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河南省乡村振兴中多元主体挖掘培育问题浅析
范文

    摘 要:河南省农村地域广阔,农村地区人口流出状况持续多年,“空心化”状况凸显,乡村振兴难度比较大,普遍存在主体弱化、缺失的情况,亟需多方挖掘培育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一方面分类列举了当前河南省乡村振兴中存在的多种参与主体并分析了其中一些主体弱化、缺失的原因;另一方面也为下一步在河南省乡村振兴中新型主体力量的挖掘培育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 多元主体 挖掘培育

    一、我国乡村建设的发展

    我国近现代意义上的乡村建设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当时农业人口约占总人口的80%,农业约占国民经济的90%,可以说国民经济完全建立在农业之上,出现了以梁漱溟、晏阳初为代表的一批乡村建设理论家与实践者,当时乡村建设的主体有当地宗族组织、社会团体、政府机关等多元组织。1949年建国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乡村建设的参与主体呈现出以政府为主的一元化的特征。到了改革开放前期,虽然国家和集体的力量仍然起主要作用,但越来越多的各种类型、各种性质的组织已经逐步参与到乡村建设中来。例如,在“苏南模式”中,乡镇集体经济在乡村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和主导力量[1]。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后,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外来知识分子、返乡精英、大学生村官等各类主体开始进入乡村,至此,乡村建设中主体多元化趋势逐渐显现。

    目前,我国对乡村振兴主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是认为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保障农民权益。二是探讨了当前农民主体作用被忽视的原因,包括农民在经济上缺乏主体性、政治上村民自治不完善、文化上传承断裂等原因[2]。“产权、财权、事权、治权”统一的村社共同体名存实亡,没有把农民组织起来进行生产,不能全面发挥农民的生产能力[3]。三是提出了一些乡村振兴中主体回归的对策选择。例如,新乡贤可以在乡村治理、乡村振兴中发挥各方面的积极作用[4],学成归来的返乡青年自主创业有利于培育农村经济发展新动能[5],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扶植乡土人才等于抓住了乡村振兴的牛鼻子[6]等。

    二、当前河南省乡村振兴中存在的各类群体

    目前来看,参与河南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群体主要有乡镇等各级政府群体、新乡贤、城市外来投资者、“城归”人员、乡村本土农民、村集体经济这几大类。这几类群体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不同作用。乡镇等各级政府作为中央政策的执行者必然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主体之一,在乡村振兴中要起主导作用,引导和规范其他参与主体的活动。新乡贤是心系乡土、有公益心的社会贤达,可以成为推动乡村发展、撬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4]。城市外来投资者已经开始在乡村“攻城略地”,参与到乡村的发展中来,合理规范引导情况下,在乡村振兴中可以起到助推作用。“城归”人员来自农村、了解农村、热爱农村,有知识、有技术、有资金、有见识,可以在乡村振兴中起主导作用。乡村本土农民一直在乡村生产、生活,应该成为乡村振兴中的主力军,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对家乡具有深厚的感情,应当成为乡村振兴最重要、最广泛、起着中流砥柱影响的一类主体人群。这中间还包括一部分“三留守”群体,这部分人基本上在等、靠政府的各种优惠政策和福利生活,我们通常把他们看作是精准扶贫的对象。但是换个视角来看妇女和老人通常是乡村文明和传统技艺的传承者、守护者,儿童更是未来和希望,通过挖掘和培育他们也可以为乡村振兴发挥积极作用。村集体經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协调者和组织者。总揽河南各地农村发展可以发现,集体经济发展好的乡村,实施乡村振兴就更容易一些。例如新乡刘庄村在村支书史来贺领导下,集体经济得到了充分发展,目前乡村振兴开展的也比较好。

    三、河南省乡村振兴中多元主体挖掘培育不充分的原因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受到全国上下广泛关注,但从实践层面来看,少数地方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当中还存在“上热中温下冷”的状态,各类群体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对多元主体理解存在偏差

    一是政府作为乡村振兴主体之一,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容易出现错位管理、越位管理等问题。二是片面重视资本下乡,忽略了河南省农村人口众多的基本特征。例如有些工商资本下乡之后并没有在安置就业等方面向本地农民倾斜,反而对本地农民产生了挤出效应,有时甚至引发社会矛盾[7]。三对农民的主体作用重视不够。习惯性把农民看作是封闭落后和需要引导帮助的群体,不能充分听取农民声音,发挥农民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对多元主体的培育支持不足

    一是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不足。主要表现在农村的金融机构网点少,覆盖率低;一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规模小,实力弱,对农村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供给不足。二是对城归农民创业扶植不足。缺乏良好的创业环境,融资困难,人脉资源不足,一些政策扶持只是停留在口头或是文字层面等原因,造成创业失败或不愿返乡创业。三是新乡贤的公共情怀、使命感、责任感仅靠自身软约束难以持续。需要多渠道挖掘吸纳新乡贤,构建新乡贤功能发挥机制,强化其身份认同。四是职业农民培育欠缺。其中一方面有政府重视不够或者培训针对性不强、培育经费不足、没有长效机制等问题,另一方面也存在农民对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强,培训农民的选择比较困难等原因。五是村集体经济不强,作为乡村和农民协调者和组织者,能力很弱,河南多数村是集体经济“空壳村”,缺乏强有力的集体经济带头人。

    (三)对多元主体挖掘培育的保障机制体制不完善

    一是乡村基层治理能力不强。河南省农村基层治理总体水平较低,从现实来看,绝大多数村两委班子成员年龄较大,在村里有一定威望,但知识水平偏低、思想较为守旧,创新能力不足,而村里有知识有能力的年轻人不仅当村干部的意愿不高,并且组织号召力和公信力也不足,无法充分发挥多元主体作用。二是农村要素市场化发展不足。产权制度缺失,要素流通不畅,农民拥有的资源难以转变为他们的收益和财富,不能激发农村各类要素的潜能和各类主体的活力,制约了各类主体作用的发挥。

    四、挖掘培育乡村振兴多元主体的对策思路

    (一)提升农民综合能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一是提高农民进行现代化农业生产的能力。通过技术培训、专家指导等方式对农民现有的农业生产技能进行指导,使农民掌握的生产技能与现代化农业发展相匹配。二是提高农民现代化农业的经营能力。通过学习培训,使农民能够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先进理念和先进技术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等,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三是提高农民参与乡村基层治理能力。增强农民在村级治理中决策、协商和监督的主人翁意识,让农民积极主动提升基层社会治理主体和受益主体的能力。

    (二)激发农民内生动力,变被动为主动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文艺演出、漫画展板、电视广播等农民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形式来宣传乡村振兴的方针政策、重要举措、进展情况、主要成效等,让农民看到乡村振兴的未来,从而激发农民的参与热情并主动作为。二是引导农民的思想向积极作为的方向发展。在了解掌握农民思想动向的基础上积极引导,让广大农民群众意识到乡村振兴是自己的事,自己是最终受益人,增强农民内生动力。三是给农民话语权。乡村振兴的目的是为农民造福,因此要广泛征求农民意见,对他们的意见认真整理分析,因地制宜,采取灵活多样的工作方法、合理有效方式与农民共同探讨政策方案实施的可行性和合理性,让农民参与其中。四是保证农民权利。从相关法律及法规来看,农民享有很多权利,但在现实层面,农民还缺乏保护自己权利的能力,要真正确保农民对自己的承包地和宅基地能够行使权利,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市场运行。

    (三)将农村合作社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发挥主体作用的载体

    一是以农村合作社为载体,把过去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纳入农村现代化发展轨道,为农民家庭经营提供方便,通过采取各种针对性措施,加强农村合作社的社会化服务能力。二是打造一支热爱“三农”的农业科技人才和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帮助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综合素质。

    (四)壮大新型集体经济

    一是加大力度振兴集体经济。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新形式,主要围绕土地经营、创办新型农村合作社、农村电商等模式,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的内生动力。二是选拔一批善于发动群众、公道正派的党员,以及懂经营、善管理的优秀农村人才加入村干部队伍,成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领路人”。

    (五)完善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

    一是增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乡村基层治理。二是完善落实村民有效自治的组织体系。通过建立健全村民议事规则,设立村民监督制度等措施,激发农民的主人翁意识。三是扩大农民群众的参与范围。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让农民群众广泛参与乡村振兴全过程,让农民也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参考文献:

    [1]黄梅婷,张云.新苏南模式”下新农村建设的思考以苏川树山社区可持续发展之路为例[J].苏川科技学院学报,2010.

    [2]陈占江.“费孝通问题”与中国现代性[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

    [3]王春光.关于乡村振兴中农民主体性问题的思考[J].社会发展研究,2018(2).

    [4]赵月枝.被争议的与被遮蔽的:重新发现乡村振兴的主体.[J].江淮论坛,2018(6).

    [5]应小丽.乡村振兴中新乡贤的培育及其整合效应[J].探索,2019(2).

    [6]朱家宝.发挥“返乡青年”在乡村振兴中主体作用的思考[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12).

    [7]倪榮远.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J].学习时报,2019(1).

    (马芳芳,中共开封市委党校)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17: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