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城市化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配置 |
范文 | 摘 要 以城市化进程中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配置问题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教育、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共基础设施(主要包括道路、交通、公交站点)以及社会保障四个方面选取指标,建立指标体系,并采集1978~2011年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中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配置由以往城乡分割逐步转变为城乡统筹,同时,在今后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配置应重点考虑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治理与改善,以及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 基本公共服务;城乡统筹;城市化 中图分类号 F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4)06-0047-05 一、引 言 城乡二元结构一直以来都是制约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在我国,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二元结构的一大特征是将“城市—农村”在空间上加以区别,而正是这一“壁垒”,致使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及其生存发展所需的基本公共服务的配置方式和管理制度也产生了巨大的差异,这一差距的日益加大是造成我国当前“三农”问题最重要的体制性根源之一。目前,众多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充分表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以及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配置最强有效的方法就是城市化,因而,近年来我国城市化速度也在不断加快,据预测,到“十二五”期末,中国的城市化率将超过50%。城市化是否能真正起到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配置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当前,我国城市化过程表现出的基本特征即各类要素资源城市化的速度远远快于社会公共资源。据相关研究表明,在我国城镇职工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项目已经全部出台并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制度实际覆盖率达到70%~80%的同时,农村养老保险仍处于试点阶段,覆盖面不足10%;农村低保制度仅覆盖约50%的农村贫困居民;农村社会保障覆盖范围窄、层次低、社会化程度低。截止到2012年年末,只有4 976万农民工参加了工伤保险;参加城镇医疗保险的农民工只有4 249万人且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关系难以接续等问题突出。此外,我国85%以上的优质卫生设备主要集中在城市,而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投入少、缺乏人才,几乎难以维持生存,广大农民长期处在“看病难”、“看病贵”的困境中,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普遍存在。这些现象都是城市化进程中,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配置非均衡的不同层面反映,由此衍生出许多社会问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配置问题也是世界各国在社会转型关键时期所必须面对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国外发展经济学家Paul Rosensten、Albert Hirschman甚至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定义为一种社会分摊资本,应当满足全体社会成员基本生存权(或生存的基本需要)。 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配置指标体系的选取 为清晰地研究城市化进程中中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配置的状况,本文首先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研究对象主要确定在符合法定最低标准的教育、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共基础设施(主要包括道路、交通、公交站点)以及社会保障四个方面,然后充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通过选取衡量城市化进程中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配置方面的差异性因素,设计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城乡统筹发展的内涵和指标体系设置的基本原则,考虑到数据获得的难易程度和定性因素的不易量化等因素,本研究着眼于中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配置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取变量,分别从城乡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四个方面进行选取了十六个指标,构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配置的评价指标体系,这四个方面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紧密联系,共同构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配置的考核衡量体系。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配置主要是为了彻底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最终形成城乡统筹的基本公共服务配置。但是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方向、速率与我国城乡社会经济情况、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配置体制机制的建立完善等具有重要关联。根据上述分析,构建的指标体系如下表1所示: 三、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配置模型构建与结果分析 (一)数据来源与分析思路 为了科学衡量城市化进程中中国基本公共服务配置水平和程度,以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配置状况作出评价,本文中数据主要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农村调查年鉴》数据以及相关部门的统计年报,其中农村的数据部分主要来源于《中国农村调查年鉴》,城市的数据通过年鉴数据和实际数据的运算取得。在此基础上,通过相关的整理、分析及计算,得到1978~2011年的中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配置指标数据,通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配置基本情况进行评价。 (二)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由于原始指标数据相互之间存在量纲和数量级的不同,因此需要进行原始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处理。通过运用SPSS16.0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标准化的基本公式可写作,ZXij=Xij-Xj-Sj其中Xij为原始指标数据,j为该类指标数据的样本平均值,Sj该类指标数据的样本方差,ZXij为标准化后的指标数据。 (三)模型分析结果 本研究基于时间序列的纵向分析评价,采用1978~2011年中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配置数据,借助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首先对样本数据进行KMO检验,检验变量间的简单相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检验结果在0.9以上非常好;0.8以上好;0.7一般;0.6差;0.5以下不可接受。本研究KMO检验的结果显示最大值为0.791,最小值为0.707,平均值为0.752,这表明所选用的评价指标基本适合运用因子分析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计算出R的特征值和贡献率(见表2)。 表2中第二列方差贡献率反映了每个因子所包含原始数据信息量的大小,前五个因子包含了原始数据83%的信息,满足了因子分析用变量子集来解释整个问题的要求,所以取前四个因子做因子分析。本研究采用方差极大法旋转因子矩阵,对前五个因子建立因子载荷矩阵,尽量使原始变量在某一因子上的载荷最大,以便对因子变量的解释更容易进行,方差极大化正交旋转结果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第一主因子在X21、X24上有较大载荷,分别是城乡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比重之比和城乡中小学远程教育覆盖率之比,侧重于从基础教育方面反映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配置状况,故将该因子命名为基础教育因子,用F1表示;第二主因子在X22、X23上有较大载荷,分别是城乡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程度之比和城乡职业教育在校生数量之比,侧重于从职业教育方面反映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配置状况,故将该因子命名为职业教育因子,用F2表示;第三个主因子在X31、X32、X33、X34上有较大载荷,即城乡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之比、城乡每万人拥有病床数之比、城乡卫生厕所普及率之比和城乡卫生事业费占财政支出之比,这三个指标都反映了城乡居民医疗卫生方面的差异,故将该因子命名为医疗卫生因子,用F3表示;第四个主因子在X41、X42和X43上有较大载荷,即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率之比、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之比和城乡敬老院数量之比,这三个指标都反映了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水平方面的差异,故用F4表示,并将该因子命名为社会保障因子;第五个主因子在X11、X12、X13上有较大载荷,即城乡公路网总里程之比、城乡公交站点数量之比和城乡生活污水处理率之比,偏重于从基础设施角度反映基本公共服务配置状况,故将该因子命名为基础设施因子,用F5表示。新的因子解释见表4。 主因子重新命名后,可分别计算出其得分,本研究将其方差贡献率归一化处理后作为权重,对主因子进行线性加权求和,最终可计算综合得分Y,Y可表示为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衡的水平。本研究选取1978~2011年以来,中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配置的变量数据,可绘制不同时期中国基本公共服务配置状况的曲线,直观地反映在城乡关系不同的历史时期,基本公共服务的配置情况,如图1、2所示。 四、结论探讨 根据模型分析结果可知,从总体趋势来看,中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配置的统筹度在不停的波动之中并且具有阶段性的拐点,中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配置经历了从不协调逐渐走向协调发展的整体变动。从图2可以明确看到,1978~2011年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配置的发展趋势是在波动中不断趋于融合的,即城乡之间的差距由扩大转向缩小的趋势。改革开放之初即1978~1990年,城乡差距明显,这主要是由于此时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配置是在刚建国后城乡分割的战略下进行的,解放以来到改革开放之前重工业化的城市偏向发展,重工业主导型战略使得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差异明显,各种资源要素的工业化和城镇化速度明显加快,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配置也趋向于首先满足城市经济和城镇居民的需要,城乡公共产品的供给不均衡。1990~2000年,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配置开始逐步发生变化,重城市、轻农村的情况开始有所好转,尤其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逐步重视农村公共设施和社会事业的完善,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全方位地深入市场化改革,农民逐渐可以分享改革成果,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差距仍然存在。2000年以来,尤其是2003年随着我国“城乡统筹”战略的提出,城乡一体化发展深刻地体现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配置过程中。在这一时期,国家不仅免除了农业税,而且还对农村的教育、基础设施、医疗卫生等方面加大了投入。与此同时,城市经济、城镇居民收入也在以很高的速度增长。因此,此时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配置方面的差距呈现逐步缩小趋势,总体表现出平稳发展的态势。 具体而看,图1中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配置的主因子得分示意图上可以看出主因子:城乡基础教育因子、职业教育因子、基础设施因子、社会保障因子和医疗卫生因子的变化趋势。 基础教育因子在1978~2000年波动较为明显,说明这一时期中国城乡基础教育的非均衡配置化程度明显,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战略的提出,各种资源要素流向城市以及人口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在这一过程中城市基础教育得到优先发展和完善而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相对缓慢,城乡差距不断拉大。2000年以来,国家日益关注城乡基础教育的差距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保障专项财政资金支持农村教育,改善农村教师工作环境和工资待遇,进行中小学设备改造和软硬件基础设施更新,提出了一系列增加教育投入的政策措施。明确规定,提高财政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2011年达到15.8%、2012年达到16%。 职业教育因子得分在1978~2011年的变化趋势相对明显,总体趋势呈不断缩小的态势,中间的拐点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此之前中国城乡职业教育资源严重失衡,农村职业教育几乎空白,而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城市职业技术学校、成人职业技术学院的数量、设备以及规模不断提高。但是2000年以来,职业教育因子的变化趋势越来越平缓,而且数值越来越趋于稳定,说明城乡差距逐渐变小,这是因为国家重视农村职业教育问题,形成由教育部门管理、统筹安排、步调一致、资源共享的发展局面,农村职业教育条件和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城乡职业教育资源的均等化配置初步实现。 医疗卫生因子则在这段期间呈现持续波动的态势,上下波动较为明显但幅度趋于平缓,这种情况的出现说明我国医疗卫生资源的城乡非配置是比较明显的。由于本文选取的指标主要依托人口因素,而改革开放以来人口的城乡间流动以及城镇化率水平的不断提高可能会加剧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方面的不均衡表现。随着我国城乡统筹战略中对民生工程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医疗卫生事业经费投入的不断提高,改善农村地区居民的医疗水平,加快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的改革,推进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均等化进程。 社会保障因子的变化主要集中在2000年以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处于调整改革期,这一时期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城乡社会保障差距表现的尤其明显,城镇居民在进行社会保障广覆盖的同时,农村居民社会保障还是一片空白,主要靠家庭养老。因此社会保障因子曲线变化幅度非常明显。2000年之后,尤其是2003年城乡统筹战略的提出,针对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长期被忽视的实际情况,党和国家逐步开始重视社会保障的城乡间均等配置。在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开始推行,新农保、城居保覆盖面达到80%以上,并逐步实现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城乡社会保障水平方面的差距逐步缩小。 基础设施因子在1978~2011年期间,变化趋势单一最为明显,且呈现出由大变小的规律。城乡基础设施资源的配置与我国长期以来城乡关系的演变最为密切。建国以来,在重工业化战略和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基础设施的布局率先得到完善,而农村基础设施规划和布局几乎是一片空白。直到2000年前后,这一状况才初步得到改善。而随着近年来,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提出和新农村建设的开展,逐步将农村纳入到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的大系统中统一进行设计和布局,加大投入,全面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因此,城乡基础设施的差距将进一步缩小。 [1] 王华,陈烈. 西方城乡发展理论研究进展[J].经济地理,2006,26(3):465-466. [2] 柳士双. 欧盟的城乡关系政策及其启示[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2):56. [3] 宋承宪.现代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4-7. [4] R,坎伯,J. 麦金托什: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25-26. [5] 张培刚.新发展经济学[M].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271. [6] Fei.J.C and G.Ranis, A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1, 57: 65-70. [7] 詹碧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关系政策演变及启示[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11(5): 7. [8] 傅崇兰.城乡统筹发展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5:6-15. [9] 薛曜祖. 张平,诱致性制度变迁:城乡统筹实现的重要途径[J].软科学,2013(9):43-46. Urbanization and the Balanced Allocation of the Urban-rural Basic Public Services Xue Yaozu (Research Institute of Transition of Resource-based Economics,Shan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Taiyuan 030006,China) Abstract: Targeting on its balanced allocation,the paper studied the urban-rural basic public services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from 4 perspectives,as education,basic medical or health services,public infrastructure(including roads,transport,bus stops)and social security selected indicators. Through establishing the index system and then collecting the data from 1978 to 2011,results obtained from empirical analysis found that the allocation of the urban-rural basic public services of China has gradually transformed form urban-rural split into urban-rural coordination. It is also indicated that,in future,the further allocation of the urban-rural basic public services should be focused on the infrastructure configuration and the living environment improvement,as well as the rural economy upgrade. Key words: basic public services;urban-rural coordination;urbanization (责任编辑:张丹郁) 基础设施因子在1978~2011年期间,变化趋势单一最为明显,且呈现出由大变小的规律。城乡基础设施资源的配置与我国长期以来城乡关系的演变最为密切。建国以来,在重工业化战略和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基础设施的布局率先得到完善,而农村基础设施规划和布局几乎是一片空白。直到2000年前后,这一状况才初步得到改善。而随着近年来,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提出和新农村建设的开展,逐步将农村纳入到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的大系统中统一进行设计和布局,加大投入,全面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因此,城乡基础设施的差距将进一步缩小。 [1] 王华,陈烈. 西方城乡发展理论研究进展[J].经济地理,2006,26(3):465-466. [2] 柳士双. 欧盟的城乡关系政策及其启示[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2):56. [3] 宋承宪.现代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4-7. [4] R,坎伯,J. 麦金托什: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25-26. [5] 张培刚.新发展经济学[M].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271. [6] Fei.J.C and G.Ranis, A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1, 57: 65-70. [7] 詹碧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关系政策演变及启示[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11(5): 7. [8] 傅崇兰.城乡统筹发展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5:6-15. [9] 薛曜祖. 张平,诱致性制度变迁:城乡统筹实现的重要途径[J].软科学,2013(9):43-46. Urbanization and the Balanced Allocation of the Urban-rural Basic Public Services Xue Yaozu (Research Institute of Transition of Resource-based Economics,Shan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Taiyuan 030006,China) Abstract: Targeting on its balanced allocation,the paper studied the urban-rural basic public services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from 4 perspectives,as education,basic medical or health services,public infrastructure(including roads,transport,bus stops)and social security selected indicators. Through establishing the index system and then collecting the data from 1978 to 2011,results obtained from empirical analysis found that the allocation of the urban-rural basic public services of China has gradually transformed form urban-rural split into urban-rural coordination. It is also indicated that,in future,the further allocation of the urban-rural basic public services should be focused on the infrastructure configuration and the living environment improvement,as well as the rural economy upgrade. Key words: basic public services;urban-rural coordination;urbanization (责任编辑:张丹郁) 基础设施因子在1978~2011年期间,变化趋势单一最为明显,且呈现出由大变小的规律。城乡基础设施资源的配置与我国长期以来城乡关系的演变最为密切。建国以来,在重工业化战略和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基础设施的布局率先得到完善,而农村基础设施规划和布局几乎是一片空白。直到2000年前后,这一状况才初步得到改善。而随着近年来,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提出和新农村建设的开展,逐步将农村纳入到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的大系统中统一进行设计和布局,加大投入,全面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因此,城乡基础设施的差距将进一步缩小。 [1] 王华,陈烈. 西方城乡发展理论研究进展[J].经济地理,2006,26(3):465-466. [2] 柳士双. 欧盟的城乡关系政策及其启示[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2):56. [3] 宋承宪.现代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4-7. [4] R,坎伯,J. 麦金托什: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25-26. [5] 张培刚.新发展经济学[M].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271. [6] Fei.J.C and G.Ranis, A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1, 57: 65-70. [7] 詹碧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关系政策演变及启示[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11(5): 7. [8] 傅崇兰.城乡统筹发展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5:6-15. [9] 薛曜祖. 张平,诱致性制度变迁:城乡统筹实现的重要途径[J].软科学,2013(9):43-46. Urbanization and the Balanced Allocation of the Urban-rural Basic Public Services Xue Yaozu (Research Institute of Transition of Resource-based Economics,Shan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Taiyuan 030006,China) Abstract: Targeting on its balanced allocation,the paper studied the urban-rural basic public services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from 4 perspectives,as education,basic medical or health services,public infrastructure(including roads,transport,bus stops)and social security selected indicators. Through establishing the index system and then collecting the data from 1978 to 2011,results obtained from empirical analysis found that the allocation of the urban-rural basic public services of China has gradually transformed form urban-rural split into urban-rural coordination. It is also indicated that,in future,the further allocation of the urban-rural basic public services should be focused on the infrastructure configuration and the living environment improvement,as well as the rural economy upgrade. Key words: basic public services;urban-rural coordination;urbanization (责任编辑:张丹郁)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