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资源环境约束下重庆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研究 |
范文 | 马金金
[摘要]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不断发展,城市化水平也在不断上升。重庆作为四个直辖市之一,经济发展趋势符合全国发展趋势。重庆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公里,矿产资源比较丰富,是我国自然资源富集的地方之一,但是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自然资源利用强度不断增大,废气污染排放逐渐增大,所以重庆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的过程也伴随着一些“城市病”的出现,而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来说,不可再生资源对城市化水平有着一定的约束力。文章主要基于重庆水土资源对重庆城市化水平的发展阻力做研究,并提出重庆在新型城市化下以资源环境为主题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城市化水平;资源约束;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 [DOI]1013939/jcnkizgsc201643169 1资源环境约束 11水资源的约束 水是生活必需品,是工业发展的必需品,是城市发展必不可少的资源,它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是广泛的,不仅影响居民的身体健康、生活质量,还影响城市的生产方式和产业规模。因此,水成为影响城市发展的因子之一,特别是淡水资源十分珍贵。水资源又是可循环利用资源,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每个企业都能为节约用水做出自己的努力。重庆是个山水之城,长江、嘉陵江、乌江三江环绕,56条主要次级河流纵横交错,但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重庆水资源用量在一定程度上呈上升趋势,河流污染日益严重。从重庆市近几年的用水量来看,变化不是很大,但是淡水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而我们的生活、工业用水无处不在。水资源的总量基本是不变的,在我们不断使用中,水资源含量会呈递减趋势。产出一定会和水资源有一定的关系,并且由索洛模型推测得知,单位劳动力水资源的拥有量会对未来经济增长带来一定的阻力,进而对城市化进程有一定的约束。 12土地资源约束 重庆市是中国四大直辖市和五大中心城市之一,也是长江上游地区最大的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但人均土地数量较少、土地利用不平衡、水土流失面积较大、土地退化非常严重、后备土地资源匮乏等一系列问题必定会激化粮食生产、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因此,本文选择“基于生态承受力的重庆市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试图揭示新型城市化与土地利用、水资源变化的相关性,寻找符合重庆市实际情况,进而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结果,既是协调重庆市人口与土地矛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又是实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关键,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 4对策与建议 41从城市经济学意义上讲,突破城镇土地使用权转让的旧模式,探索土地使用权制度创新 土地是城市建设的最基础的条件,新型城市化推进一定要创新土地使用权制度。在主城、万州、涪陵等大中型城市,尽可能保证地方政府尽可能垄断一级市场,建立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宏观调控土地的使用。对城市内部没有使用的土地或利用不够充分的土地,可由地方政府统一收购后再开发,并实施有偿转让,然后将转让出来的资金应用于城市基础建设和高层建设;然后利用土地级差地租,对不同性质的自然用地采取较灵活的地价政策,并将土地结构调整和城市功能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重点关注小城镇建设用地。在本地范围内耕地平衡有困难的,可以考虑异地平衡,由土地管理部门负责协调、出租或投资入股开发或在购买商品房时给予适当优惠;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走集约化发展道路,能有效通过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更好地促进新型城市化发展。 42从环境经济学意义上讲,对水资源实行节约保护措施 重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植树种草,保护自然植被,防止水质被污染和水土流失,防止管道堵塞和水源干枯,改善生态环境。另外,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各部门,应当加强对水污染防治的监督与管理,严禁一切破坏和污染水源的行为。特别是在生活饮用水保护区范围内,应按国家有关规定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禁止污染水资源的活动,保护和完善水质。向江河排污的,排污单位在向环境保护部门申请之前,必须经水资源主管部门同意。在水利工程范围内设置或扩大排污口,还要经过水利工程管理部门单位同意。开采地下水必须按照政府部门的规划,加强监督管理。在地下水已经超过开采量的地区,必须严格控制开采,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地下水资源,进而防止地面下降。由以上分析可知,水土资源对经济增长和城市化进程有一定的约束力,对水土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应该予以重视。 5结论 在新型城市化进程中,重庆市资源环境对城市化约束效应机制实证研究表明:第一,随着重庆市现代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能源与矿产资源现存量、水资源供给能力、土地空间等将成为重庆市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关键约束;第二,基于新古典增长理论和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方程,通过构建资源对城市化进程的阻力模型,发现水和土地资源对城市化进程的“增长阻力”分别为0024和0503,可见水和土地资源对新型城市化进程中的资源阻力是显著的。基于这个结果,我們提出了一些关于资源环境和城市化发展的政策和建议,尽可能地协调资源环境和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关系,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培刚发展经济学教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2]李树棕城市化与小城镇发展[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3]叶裕民中国区域开发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4]谢文惠,邓卫城市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5]王放中国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6] 王小鲁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城市经济[J].区域经济,2002(7) [7]张文和,李明重庆城市化的措施和对策[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9(5) [8]刘耀彬,李仁东,宋学峰,等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环境关系研究综述与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 [9]周继霞,张凤太,苏维词中国西南山地型城市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措施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7,14(6)350-353 [10]鲍超,方创琳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约束城市化进程的内涵、研究意义及战略框架[J].自然资源学报,2006(21):5 [11]山鹿城次城市地理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86 [12]杨芸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3]宋旭光资源约束与中国经济发展[J].财经问题与研究,2004(11):15-2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