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内热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效果观察 |
范文 | 蔡静敬 李伟东 【摘要】目的 观察内热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对照组仅采用常规针灸治疗;观察组采用内热针疗法,两组均治疗14天后进行疗效观察。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ESCV评分上,观察组患者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热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可取得良好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关键词】针灸;内热针;颈椎病;椎动脉型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28..02 颈椎病是骨科临床最为常见的疾病,其表现多为头痛、头晕、肢体麻木不适、颈、肩部酸痛等[1],椎动脉型颈椎病,约占颈椎病总数的15~20%[2]。该病临床表现多为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又以头晕为本病最突出的表现。我科采用内热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就诊于我科门诊的60例患者。所选患者均为椎动脉型颈椎病,入选病例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每组各30例。观察组,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龄(48.48±7.98)岁,病程1~6年,平均(3.48±0.86)年;对照组,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龄(47.02±8.35)岁,病程2~8年,平均(3.98±0.82)年,2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腧穴定位:参照《腧穴名称与定位》进行取穴。 1.2.1 常规针刺 (1)穴取:百会、局部阿是穴、天柱、风池、颈夹脊、合谷、足三里、太冲。 (2)操作:患者取俯卧位,常规皮肤消毒。风池穴朝鼻尖方向斜刺1寸,百会向后平刺1.5寸,其余穴位均直刺1寸,上述诸穴待针灸得气后均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 min,每天针刺1次,共治疗14天。 1.2.2 内热针治疗 (1)取穴:同常规针刺组。 (2)内热针治疗仪:选用北京伊姆康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内热治疗仪。 (3)操作:患者取俯臥位,常规皮肤消毒,铺孔巾,使用0.5%的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选用50 mm*0.5 mm的针具,垂直刺入穴位皮肤,直达有效的深度。进针得气后均行平补平泻手法,将内热针治疗仪接入针尾,温度调节在40℃~45℃,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30 min,待针冷却后出针,每天针刺1次,共治疗14天。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3.1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4]标准评定 (1)痊愈:疼痛、麻木或眩晕等症状、体征积分减少≥95%;(2)显效:疼痛、麻木或眩晕等症状、体征积分减少70~94%;(3)有效:疼痛、麻木或眩晕等症状、体征积分减少30~69%。(4)无效:疼痛、麻木或眩晕等症状、体征积分减少小于30%。 1.3.2 证状和功效评分 参照《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中的评分标准作为量化指标。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 治疗14天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28人,无效2人,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治疗总有效22人,无效8人,总有效率为73.3%。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ESCV评分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ESCV评分为(26.28±2.72)分,对照组患者ESCV评分为(20.14±3.64)分,观察组患者症状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随着人们工作方式及习惯的改变,其发病率呈增高趋势,且本病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人们日常生活。在传统中医学中该病归属于“痹证”、“眩晕”范畴,多由风寒湿邪等外邪侵袭或劳倦内伤而致髓窍失养、脉络瘀阻,继而发病。 内热针疗法是在银质针疗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利用现代技术的创新,改变了针具加热方式。传统温针不易控制温度,作用时间不够持久,容易出现皮肤的烫伤,且艾灸烟雾较大,医院无特质通风室就无法进行常规操作,内热针则能将稳定的热量持续恒定的传入穴位深部 [5]。 本研究显示,内热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可取得良好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易光强,黄毅祥.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J].广西中医学院报,2010,13(1):64-66. [2] 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M].北京:中国康复医学会,2010:159-160.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36-137. [4]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46-349. [5] 温 莎,高 谦,王 刚,等.内热针对家兔骨骼肌慢性损伤后肌张力的影响[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4,16(3):204-207. 本文编辑:赵小龙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