相关工作背景。近几年,民营航天企业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突破,但不可否认,我国的民营航天企业还处于发展初期,核心团队人才来源比较单一,企业人才梯队储备和建设还很薄弱。国内民营航天企业的发展,虽然在某种程度上造成近年来航天体制内人才的离职率有一定上升趋势,但我们要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看待,在国家商业航天白皮书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如果对航天相关领域的人才合规流动和所有知识产权问题上都严格设卡,中国民营商业航天将很难发展起来。事实上,美国当年也存在同样情况,Space-X公司等美国私营航天公司能够快速发展,其实是得益于美国NASA官方背景的无偿技术支持,但这个政策出台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我国也不应简单照搬其做法。

    2 加强民营航天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与建议

    作为新生事物,民营商业航天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若干措施及建议如下几点。

    2.1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配套政策及时出台跟进

    2019年6月,国防科工局,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商业运载火箭规范有序发展的通知》,首次就商业运载火箭的科研、生产、试验、发射、安全和技术管控等有关事项进行了全面的规范与要求,属于国家层面重大利好消息,然而,與欧美等航天强国完善的商业航天法律、政策体系比较,我国的相关体系仍属滞后,有业内人士指出,“中国航天缺的不是技术,而是政策”,随着民营商业航天企业及其市场的逐步成熟,地面配套终端、产业化应用等航天产业相关配套项目有望进入高速建设期,因此,政府的扶持和配套政策特别是人才有关的新政策应及时出台跟进,为新兴民营航天企业提供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民营商业航天的发展。

    2.2 坚持“严谨细实”工匠精神,构建人才队伍建设长效机制

    要充分认识到,航天产业具有特殊性,航天从来不是一个能够快速获益的行业,民营商业航天也不例外,必须尊重航天产品研发的客观规律并严控质量可靠性,不能仅因为政策效应和商业利益,急功近利、图快求省,据统计,参照国际商业航天的经验,需要重资产的航天上游产品开发企业,从设立到盈利往往接近10年时间,而轻资产的下游产品企业至少4-5年时间才能由所收益,这就需要投资方能够充分认识到航天投资的长线特征,民营航天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要在坚持“严谨细实”航天工匠精神的原则下,打造具有创新思维的长效人才培养机制,由于民营航天企业的核心创始人才团队主要成员的大都出身于“航天体制内相关”,这种人才引进模式的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和风险性,企业要想长久的健康发展,必须建立和完善企业自身的人才队伍培养体系,加大人才队伍建设的培养和投入力度,特别是加强企业技术人才(后备)梯队的储备,比如:实施民营航天企业产学研一体化形式的人才储备培养模式,由企业建立专项资金,主动与国内外一流的高校或科研院所建立联系和签约合作,通过采用项目(课题)研发和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等多种形式,培养企业人才(后备)队伍或者吸引高校及科研院所具有天赋及潜力的优秀学生和人才为我所用,使其为企业服务或者效力,实现企业人才的良性循环培养,同时,围绕企业重点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有意识定期选拔、资助骨干人员到国外航天技术先进国家进行学习深造,学成后为企业服务,为民营航天企业的持续良好发展提供可靠、优质的人才(后备)队伍保障。

    2.3 创新管理模式,建立合理高效的企业用人机制和薪酬制度

    民营航天企业作为初创公司,在参考成熟企业管理机制的前提下,要创新管理模式,一方面,打通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彻底打破国企存在的“论资排辈”以及“干部能上难下,人员只进不出”等常见弊端,实行全员竞争上岗,打破资历论、唯才任用,并引入强制淘汰机制,构建一套“公平,公正,公开”和“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人才管理机制;另一方面,建立基于价值导向的薪酬-绩效动态分配体系,并使分配机制向一线科研和技术骨干团队倾斜,并对核心和骨干成员实施股权和期权激励制度,以充分调动人才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从而确保企业能留住、激励和使用好现有人才和不断吸引优秀外来人才加入组织。

    2.4 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人才队伍凝聚力

    企业文化彰显了企业的发展理念和核心价值观,优秀的企业文化在助力人才队伍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信仰力量,能增强员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提高人才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民营航天企业作为我国航天事业的重要补充力量,在企业文化建设上必须坚持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坚持企业文化建设与党和国家航天强国发展战略相统一,必须坚持党管企业文化的大原则,企业的党组织要发挥政治与领导核心的作用,一方面对企业文化进行指导把关,提炼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并引导企业积极承担和履行社会责任;另一方面,积极落实党和国家的形势教育任务,做好政策宣贯和职工的思想工作,激发广大职工的工作热情,从而提升民营航天企业人才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3 结束语

    党的十九大将军民融合发展作为重大国家战略写入党章后,站在历史新的起点,我国民营商业航天企业作为国家航天的有益补充,在“创新环境+政策支持+市场需求”多重因素下发展迅猛,与商业航天发射“国家队”相比“既有分工又有竞争,”在未来完全有可能在某些领域取得新突破,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乃至出现类似美国Space-X让世界尊敬的中国民营商业航天公司。作为国家鼓励的新生事物,一方面,國内民营航天企业的兴起,离不开长期以来国家对航天事业人才队伍的大力培养和支持,离开航天体制的支持,民营航天企业的人才队伍终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民营航天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也能够倒逼“国家队”创新人才机制改革,形成互为促进的双赢局面,为我国建设航天强国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纪原.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哲学思想[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陈惟杉,银昕.中国“马斯克们”的商业逻辑——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解析[J].中国经济周刊,2018,(46):14-15.

    [3]蔡闻一,刘嬿,刘洋,等.航天主要科研院所调研访谈情况分析及启示[J].今日科苑,2018,(04):73-79.

    [4]姜天娇.民营商业航天迎来零的突破[N].经济日报,2019-8-6.

    [5]新华网.开创新时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局面[J].求是,2018-7-16.

    [6]马岩.新华时评:我国民营航天事业前景广阔[OL].新华网,2019-7-25.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7: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