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解读倪瓒墨竹画 |
范文 | 何文婷 摘 要:花鸟画经过宋代的全面发展后,在元代向着水墨领域深入,以墨竹为主的“四君子”画成为朝野风行的主流。元季四家之一的倪瓒,世人多惊艳于他的“一河两岸式”山水画,忽视了他山水之外别有竹。本文另辟蹊径,以倪瓒的墨竹画为着眼点,结合其人生际遇与孤傲性格,解析其逸笔草草的墨竹。 关键词:倪瓒;墨竹画;主流 一、倪瓒墨竹画概况及创因 倪瓒的传世画迹从题材上可以分为三类:山水、窠木竹石、墨竹。这三类题材中墨笔繁简不同,其中自然是墨竹的绘制笔法最简,绘制时间最快。流传至今的倪瓒诗集中还留有大量的画竹诗。由此推及很可能在倪瓒的绘画生涯中,墨竹画在他作品中占比最大,但就传世作品来看,墨竹画最少,多已失传。倪瓒写墨竹师法全面,自成一家。不仅继承北宋文同、苏轼遗风,还学习金代王庭筠,并取同朝赵孟頫、李衎、柯九思之长,化众家之长,使自己的墨竹画独具自家风貌,特有“逸”的韵味,营造的是疏冷、清寂的意境。他在二十八岁前生活安逸,受兄长护佑,逍遥于尘嚣之外,沉醉于诗书画间,不韵世事。1323年,倪瓒长兄辞世,他不善经营,家业逐渐衰弱。1352年,他开始散尽家财,“扁舟一叶”云游五湖三泖间。而后一直过着隐逸生活,居无定所,1374年因病去世。二十余年的漂泊生活对他墨竹画风的形成起不容忽视的影响。决定了他的墨竹画营造的是萧散的意境,是寂寞之意。 以书入画,发挥的是绘画中的“自然无为”创作状态,开辟了墨竹中独有的逸笔一路,更有“自然传神”的论说。由于墨竹画笔简形具,得之自然,非常符合文人的性情,所以被标举为逸笔。而倪瓒墨竹画所倡导的“逸笔”,“逸气”是最突出的表现。从其《春雨新图》、《丛篁古木图》等作品来看,都是重在自然传神。 墨竹无疑是适合倪瓒孤傲性格的题材,倪瓒笔下的竹是作为比兴的形象出现的,不同于一般的景物描绘,是特殊的社会生活标示和象征。以竹的清幽有节比喻人的清高、雅逸和气节。 二、倪瓒墨竹绘画特征 1.折枝与全景。倪瓒的折枝墨竹,竹竿成弧形,折枝之法由文同时的倒垂而下变为扶摇向上,构图采用从左下方指向右上方,从左下角出干竿,生枝着叶,以自然优美的弧形弯向右上角。他的《修竹图》、《竹枝图》即是此类折枝绘画的代表。全景绘画与折枝绘画相对,以“三远”法则审视物象的整体面貌。倪瓒的墨竹画一改文同“一二竿”的折枝式取景法,将三四竿全景法运用于图,对墨竹画的构图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他的《梧竹秀石图》采用的就是全景法构图。 2.竹叶纷披。其《竹枝图》卷,竹叶细而短,随枝梢自然弯垂,生意盎然,清新洋溢,用笔舒朗,下笔用墨浓淡自然而成,追求笔墨的逸趣,并借以抒发自己的心性。七十一岁时,他又作《竹梢图》,竹叶纷披,此画用墨稍干,略浓,但整体上清淡雅致。倪瓒写竹一般不采取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而是分节为之,勾点竹节笔画如“几”字成下抱式,或如行书“乙”字上抱式,竹叶一般呈“个”字分组分之,淡叶疏墨,简洁、流畅的竹梢。有时中锋用笔,画竹一挥而就,一般不勾节而用笔瘦劲,与他的书法在气息上是相通的。 3.浓墨点节。常人画竹一般用淡墨,在李衎的《竹谱详录》上论述得明明白白,竹竿中间只是空白,而倪瓒则在这空白处用浓墨作一笔勾勒,形成很好看的墨色处理,从此成了典范。由明清一直到现在,大家都如此作画,形成了很明显的时代分野。倪瓒在《梧竹秀石图》上就用此画法。可能是与同时代的墨竹技法革新者方厓和尚相互琢磨出这一技法。 4.擅长雨竹。雨竹因雨水淋过,竹叶下垂,雨越大,叶子下垂幅度越大。倪瓒《春雨新篁图》所画的纤细修竹,因雨枝干稍弯,枝叶下垂。除此倪瓒还有雨竹《梧竹秀石图》、《水墨竹一枝》等。 三、倪瓒之竹“不求形似” 同时期墨竹大家李衎,他的墨竹是真而有神,工而有韵。他寄托竹子的形象繁而不疏,有真实感而不流于符号化,“穷竹之变”。无论是竹叶的翻转,竹竿的穿插,亦或是不同季候中的竹态,都能描绘得具体,“曲尽生意”。李衎画竹既有描绘自然的生趣,又有表现情感的意境。从《修篁树石图》可见一斑。较之李衎画竹具体而微的风格,倪瓒写竹可谓是“不求形似”。在墨竹绘画风格上,倪瓒的形似表现以简练著称,画面空灵萧散,笔墨无多。 倪瓒在《答张藻仲书》一诗中云,“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尔。”逸笔草草,一在于“逸”,二在于“草草”,通过草草方式达到“逸”的效果。将美学思想赋予墨竹画中。无论是干笔画法的《琪树秋风图》,还是濕笔画法的《梧竹秀石图》,都追求笔墨灵动多变的韵味,是他所谓的“逸笔草草”。 倪瓒墨竹的逸笔草草是在挥洒墨笔间,将竹作为一种托意之举,“潇洒濡毫托意清”。那么“其似与非”有何重要呢? 倪瓒墨竹因为相对于物象形的刻画,他更注重表达心绪,更在意是否能写出“胸中逸气”。在他看来绘画只是托物言志,寄寓内在情感,超越了视觉形象。固倪瓒墨竹自然是“不求形似”的,以逸笔草草,重写意。元朝复杂的历史背景,文人乱世求安的心态,使得倪瓒特别强调作为内在生命意识觉悟,绘画自律的写意精神。 参考文献 [1]楚默.倪云林研究[M].天津:百花出版社,2002. [2]薛永年.论倪瓒的“不求形似”[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