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供需视角下延安市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研究 |
范文 | 摘 要:从供需视角出发,通过实地调研,探究延安市在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方面的供给状况,以及延安市新生代农民工对就业培训的需求,发现在培训费用、时间、内容、方式、师资和后续服务方面存在供需失衡问题,进而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期优化就业培训工作,提升农民工就业技能。 关键词:供需视角;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 中图分类号:F323.6? ? ? ? 文献标志码:A? ? ?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33-0133-03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大批1980年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不断向城镇转移,农民工只有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才能在城市立足。延安市作为西部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相对于其他地区而言比较落后,而农民工的稳定就业与延安市的经济发展密不可分。但《2018年陕西农民工监测报告》提到,“2018年陕西农民工接收到的农业和非农业职业技能培训比例并不高。”[1]延安市对农民工的就业培训是有所欠缺的。因此,从供需角度研究提出延安市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有利于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和素质,进而扩大农民工就业,为延安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 一、调查方案的设计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延安市新生代农民工。延安市下辖两区11县,考虑到宝塔区的GDP总量及常住人口是所有区县中最多的,因此选择宝塔区开展本次调研,并随机抽取宝塔山街道办、南市街道办和枣园街道办的新生代农民工为调研样本。本文的调研时间为2019年7月15日至8月5日,问卷的调查方式是随机抽样法,一共发放450份问卷,涉及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等行业,将问卷发放给农民工,对其在填写问卷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并实施回收问卷,筛除掉年龄不符合新生代农民工的问卷、没有参加过就业培训的问卷以及数据缺失的无效问卷,获取到212份有效问卷,并运用Excel分析数据,从而获得有关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的供需情況。 二、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分析 第一,年龄与性别。从数据分析结果来看,有116名男性农民工,占54.7%;96名女性农民工,占45.3%,有33名农民工年龄在16~20岁,占15.6%;有84名农民工年龄在21~30岁,占39.6%;有95名农民工年龄在31~40岁,占44.8%。 第二,文化程度和婚姻状况。在212份有效问卷中,有4名农民工的学历是小学及以下,占1.9%;有83名是初中学历,占39.1%;有86名是高中/中专学历,占40.6%;有39名是大专及以上学历,占18.4%。可见,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程度有所提升。从婚姻状况看,117名农民工未婚,占55.2%;83名农民工已婚,占39.2%;12名农民工离异,占5.6%。可见,新生代农民工的结婚年龄有所延后,有了新的婚姻观念。 第三,行业分布和签订合同情况。在行业分布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在各个行业均有所涉及,所占比例相当。值得注意的是,该群体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建筑业、制造业等行业,而是更加注重工作环境,享受工作。在签订合同方面,签订合同的有98人,占46.2%;没有签订合同的有67人,占31.6%;个体老板有42人,占19.8%。可见,该群体签订劳动合同的意识较强。 第四,农民工月均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从每月的月均收入情况看,13名农民工的月均收入在1 000~2 000元之间,占6.1%;48名农民工的月均收入在2 000~3 000元之间,占22.6%;89名农民工月均收入在3 000~4 000元之间,占42%;39名农民工月均收入在4 000~5 000元之间,占18.4%;仅有23名农民工月均收入在5 000元以上,占10.9%。可以看出,新生代农工的月均收入集中在3 000~4 000元。从每月的生活消费支出情况看,每月的生活消费支出在500元以内的有20人,占9.4%;在500~1 000元的有59人,占27.8%;在1 000~2 000元的有39人,占18.4%;在2 000~3 000元的有83人,占39.2%;超过3 000元的有11人,占5.2%。 三、延安市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供需失衡问题 (一)培训费用供需失衡 在供给方面,政府补贴的费用少于1 500元;但从新生代农民工对就业培训费用的需求来看,近60%的农民工期望政府补贴1 500元以上的培训费用,自己最多承担500元。可以看出,农民工也是经济人,不想自己支付太多费用。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就业培训的成本仍然很高。从对新生代农民工调查的基本情况可以看出,该群体的月均收入是3 000~4 000元,收入比其他群体低,需要支付城镇的高昂消费来维持基本生活。此外,部分农民工还需考虑婚恋、购房等问题。该群体每月基本生活消费大多在1 000元以上,加之人情交际等方面的支出,剩余收入寥寥无几。以汽修为例,学费3 500元,培训一个半月,政府补贴1 000元,个人需支付2 000元,农民工们表示这样的培训费用难以承担。因此,政府必须要加大培训经费投入。 (二)培训时间、内容和方式供需失衡 1.培训时间供需失衡。在培训时间方面,政府一般提供的都是三个月以上的培训,培训课时在160—321课时之间,培训在下班后和上班时进行的居多,大多是中长期的培训;而在需求方面,农民工们希望累计培训天数控制在一个月以内,累计培训课时在80课时以内,更希望在上班时、周末和节假日进行培训,农民工们需要的是短期培训。可见,政府提供的就业培训时间,无论是培训天数、培训课时还是培训时间段的安排并不能满足农民工的需求。对于培训时间,新生代农民工希望将培训时间安排在休息日。调研中了解到,该群体中33.5%的人正常工作8小时,66.5%的人工作时间超出8小时;30.1%的新生代农民工没有双休日,49.1%的人每周仅有一天休息日。因此,要结合新生代农民工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培训时间。 2.培训内容供需失衡。在培训内容供给方面,政府提供的是技能类和创业方面的培训,给农民工发放纸质版教材和专业的培训课本;而农民工们对创业培训的需求不大,更多的是倾向于礼仪类和基本知识类,希望得到更多的网络培训教材。首先,现有的就业培训内容设置不科学、不合理。对于就业技能培训方面,可以看到,目前提供的就业培训专业大多是比较传统的专业,如美容美发、汽修等专业,对于快速发展的市场来说,是比较落后的。此外,缺乏法律、职业道德素质等方面的引导性培训。其次,培训教材比较陈旧,技术落后,无法满足如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需求。对该群体而言,他们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所以必须不断更新教材,根据产业发展和社会形势不断调整培训教材,及时更新,从而达到传授理论知识、提高就业技能的目的。 3.培训方式供需失衡。在培训方式供给方面,政府提供的培训方式主要是传统的学徒培训和讲座培训;而新生代农民工们喜欢的培训方式是现场指导、视听多媒体和多种形式结合的培训。可见,目前的培训方式太过单一,不灵活。采用传统的讲座式的培训对于培训提供者来说,能节省成本,但也存在不具有针对性、难以照顾到每个学员的弊端;学徒培训虽然针对性强,但有经验的师傅只是技术操作水平高,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如今,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已经熟练掌握电脑、智能手机,所以,可以采用网络直播课或者录播的方式让学员回家自学,有疑问时与培训教师随时语言视频互动。 (三)培训师资供需失衡 在培训师资供给方面,政府大多邀请的是兼职教师。虽然培训教师具备专业的素质,但是也存在不认真授课、培训流于形式的情况。而农民工需要的是理论储备强、实践经验丰富、教学态度端正、能够答疑解惑的专职教师。可见,培训教师与新生代农民工需求之间存在供需失衡问题。目前兼职教师居多,如大多数都是本地或邻市高职院校的教授。此外,现阶段一部分培训教师理论知识过硬,但是不会实践操作,而另一部分教师虽具备实践操作能力,却没有一定的理论储备,在培训时不能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这对参加教育培训的学员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四)培训后续服务供需失衡 在培训后续服务供给方面,培训后的跟踪回访服务、沟通交流平台服务、就业信息咨询服务和就业动态跟踪服务等与农民工的需要存在严重失衡。政府注重的只是农民工参加培训的过程,而对其后续关注是非常欠缺的。首先,农民工在培训结束后,即使培训效果不佳、培训不能满足自身需要,也无法对培训情况进行反馈;其次,对于培训后存在的疑难问题,除了课堂中或下课后找培训教师解答之外,农民工们缺乏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去随时答疑解惑;再次,农民工们培训后不能有效地实现人岗即时对接,似乎就业培训只是走形式,实质上难以发挥出培训优势。即使顺利就业,在日后的工作中也会遇到技术等方面的问题,而农民工们没有类似的渠道去反映问题。长此以往,农民工就会对就业培训丧失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对政府工作失去信心。因此,政府加强就业培训后续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是很重要的。 四、加强延安市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的建议 (一)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 《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提出了“增加培训资金投入,逐步建立由政府、用人单位和农民工个人共同分担的农民工培训经费投入机制”[2]。首先,短期内还是要发挥政府投入的主体作用。政府是就业培训间接的受益方,由于农民工提高自身素质后,社会人力资本增加,能够助推社会经济发展[3]。政府应确立农民工就业培训专项资金,从而保障培训场地、师资等方面的支出。其次,发挥企业在农民工就业培训中的助推作用。在国家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的形势下,企业应该把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作为一种社会责任。再次,新生代农民工是就业培训的最直接获益者,因而他们有责任主动承担部分培训费用。最后,政府应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加大宣传力度,鼓励第三方机构的参与。唯有如此,才能免除就业培训资金的后顾之忧。 (二)加强供需双方沟通,满足多样化培训需求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的供需双方都是就业培训工作开展的重要成员,供需双方能否实现有效沟通直接影响着就业培训工作的开展。因此,政府与农民工之间要加强沟通互动。 1.农民工应转变自己的意识和观念,要相信政府的就业培训工作,主动去就业培训中心了解情况,主动表达自己对就业培训各方面的需求。此外,政府也要努力提高农民工对就业培训及政府工作的信任度。政府仅仅通过公告栏、网站等方式公开宣传培训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它仅仅是实现了对就业培训政策的传递过程,而政府真正要做到的是,让农民工足够信任就业培训工作,信任政府,能够主动地与政府交流自己在就业培训方面的想法。因此,相关工作人员需要不断地通过讲座等方式,以社区为单位加强教育,鼓励农民工向就业培训中心表达自己的培训需求,让更多的农民工能消除对政府举办的就业培训的疑虑和偏见,增强信任感,从而让就业培训实现供需平衡。 2.政府要重视对农民工就业培训需求的调查与评估。只有真正了解农民工的就业培训需求,培训工作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政府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调研农民工对培训内容、方式、时间等方面的培训需求,而且需求调查评估工作不是短暂性的工作,要长期开展。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健全师资管理制度 师资力量是影响农民工就业培训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只有加强农民工培训教师队伍的建设,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技能和专业水平,培训的质量才能进一步提升。 1.优化教师队伍。首先,优化现有农民工就业培训师资结构,从企业、高校等引进优秀的教师从事培训工作,提高培训质量。其次,对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加强授课教师的培训和定期的内外经验交流分享,鼓励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做一名合格的培训教师。最后,积极加强与省内其他地区的合作,可以建立开放共享的师资库,各地共享优质教师资源,充实师资队伍。 2.完善师资管理制度。首先,要建立完善的选聘制度,在招聘时注重学历、履历、理论素养和实践水平。其次,要完善师资考核制度,设定严格的考核程序和标准。一方面,通过考核能筛选出更加优秀的教师。对于教师的聘任时间可长可短,可根据考核结果决定续签与否,在竞争中优胜劣汰,不断根据培训内容的需要随时调整外聘教师队伍。另一方面,考核与奖惩挂钩能保证培训教师积极履行自己的责任,确保培训工作的效果。最后,要建立激励机制。通过福利待遇的提高、工作条件的改善等措施激励培训教师继续提升自身素质和专业技能,积极投入到农民工就业培训工作中。 (四)建立后续跟踪服务机制 要建立就业培训后续跟踪服务机制。首先,要建立就业培训跟踪服务的反馈机制。农民工在培训结束后,政府负责就业培训工作的相关部门应该去调研跟踪,比如对农民工进行电话访谈、面对面访谈等了解农民工对就业培训的满意度,让农民工提出对培训的意见和建议等,了解农民工需求。其次,要充分利用好互联网,建立沟通交流服务平台。比如,可以开发一个微信小程序,学员可在后台留言,教师给予及时回复。此外,也能通过微信群或QQ群等语音视频答疑解惑。再次,建立线上线下就业信息咨询服务平台。在线上,建立专业的咨询系统,包括专业所对应的岗位信息等,方便农民工登录查询。线下,农民工可以去就业信息咨询服务处咨询。最后,建立就业动态跟踪服务机制。就业动态跟踪服务机制可与就业培训反馈机制相衔接,长期动态监控培训后顺利就业的农民工,了解农民工在就业后遇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2018年陕西农民工监测报告[EB/OL].国家统计局网,2019-03-04. [2]? 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EB/OL].中国网,2003-10-01. [3]? 潘寄青,沈洊.农民工培训需求与资金支持机制建设[J].求索,2009,(5):1-4. [责任编辑 晓 群] 收稿日期:2020-05-08 作者簡介:李蓉(1994-),女,陕西延安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