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案例研究方法价值提升路径研究 |
范文 | 刘庆贤 肖洪钧 [摘要]以工商管理学为研究场域,基于案例研究方法价值论的正反双方激辩,阐述案例研究方法价值论悖论。集中针对批判学派批评焦点进行反驳,提出案例研究方法价值提升的两条路径和对策:在认知层面上,通过对案例研究方法发展史的考察,例证了案例研究方法对工商管理学科理论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强化了看待案例研究方法的价值观;在方法论的层面上,提出了提升案例研究方法过程及结论严谨性的理念及测度方向。 [关键词]案例研究方法;价值论;理论建构;提升路径;严谨性 [中图分类号] F27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9)06-0030-05 案例研究方法(Case Study Research)的价值定位到底在哪里?如何才能找到案例研究方法的提升路径?这是困惑国内案例研究学派学者们多年的老问题。本文率先直面这一窘境,在充分借鉴并汲取国外案例学派权威学者最新观点的基础上,阐述我们的理解和主张,尝试性给出解决的路径和对策。 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阐释案例研究方法价值观的悖论,指出案例研究方法价值论争辩双方的争论焦点,提出下文案例研究方法价值论提升的两条路径。第二部分,通过对案例研究方法发展史的考察及其对工商管理学科理论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的例证,树立看待案例研究方法的正确认知观,强化案例研究方法的价值观。第三部分,阐述案例研究方法价值提升的核心路径——严谨性理念及其测度方向。 一、案例研究方法价值观的悖论 尽管被学界广泛视为“是和实证研究、规范研究并称的三大研究方法之一”,但是和实证研究方法相比,案例研究方法从其产生之日起一直饱受争议,一些学者时常把案例研究方法看作是“主流”(mainstream)或实证研究方法的替代品。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听到对这一研究方法的批评之音。 我们率先引介案例研究方法公认国际权威、美籍华裔罗伯特?K?殷(Robert K. Yin,应国瑞)①在2008年10月刚刚出版的最新力作《Case Study Research:Design and Methods》一书中的观点,该书总结了国外一些学者对案例研究方法存有的一些偏见。他认为,“很久以来,案例研究方法被视作(并且将继续被视作)社会科学各种研究方法中最不科学性和可靠性的方法。……随着计算机定量、结构方程模型(SEM)、等级线性模型(HLM)等分析技术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得到快速的应用,这种对案例研究方法的传统批评也愈加喧嚣尘上[1]。 首先,案例研究方法被认为是一种“缺乏严谨性”(rigor)、精确性(accuracy)的研究方法。表现为部分案例研究人员想当然主观以为案例研究“其实很简单”,没有遵循科学严谨的案例研究步骤、技巧及其注意事项,在案例研究方案设计、资料收集、资料分析、报告撰写上顾此失彼,不系统、不完备,或没有经过系统收集资料,或使用模糊证据、或跳跃得出结论,致使案例研究结论缺少必备的构念效度(Construct Validity)、内部效度(Internal Validity)、外部效度(External Validity)和信度(Reliability)(Campbell,1975;March,Sproull & Tamuz,1991)[2][3],研究结果失实,构建的理论普适性差,难以让学界和业界产生足够的信服力。 其次,认为案例研究方法不能提供科学归纳(scientific generalization)的基础,即认为单案例研究样本量太少,论据不充分,无法用一个案例推知另一个案例。这主要源于对单一案例研究进行理论建构的质疑,其实“管理学不是惟一的存在着小样本与大样本研究价值之争的领域”[4]。事实上,持这类观点的批评者“实际上是以统计调查的标准去看待案例研究。……在案例研究中用样本来类推总体是错误的。统计调查依据的是‘统计性归纳,而案例研究依据的是‘分析性归纳”[5]。 最后,认为案例研究需要投入太多时间和经费,且其研究结论大多表现为冗长烦琐报告。尽管一份高水平的案例研究报告需要研究人员投入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在有些情况下,掌握丰富案例研究技巧的研究人员是可以事半功倍地完成这一工作的。如何用简洁有趣的语言,深入浅出阐述案例研究报告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应该说,这些批评性观点围绕的核心是认为案例研究方法缺乏足够的效度和信度,所以它很容易受到“非理性的质疑和理性的检验”。直面这些不足并聚焦于解决路径,是现实中我们应该采取的态度。事实上,这些不足的存在,问题不是出在案例研究方法这一方法本身(尽管它在不断走向成熟中),而是有些很好的原则、技巧、步骤并没有在实际案例研究实践中得到很好的贯彻和执行,运用的好,能对理论构建起到很好的助益作用。以工商管理领域为例,历史上,案例研究作为产生和测试理论的工具,在战略管理领域提供了开创性见解(Penrose,1960;Chandler,1962;Pettigrew,1973)[6][7][8]。近年来,在管理和战略研究中,作为一种生成和测试理论的方法,对案例研究的兴趣,出现了复苏情景(Eisenhardt & Graebner,2007;Siggelkow,2007;Weick,2007)[9][10][11]。 面对案例研究方法的质疑和指责,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努力探索并尝试破解案例研究实践中存在的这些“阿喀琉斯之踵”。在充分借鉴国外案例研究学派权威学者最新观点并在吸收消化的基础上,这里给出我们的主张和理解。我们认为案例研究方法的价值提升,依赖于树立正确的认知态度和提高案例研究严谨性这两条基本路径。限于文章篇幅,我们这里的论述以第一条路径为主,辅以第二条路径的简明扼要阐述,第二条路径我们将另文详述。 二、案例研究方法在理论构建中的价值例证 事实产生态度。案例研究方法价值何在?用事实例证。为此,我们从对案例研究方法发展历史的考察入手,来考证这种研究方法自引入工商管理研究领域以后对学科理论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以事实证明案例研究方法的价值,强化我们对待案例研究方法的正确认知,从而增强我们从事案例研究的信心。 案例研究方法的发展历史,最早可以回溯到哈佛商学院所代表的教学案例学派(the Teaching Case Approach)和经验主义学派(the Empirical Approach)[12]。1908年哈佛商学院将案例教学方法引入商业教育领域,华莱士?B?唐哈姆(Wallace B. Donham)院长大力推动案例教学法,1921年科波兰德博士(Malvin T. Copeland)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管理教学案例集[13],由此奠定了管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基础。尽管有了良好的开端,但是案例教学方法在美国的推广普及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艰苦历程。直到1955年,哈佛商学院在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下,连续举办了11期8周制的案例教学暑期研讨班,并在全美高校推广,并逐步发展成为哈佛大学教学方式的一张王牌。 与在美国高校受企业基金会资助进行推广有所不同,案例研究方法在中国高校的传播受到了行政力量的推动,发展较为迅速。1980年,中美两国政府举办“袖珍MBA”培训班,项目执行基地定在大连理工大学,命名为“中国工业科技管理大连培训中心”②,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因此成为国内“最早引入案例教学和模拟决策教学”的管理院校[14]。当年,为提升MBA教学效果,中美两国教师深入中国企业采集了83篇中国管理案例。1986年,原国家经贸委大连培训中心举办了为期两周的案例培训班。由于优秀的教学效果,案例研究方法一直被中央组织部直属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作为主要的培训方式[15]。 在工商管理学学科发展史上,很多管理理论创新并不完全是由理论推导而来,而是源于大量深入企业的调研实践和案例研究总结。通过对其中一些著名理论的回顾,可以见证案例研究方法在理论建构层面的突出贡献,就像一些学者坚持的,“案例研究不宜用于实证,而只能用于旨在构筑理论的归纳式研究,这是主流管理学理论界的一般共识”[16]。诚如罗伯特?K?殷所言,“你会发现,采用案例研究法的学者,都不是凡夫俗子,其中一些甚至是相关学科领域中的泰山北斗”[17]。 经验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戴尔(Ernest Dale)开创了组织领域的比较研究方法。他认为,有效的组织比较研究必须满足的必要条件包括:建立一个概念框架、注意组织之间的可比性、明确地表述目标、比较和结论的恰当性[18]。他主张采用比较方法对大企业的管理经验进行研究,以便把这些经验传授给后来的企业经营管理者。这些观点集中体现在1960年出版的著作《伟大的组织者》(The great organizer)一书中。该书主要研究了杜邦公司(Dupont)、通用汽车(GM)、国民钢铁等四家大公司的一些“伟大的组织者”(皮埃尔?杜邦、艾尔弗雷德?斯隆等人)成功的管理经验。他认为,管理知识的真正源泉就是大公司中“伟大的组织者”的经验,要掌握这些经验,就要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组织,发现并描述各种不同组织结构的“基本类似点”。把这些“基本类似点”搜集起来,采用演绎法、归纳法或兼有两者进行分析,就可以得出某些一般结论,作为一种对发展趋势作预测的手段。 以戴尔为代表的经验学派深入企业进行案例调查比较,总结经验,进行研究方法创新,研究成果逐渐得到了其他学者的认可。1961年,孔茨(Harold Koontz)在其名篇《管理理论丛林》(The Management Theory Jungle)中划出了六个有代表性的管理理论学派,案例学派(经验学派,The Empirical School)独占一席。在该文中他肯定了案例学派的地位,明确了其“对过去的管理经验或过去的管理工作‘是怎样做的进行分析的重要性”[19]。 1980年,孔茨又在其论文《再论管理理论丛林》(The Management Theory Jungle Revisited)一文中,划出了十一个学派,再次划出了案例学派 / 经验主义学派(The empirical or case approach),指出它是基于“学生和从业者通过研究管理者在各种个案中的经验和教训来领会管理问题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管理”这样一个前提条件,同时指出了其局限性[20]。 还有一些研究者在案例研究方法创新的基础上,提升研究层次用来构建新理论(building theories from case study research),因为案例研究方法一直是管理理论建构的重要方法[21],“以实地调查、访谈、案例….等为特征的定性研究方法,是在理论和文献匾乏的领域里进行理论构筑工作的有效手段”。[22]1962年,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A. D. Chandler,Jr.)在其名著《战略与结构:美国工商企业成长的若干篇章》(Strategy and Structure: Chapters in the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Industrial Enterprise)中,以杜邦(Dupont)、通用汽车(GM)、新泽西标准石油(Exxonmobil)公司等四家企业为主要案例研究对象,以案例研究的方法集中对四家企业的经验分别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个案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跨案例分析其战略与结构的范式转变,阐述了20世纪前期美国大型企业从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向多部门制组织结构转变的原因和过程,提出了影响深远的“结构追随战略”的结论,即扩张战略必须有相应的结构变化追随[23]。在他之后,战略与结构之间的互动,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研究中的永恒主题。 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经济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对美国经济形成了严重挑战。在日本企业步步紧逼、美国企业节节败退的大背景下,对日本企业管理方式学习效仿的失败大大增强了美国管理学者研究总结本国知名成功企业管理经验的决心。彼得斯(Peters T. J.)和沃特曼(Waterman R.H.)于1982年在其著作《追求卓越:美国优秀企业的管理圣经》(In Search of Excellence:Lessons from America's Best-Run Companies)一书中,通过深入对43家美国卓越企业的历时数年案例调查,研究对象涉及制造、信息、服务、销售等诸多行业,包括国际商业机器(IBM)、通用电气(GE)、惠普(HP)、宝洁(P&G)等大型跨国公司,以实际案例为基础,结合大量事实、数据进行分析,捕捉到那些常常为传统管理学者所忽略、但却是企业经营最基本的八大要素(即:崇尚行动、贴近顾客、自主创新、以人促产、价值驱动、不离本行、精兵简政、宽严并济)[24],主张美国企业应当从本国的实际中总结经验,卓越不仅是企业能研制出新产品,更重要的是企业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为了构建突显本国管理文化特色、具有更高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的“本土”管理理论,有管理学者指出必须采取扎根理论(the grounded theory)来进行研究,这使得颇具研究本土特有现象、深入解释现象背后本质的案例研究方法得以在更大范围内被广泛使用[25]。80年代的许多美国学者对日本企业管理方式的研究结论发现,日本企业的文化特征是促使日本企业高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主导性价值观、组织气候等等。 1995年,科特在其名篇《领导变革:为什么企业转型的努力会失败》(Leading Change:Why Transformation Efforts Fail)一文中,勾勒出成功变革的八个步骤,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已经成为全球经理人的变革指南。文中归纳了八种阻碍变革的因素:缺乏足够的紧迫感、未建立足够强大的变革领导集团、缺乏明确的愿景、愿景的沟通效果极其低下、没有为实现新愿景扫清障碍、没有系统地规划并取得短期成绩、过早地宣布变革成功、没有把变革固化到公司文化中。变革只有通过彻底改变“我们这里做事的方法”,使新方法融入到公司的血液之中,才能持久[26]。2002年,科特与科恩(Cohen D. S.)合作出版《变革之心》(The Heart of Change: Real-Life Stories of How People Change Their Organizations)一书,该书根据德勤咨询公司对来自美、欧、澳等90多家企业的200多位工作人员进行了大规模访谈和案例收集工作材料,以成功变革的八个步骤为主线,以34个精选的“真实人物的真实变革”案例为素材,向人们展示了一种成功的大规模组织变革模式:观察─感受─变革。他指出,在进行大规模变革的时候,企业面临最核心的问题不是战略、结构、文化或系统,而是如何改变人们的感受,从而改变人们的行为[27]。对待案例研究方法的应有态度。 “方法论的科学化是管理学学科建设的有机内容”[28]。通过以上对案例研究方法发展过程的历史考察,通过例证其中较为著名学者的理论建构,管中窥豹,我们可以看到案例研究方法在工商管理学科发展史所做出的理论贡献,可以看到工商管理理论来源于几千年来的实践管理经验的深入总结。对此,张丽华也认为,“基于对企业管理实践活动基本规律的认识, 通过案例研究方法总结提炼升华, 用来构建新理论或拓展原有理论的解释范畴都被视为理论创新, 这已经成为工商管理理论发展的重要途径”[29]。对此,余菁认为“企业管理学为案例研究这样一种经验性、贴近现实的研究方法,提供了发展和繁荣的沃土”[30]。 三、案例研究方法价值提升的核心路径——严谨性 由于严谨性方法问题并非本文的论述侧重点,这里我们只是抛出这一提升途径,对之作简要阐述,我们将另文对这一问题进行详述。 Eisenhardt和Graebner(2007)指出,案例研究往往是最有趣的阅读文章 [31]。越来越多的作者采纳案例研究去解释、测试和检验假设(Lee,1989;Sambamurthy and Zmud,1999)[32][33],所有这些努力都有助于知识发展。 科学研究要求实现更高水平的严谨性。如果案例研究方法想被看作是高级别的方法并有助于我们管理领域知识增长的话,它必须通过科学严谨的测度。案例研究方法很容易发生关于方法上的严谨性,尤其是在效度和信度方面的关切(Campbell,1975;March,Sproull & Tamuz,1991)[34][35]。正如Scandura 和 Williams(2000)提醒我们,“管理研究如果缺乏严谨性,相关性则不能声称”[36]。 一般认为,一个完整的案例研究过程包括:确定研究问题、设计研究方案、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撰写研究报告五个步骤。其中,公认的提升案例研究方法严谨性的关键步骤在于中间的三个环节,即设计研究方案、收集资料、分析资料三个阶段。因此,我们的案例研究严谨性水平测度框架也主要着力于构建上述三个环节的测度指标。在实证主义传统中,四个标准通常被用来评估实地研究的严谨性:内部效度、构念效度、外部效度和信度。这些标准已经被Campbell(1963)、Eisenhardt(1989)、Yin(1994,2008)修改用于案例研究。严格说来,如果读者们能够明白如何评估案例研究结论的效度和信度,案例研究学者会被更多的读者所赞赏,并且对自己的案例研究结果更加自信。 现代管理现象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决定了很难用一个统一的理论和模型来进行指导,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采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观点,从具体、典型的实际案例中去深入洞察、全面总结,“案例研究正是从个别到一般,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过程。”[37] 诚如徐淑英所言,由于管理现象的丰富性(richness),案例研究方法能对现象进行厚实的描述(thick description)[38],而且案例研究方法具有有利于构建新理论和检验以往理论的优点,尽管处于初级阶段,它本身也在不停汲取其它研究方法的新发展,随着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的逐渐交融,它必将不断走向成熟。由于各种研究方法都存在优劣并存,因此我们主张不应该厚此薄彼,应当兼采定性、定量的多元研究方法(multiple methodologies)来研究管理问题。因此,我们认为,案例研究方法是现代管理科学理论建构和方法创新的重要路径,是处理复杂问题的有力工具,是一种有前途、有价值的研究方法。 [注 释] ①罗伯特?K?殷关于案例研究方法的著作《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一书在全球学术界被广泛引用。迄今为止,该书共有5个版次,参见(1)Robert K. Yin. Case Study Research:Design andMethods,(4th ed.)Beverly Hills,Newbury Park,CA: SagePublications,Inc. 2008.(2)Robert K. Yin. Case Study Research:Design and Methods,(3rd ed.)Beverly Hills,Newbury Park,CA: Sage Publications,Inc. 2003. (3)Robert K. Yin. Case StudyResearch:Design and Methods,(2nd ed.)Beverly Hills,Newbury Park,CA: Sage Publications,Inc. 1994. (4)Robert K.Yin. Case Study Research:Design and Methods,(Rev. ed.)Beverly Hills,Newbury Park,CA: Sage Publications,Inc. 1989.(5)Robert K. Yin. Case Study Research:Design and Methods,(1st ed.)Beverly Hills,Newbury Park,CA: Sage Publications,Inc. 1984. 英语稍弱的读者可以参见北京师范大学周海涛博士后根据第三版译出的《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或中山大学兼职教授张梦中先生根据第二版译出的《案例学习研究—设计与方法》,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但通过本人的仔细阅读,上述两个译本均不同程度的存在错译、误译之处,笔者强烈建议有兴趣的研究者详读原著,体会原著语义精华。 ②本文第二作者曾任中国工业科技管理大连培训中心主任。 [参考文献] [1]Yin R.K..Case Study Research:Design and Methods[M].Newbury Park,CA: Sage Publications Inc.,2008. [2]Campbell D.T..Degrees Of Freedom and The Case Study[J].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1975,(8):178-193. [3]March J.G.,Sproull L.S.,Tamuz M..Learning from Samples ofOne or Fewer[J].Organization Science,1991,(1):1-13. [4]Siggelkow N.,张丽华,姜惠译.案例研究的说服力[J].管理世界,2008,(6):156-160. [5]周海涛.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6]Penrose E.T..The Growth of the Firm. A Case Study:the HerculesPowder Company[J].Business History Review,1960,34(1):1-23. [7]Chandler A.D..Strategy and Structure:Chapters in the History ofthe American Industrial Enterprise[M].Massachusetls:the MITpress,1962. [8]Pettigrew A.M..The Politics of Organizational Decision Making[M].Tavistock:Harper & Row Publishers Inc.,1973. [9]Eisenhardt, K.M.,Graebner M.E..Theory Building from Cases: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J].Academy of ManagementJournal,2007,50(1):25-32. [10]Siggelkow N..Persuasion with Case Studies[J].Academy ofManagement Journal,2007,50(1):20-24. [11]Weick K.E. The Generative Properties of Richness[J].Academyof Management Journal,2007,50(1):14-19. [12]欧阳桃花.试论工商管理学科的案例研究方法[J].南开管理评论,2004,(2):100-105. [13]傅永刚,王淑娟. 管理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14]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中国工业科技管理大连培训中心[EB/OL].http://management.dlut.edu.cn/AboutUs/aboutus_traincenter.aspx.2009-03-12. [15]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培训方式[EB/OL].http://www.cbead.cn/pxfs.asp.2009-03-12. [16] 许德音,周长辉.中国战略管理学研究现状评估[J].管理世界,2004,(5):76-87. [17]Yin R.K..Case Study Research:Design and Methods[M].Newbury Park,CA: Sage Publications Inc.,2003. [18]Dale E..The Great Organizers[M].New York: McGraw-HillBook Co.,1960.中译本参见:欧内斯特?戴尔.孙耀君等译.伟大的组织者[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19]Koontz H..The management theory jungle[J].The Journal of theAcademy of Management,1961,174-188. [20]Koontz H..The Management Theory Jungle Revisited[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0,175-187. [21]Eisenhardt K.M..Building Theories from Case Study Research[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9,532-550. [22]许德音,周长辉.中国战略管理学研究现状评估[J].管理世界,2004,(5):76-87. [23]Chandler A.D..Strategy and Structure:Chapters in the History ofthe American Industrial Enterprise[M].Massachusetls:the MITpress,1962. 中译本参见: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选译.战略与结构:美国工商企业成长的若干篇章[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24]Peters T. J.,Waterman R.H..In Search of Excellence:Lessonsfrom America's Best-Run Companies[M].HarperCollinsPublishers,Inc.,1982.中译本参见:托马斯?彼得斯,罗伯特?沃特曼.北京天下风经济文化研究所译.美国优秀企业的管理圣经[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25]陈晓萍,徐淑英,樊景立.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6]Kotter J.P..Leading Change:Why transformation efforts fail[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5,59-67. [27]Kotter J. P.,Cohen D.S..The Heart of Change: Real-Life Storiesof How People Change Their Organizations[M].Harvard BusinessSchool Press,2002.中译本参见:约翰?P?科特,丹?S?科恩.刘祥亚,译.变革之心[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8]谭劲松.关于中国管理学科定位的讨论[J].管理世界,2006,(2):71-79. [29]张丽华,刘松博.案例研究:从跨案例的分析到拓展现有理论的解释力——中国第二届管理案例学术研讨会综述[J].管理世界,2006,(12):142-145. [30]余 菁.案例研究与案例研究方法[J].经济管理,2004,(20):1-6. [31] Eisenhardt, K.M.,Graebner M.E..Theory Building from Cases: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J].Academy of ManagementJournal,2007,50(1):25-32. [32]Lee A.S..A Scientific Methodology for MIS Case Studies[J].MISQuarterly, 1989,13(1):33-52. [33]Sambamurthy V.,Zmud R.W..Arrangements for InformationTechnology Governance:A Theory of Multiple Contingencies[J].MIS Quarterly,1999,23(2):261-290. [34]Campbell D.T..Degrees Of Freedom and The Case Study[J].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1975,(8):178-193. [35]March J.G.,Sproull L.S.,Tamuz M..Learning from Samples ofOne or Fewer[J].Organization Science,1991,(1):1-13. [36] Scandura T.A.,Williams E.A. Research Methodology inManagement:Current Practices,Trends and Implications forFuture Research[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0,43(6):1248-1264. [37]成思危.认真开展案例研究,促进管理科学及管理教育发展[J].管理科学学报,2001,(4):1-6. [38]Tsui A.S.,Nifadkar S.S.,Ou AmyYi..Cross-NationalCross-Cultural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Research:Advances,Gaps,and Recommendations[J].Journal of Management,33(3):426-478. Research on the Path to Value Promotion in Case Study Method Liu Qingxian,Xiao Hongjun (Management School,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alian 116024,China) Abstract:Taking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as an example, based on both-sides debates on the value of case study method, this paper discusses its paradox, refutes the criticisms from critical school and puts forward the two paths and approaches to value promotion in case study method. At cognitive level, this paper, through examining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case study method, illustrates its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discipline, emphasizing the value of case study method; at methodological level, the paper proposes enhancing the rigor of the concept and measurement of case study method process and its conclusion. Key words:case study method; value theory; theory-building; path-enhancing; rigor (责任编辑:张改兰)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