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产业生态化及其影响 |
范文 | 陆秋雨 [提要] 近年来,绿色发展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产业生态化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产业转型的发展模式之中。本文以我国产业生态化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我国产业生态化发展概况,在此基础上主要论述我国产业生态化发展的不足之处,以及推动产业生态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最后对产业生态化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产业生态化;绿色发展;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0年3月24日 一、我国产业生态化发展概况 (一)我国产业生态化发展现状。在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如何平衡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保证在自然环境可承受区间内,发展不以因人类盲目追求,而导致生态环境资源耗竭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已经逐渐趋向于发展以生态化新兴产业发展模式为主导的循环经济。 产业生态化的主要目标是将产业的发展和生态资源环境的保护结合起来,以创新性的理念为主导,推动生态产业建设;利用地区生态环境和资源优势,实现经济效益的转化。我国地域广阔,拥有丰富的森林农田、山水湖草、平原生态林等自然生态资源环境。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截至2017年我国园地总面积14,214.2千公顷,牧草地面积219,320.3千公顷,林地总面积252.8万平方公里。相较于2008年,园区、林地、牧草地面积均有很大提升,其中林地增长7.08%。但是我国目前产业生态化水平,在绿色发展、减量减排、循环发展方面,由于产业发展规划以及配套政策并不清晰完善;各地区发展方式和水平不同,地区之间具有天然的优势差异;产业模式发展粗放,且缺乏统一有效的生态价值评估体系,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转化的空间仍然有待提升。 (二)我国产业生态化发展特点 1、自然禀赋不同,地区之间的产业生态化水平发展不平衡。我国地域广阔,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各个地区与省份之间的地域面貌以及生态资源并不相同,经济发展水平也有很大的差异。根据产业生态化水平分类,张媛媛等学者运用产业结构泰尔指数结合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得出产业生态化测度水平。 基于此可以将我国省份地区划分成四种类型区域,分别是:领先区、发达区、中等区、落后区。并从综合化指标中可以看出,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生态化水平明显优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则较之落后。除各个地区原有的生态资源以及地理优势之外,产业生态化水平也与各个地区经济发展均衡水平、产业结构比重有着相关的联系。 2、农业产业污染物循环利用率不高,绿色发展不到位。农业废弃物的处理问题一直以来是发展绿色农业的核心问题之一。尤其是在农田和果园的种养环节,存在种植户过多的依赖使用化肥和农药来提高田地产量的现象,并且在种植过程中产生的农业废弃物的循环使用率不高,农田污染现象严重。由于缺乏科学的指导,种植户在大量使用化肥的同时,有机肥的用量往往并不均匀,这就导致农田土壤肥力下降,甚至会发展成土壤大面积板结的情况。虽然近年来,随着我国绿色农业的推动,一些措施包括疏解小型畜禽养殖业,努力发展生态新型农业等行之有效,但是一些留下的污染问题仍然尚未解决。 3、产业结构单一,产业生态化发展不协调。目前,产业生态化的重点聚焦在如何协调不同产业之间生态关系,运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在尊重生态系统规律的基础上,结合经济运行规律来安排产业的生产活动。多元化的产业结构组合有助于实现生态化的产业运行方式。类似生态园区的建设,综合利用现有空间环境,结合资源整合情况,联合企业进行排放污染的控制,合理地调度资源在企业间合理利用,可以高效地实现产业生态化生产的目标。 二、我国产业生态化发展的不足 (一)生态资源导向经济资源的价值转化率不高。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对资源的消耗量也逐渐增加,这种粗放型发展方式对生态环境并不友好。由于经济快速增长超出环境承受能力,导致生态污染加剧的现象在发展中国家尤为普遍,因为资源供给是有限的,当经济扩张速度超过环境容量的时候,资源的利用效率往往不高。我国拥有着优越的生态优势,包括自然资源、生态资源以及气候资源,但是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并未很好的综合利用。 在农业方面,由于农业经营发展的粗放性与集约性,在目前成熟的技术、经济、资源条件下,土地的复合利用方式并未考虑能源环境因素以及引入节能减排的措施,土地利用效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工业方面,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初期,高投资、高消耗、高排放以及低效益的传统发展模式,使得我国的生态资源环境面临严峻的考验。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促进工业生态化转型,优化产业结构,是解决工业化污染的关键。 (二)缺乏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的量化指标。产业生态化是各种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性研究,其涵括了经济学、生态学、社会学等学科。传统的产业生态化是配合自然规律,将不同的生产工艺流程组合在一起,力求资源利用率最大化和废弃物产出最小化。对于各个地区的产业生态化水平的量化综合指标并没有统一明确的标准,因为各个省份和区域之间的生态资源、地理环境以及产业发展水平并不一致。从宏观层面上,一般是以产业生态系统的测度为主,着重于产业生态协同发展的实证研究;从中观层面上,侧重于生态产业集的发展研究,例如生态产业园的建立;从微观层面上,研究对象逐渐缩小到企业本身,主要研究的是企业生态化发展历程与管理模式的变迁方面,以企业具体实践措施与技术更新,观测企业产量增加率与污染排放率的变化。因此,产业生态化水平在各个地区之间有一定的差异,对于其生态和经济价值的量化指标的标准也难以界定。 (三)产业结构发展布局缺乏配套政策。对于产业布局的转化和改善是加快经济发展的核心原因之一。产业结构的发展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带动的产业结构升级转化;二是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发展进程中所依赖的主导产业不一,推动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改变。干春晖等学者指出我国的经济波动的一个特征是经济的发展与經济总量的扩张和产业结构的转化升级有着紧密的联系的。而产业结构的发展转型的基础离不开政府配套政策的指引、规范和支持。在产业生态化进程中,相关的政策与产业结构调整转型不能相适应,甚至照搬工业生产的一些政策措施,会导致彼此相互制约。一方面政策不能很好地针对区域现有的产业进行调整;另一方面也弱化了政策应该具有的引导、规范的作用。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