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无缝隙护理模式在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急诊抢救中的应用 |
范文 | 黄丹 【摘要】目的 探讨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急诊抢救中无缝隙护理模式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医院收治的严重创伤性休克急诊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根据护理模式将其分为常规组48例(实施常规护理模式)与无缝隙组(实施无缝隙护理模式)58例。对比抢救成效。结果 无缝隙组急诊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缝隙组存活患者求救至接诊时间、接诊至入院时间、入院至开始手术时间均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急诊抢救中实施无缝隙护理模式可提高抢救成功率,缩短接诊和准备时间。 【关键词】无缝隙护理模式;严重创伤性休克;急诊抢救成功率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29..01 严重创伤性休克可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无缝隙护理模式是针对当前护理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提高护士之间、护患之间、医护之间配合度,协同达到理想目标的一种护理模式。本研究特通过对照试验探讨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急诊抢救中无缝隙护理模式的应用成效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医院收治的严重创伤性休克急诊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根据护理模式将其分为常规组48例(实施常规护理模式)与无缝隙组(实施无缝隙护理模式)58例。其中,常规组男32例、女16例,年龄16~68岁,平均(45.43±10.49)岁;无缝隙组男37例、女21例,年龄16~70岁,平均(45.39±10.2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常规组实施常规护理,即严格按照轮班制对患者实施接诊、准备和协同配合医师抢救等工作,做好护理文书记录等。 无缝隙组实施无缝隙护理,首先组织急诊科护士成立无缝隙护理小组,由护士长任小组长,由副主任护师任指导员,其余护士均为小组成员,共分为5个小队,分别负责急诊接诊、急诊准备、急诊配合、家属情绪安抚和手续办理引导等,急诊接诊小队在接到急诊求救电话前需要时刻准备着急救包(轮班制),并在接到急诊求救电话后迅速与救护车司机、随车医师联系一并前往事发地点,接诊后简单评估患者的情况,并将信息传输至小组长或指导员,由其负责协同急诊准备小队做好准备、快速建立绿色通道等工作,备好输血包;到院后由急诊配合小队负责协同医师进行手术,由家属情绪安抚和手续办理引导小队负责做好相关工作,剩余小队仍负责与其它部门科室的沟通工作。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急诊抢救成功率对比 无缝隙组急诊抢救成功率为93.10%(54/58),常规组为75.00%(36/48),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716,P=0.010)。 2.2 时间指标对比 无缝隙组存活患者求救至接诊时间、接诊至入院时间、入院至开始手术时间均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本次研究中显示,无缝隙组急诊抢救成功率高于常规组,存活患者求救至接诊时间、接诊至入院时间、入院至开始手术时间均短于常规组,可知无缝隙护理模式在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急诊救治中应用可提高其抢救成功率,缩短等待救治的用时,确保其能够快速得到完善的救治。无缝隙护理模式主张针对常规护理模式中存在的“漏洞”进行修补,首先发现常规护理模式的不足之处,然后针对上述问题制定解决方案。该护理模式还可增强护理人员之间的配合度,确保其工作得到合理的协调[2]。因此无缝隙护理模式在急诊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综上,建议在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急诊救治中引入无缝隙护理模式以提高抢救成功率,缩短急诊救治时间,并且还可改善患者家属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钟嘉慧,鄒爱玲,张 剑,等.以MEWS为指导的无缝隙护理干预在院前创伤救护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8,15(1):157-159. [2] 化幸存,陈宏梅,王 静.全程无缝隙护理模式在危重创伤急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34(23):3229-3231. 本文编辑:刘欣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