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抓住国家构建西部陆海新通道机遇推动贵州消费转型升级
范文

    卢启伦

    优化消费结构、促进消费转型升级是时代发展进步的大趋势,也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向往的客观要求,国家推动构建西部陆海新通道,为贵州发挥自身优势,着眼国际国内市场、整合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促进消费转型升级、加快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带来新的机遇。

    构建西部陆海新通道有利于推动形成新的区域市场格局

    为推动贵州消费市场借道前行转型发展带来机遇

    当前,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一带一路”倡议得到沿线国家的积极响应,长江经济带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不断深化。国家推动构建西部陆海新通道,必将为贵州推动对外经贸合作、促进消费转型升级带来诸多利好。一是为贵州拓展开放空间、激发区域市场消费活力搭建了重要平台。国家推动构建西部陆海新通道,必将有效促进东盟及相关国家和地区协商共建发展通道,共享通道资源,提升互利互惠水平,有利于贵州发挥我国毗邻东南亚的区位优势和自身的比较优势,更好地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市场主体“走出去”“请进来”,拉动需求带动消费,还可以更好地融入长江经济带,深化拓展市场空间,优化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以更高更广的视野推动构建新的市场格局。二是为贵州加快推进区域互联通道和物流设施建设、提升区域运输能力和物流发展质量效率注入新的动力。西部陆海新通道,纵贯我国西南地区,与丝绸之路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机衔接,将极大地推动中国—中南半岛、孟中印缅、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等国际经济走廊的联系互动,构建促进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桥梁和纽带,有利于打破区域间市场制约瓶颈,为贵州省深化国际国内经济技术合作,推动更多优质品牌、优质产品走向国际国内市场带来机遇、提供便利。三是为贵州促进区域交通、物流、商贸、产业深度融合,构建互联互通、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市场机制营造良好环境。国家推动构建西部陆海新通道,将会有效发挥交通支撑作用,以“全链条、大平台、新业态”引领打造通道化、枢纽化物流网络,将极大地激发、促进全省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加速聚焦、流动,有利于贵州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这一重要平台构建“物流+贸易+产业”运行模式,探索开拓第三方市场合作模式,深化国内外经贸合作,助推消费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贵州省消费转型加快态势趋好

    结构性机制性矛盾仍较突出

    近年来,贵州省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着力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向往需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改善消费环境,打出系列促进消费转型升级政策“组合拳”,产业体系、市场体系、创新体系不断完善,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市场潜力、活力加速释放。

    一是消费走势稳中趋好。相继出台系列增收入、促消费、稳增长政策措施,着力培育发展十二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和皂角产业,倾力打造十大千亿级工业,实施服务业发展十大创新工程,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消费转型升级步伐加快。2016—2018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高于同期经济增速1.1个百分点。对外宣传推介力度不断加大,旅游持续升温,城乡基础设施加快完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系列政策持续发酵,市场主体运营成本不断降低,极大地释放了市场潜能,带动了消费转型,2018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成本比上年下降1.94%,货物周转量比上年增长8.5%,旅客运输周转量比上年增长10.9%,货物运输量增长6.5%,民航货物吞吐量增长10.3%。

    二是结构优化活力增强。消费转型步伐加快,城乡消费协同发力,催生培育了一系列引领消费转型升级的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养老、旅游、体育、文化“五大幸福产业”渐成热点,服务型消费成为城乡居民普遍消费追求。传统消费稳定增长,新兴消费快速提升,食品、烟酒、化妆品类等传统消费市场稳定,网络消费带动新兴消费大幅增长,2018年全省限额以上企业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增长16.7%,电信业务总量增长165.5%,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增长15.2%,4G用户增长20.6%。建筑及装潢类、化妆品类、家用电器和音响类零售额分别增长20%、14.4%和12.8%。

    三是旅游持续“井喷”,带动效应明显。把文化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倾力打造,强力推进“100个”精品旅游景区建设,组织开展了旅游资源大普查,不断健全完善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支撑体系,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加快涌现,旅游业持续“井喷”式增長,有力拉动了市场消费需求。2016—2018年,全省旅游总人数年均增长37%,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39.2%。2018年,全省旅游总人数、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30.2%和33.1%,带动与汽车相关的石油零售额增长16.6%,住宿和餐饮业消费增长8%,批发业和零售业消费增长10.6%。

    四是文化体育消费融合发展特色突出。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引领消费转型升级,大力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千方百计做“强”红色文化、做“亮”民族文化、做“优”山地文化、做“厚”传统文化,相继推出《奢香夫人》等一批精品剧目,成功举办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山地自行车赛等群众性体育活动,打造了国际山地旅游发展大会等会展品牌,“多彩贵州”品牌知名度、影响力不断提升。目前,全省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地1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5项、14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1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镇、村)25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镇、街区)30个,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1个。群众性文化体育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保障能力不断提升,较好地满足了国内外游客和贵州城乡居民的文化体育消费需求。

    五是康养产业发展态势趋好,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大力推动大健康产业发展、多措并举激发康养市场活力,狠抓康养产业政策化、项目化落实,连续组织召开了全省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大会,相继出台加快推动医药、养生、养老等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完善产业配套体系,设立侗乡、梵净山等大健康产业发展示范区,成功举办绿色博览会·大健康医药产业博览会,康养市场优质供给不断增多,品牌知名度、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苗药成为全国销售额最大的民族药。2017年,全省大健康产业增加值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143.21亿元,同比增长21.3%。随着交通、通讯等基础条件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改善,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战略行动深入推进,三大国家级试验区品牌效应加速释放,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发展大健康产业的优势日益凸显。2019年前三季度,全省医药制造业投资增长26.7%,大幅高于全省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0.9个百分点。

    六是教育培训消费持续快速增长,发展空间广阔。近年来,贵州千方百计做长大数据、大旅游、大生态三块长板,加快补齐基础设施、教育、医疗三块短板,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改善教育条件,相继建成清镇职教城、花溪大学城,全省在校生人数逐年增加,截至2018年,全省各类学校达到20078所、比2012年增加2386所,各类学校在校生人数达到939.14万人、比2012年增加85.4万人。随着城乡居民对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教育改革的深化和教育服务体系的加快完善,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预期加快改善、培训需求日益提升,对自身及其子女的教育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教育培训消费预期向好。2019年前三季度,全省教育投资增长7.4%、高于同期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6个百分点。

    但也要看到,现阶段制约贵州消费转型的因素依然不少。一是新兴消费产品结构性失衡。旅游产品供给难以满足持续“井喷”的市场需求,景区景点“冷热不均”,旅游业态模式创新还需进一步加大力度。文化产品供给服务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体育产业规模偏小、产品单一、市场竞争力弱。大健康产业层次低、供给保障能力弱,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教育培训产业难以满足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求,老年教育市场供需矛盾突出,民办教育、继续教育结构性失衡。二是消费环境还不适应消费转型发展的需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需求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消费软硬环境建设薄弱环节日益暴露出来,旅游基础设施“短板”日益凸显,农村文化体育设施还不健全,养老产业基础薄弱,城乡养老服务基础较差、服务机构不健全等问题突出。引导消费转型的政策效应释放不充分,部门联动、社会联动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缺乏刺激消费转型的有效措施和内在动力。三是阶段性消费增长动力不足。2018年以来,贵州省消费增速持续回落,稳增长压力加大。2019年1—8月,限额以上消费仅增长0.7%、同比回落9.8个百分点。占比在60%左右的汽车、石油及制品等大宗消费增长乏力,2019年1—8月汽车消费负增长4.8%,石油及制品类消费增长7.5%、同比回落11.1个百分点。居民消费意愿下降,1—8月全省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占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同比下降1.1个百分点,城镇限额以上消费仅增长1.1%、同比回落13个百分点,农村限额以上消费负增长3.7%。

    抓住国家构建西部陆海新通道机遇

    促进贵州消费转型发展提质增效

    国家推动构建西部陆海新通道,对贵州省推进全方位对内对外开放、构建内外联动市场格局、促进消费转型发展带来了机遇、搭建了平台,要善于借助通道、内外联动、顺势而为,促进区域市场资源要素合理、有序、高效流动,最大限度激发市场活力。

    一是积极培育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增加消费有效供给。近年,新兴消费渐成热点,传统消费稳定增长,创新是推动消费转型的必然选择。2018年,贵州省规模以上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营业收入虽然只有258.73亿元但增速达到15.73%,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虽然只有501.62亿元但增速却达到17.97%,互联网交易金额、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交易金额分别增长了64.67%和48.6%,消费模式、业态创新趋势明显。要跟踪研究国家构建西部陆海新通道对贵州省市场格局带来的新变化,对消费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从更高的视觉、更宽的领域来审视消费发展、看待消費转型,进一步细分消费市场、拓展市场,培育新兴消费增长点。要依托通道优势,主动出击、内外联动,充分发挥铁路长距离干线运输优势,协同推进通道物流组织模式创新,扩大开行铁路班列,加强与沿海港口的对接合作,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内外联动,大力推进多式联运,探索发展物流新模式、新业态。大力推动特色物流发展,着眼于降成本、补短板、增效益,不断完善冷链物流、现代制造业物流、大宗商品物流、电商物流的支持政策。密切跟踪通道建设进度和趋势,根据通道沿线地区的消费特点,整合利用好贵州省优势资源,挖掘市场潜力,推动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模式创新、机制创新,千方百计增加优质有效供给,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扎实推进大数据战略行动项目化、政策化、机制化,推动互联网等新技术与传统商贸流通业有机结合,促进电子商务进农村、进社区,规划打造一批特色电商平台,着力构建省内城乡市场联动、国内外市场互联互通的格局。

    二是不断优化消费环境,着力构建城乡联动、内外联动的市场体系。2018年,贵州省城镇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仅增长2.16%,农村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只有9170元,消费潜力非常巨大。要抓住通道建设契机,主动加强与有关省区市、国家有关部门的协同联动,加快构建物流信息化平台和产品溯源系统,开发信息查询、“一站式”政务服务、在线审批、联合适时监管等功能。要依托通道平台,加强对地方公共物流服务平台的引导、整合,促进线上线下多点互动运行。加快完善信用体系建设地方性法规,推动完善跨区域信用“红黑名单”制度和失信行为联合惩戒机制,推动构建公平、公正、公开和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利用,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利用的有关制度和地方性法规。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破除制约教育、文化、体育、养老、健康等领域消费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和垄断行业改革,营造居民愿消费、敢消费、能消费的良好环境。进一步完善商贸物流、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推动铁路与物流、电商和枢纽节点的相互配套融合,规划建设一批综合性物流中心,加快完善冷链物流设施,扩大快运网络覆盖范围,畅通城乡双向联动、省内省外联动的营销渠道。

    三是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联动推进旅游消费升级。旅游是引领、带动消费转型升级的重要产业。2018年,全省入境过夜游客人均停留天数仅2.12天,人均花费才213.9美元,依托大旅游带动大市场促进消费转型大有文章可做。要借助通道对沿线旅游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针对国内外旅游目标市场和贵州旅游资源特点,建设一批旅游精品项目、精品线路,培育打造一批国内外叫得响的旅游品牌。要整合资源、完善政策,联动推介、合力运营,加快发展全域旅游,挖掘乡村旅游发展潜力,深度开发特色旅游商品,有序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要加快完善城乡体育设施,规划建设一批体育综合场馆、特色体育场馆。积极推进游艇旅游、冰雪运动、山地户外运动等新业态发展,加快发展自驾旅游,推动旅游与体育深度融合,规划建设一批具有贵州特点的生态体育公园、山地户外体育旅游线路,争取将一批低空飞行旅游项目纳入国家通用航空旅游试点。

    四是顺应多样化多层次文化市场需求挖掘文化消费市场潜力。总体看,贵州省文化消费总量小、占比低、增长慢,但市场潜力非常大,2018年全省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营业收入仅386.83亿元、同比只增长3.76%,全省城镇常住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仅占人均消费性支出的13.44%。要抓住通道建设契机,积极推动文化领域开放合作,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引进国内外优强企业到贵州兴办文化企业、开办文化服务机构。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做强做优“多彩贵州”品牌,推动省内广电、报业、出版、期刊、演艺等龙头文化企业做大做强,有序推动骨干文化企业上市,提升贵州文化品牌的市场影响力、竞争力。大力培育和引导文化消费,挖掘、用好贵州特色文化资源,积极开展文化消费试点,探索形成可供借鉴的、有贵州特色的文化消费模式和制度体系。积极推进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加强特色文化创造和包装,充分展示和宣传贵州多彩文化。积极推动文化娱乐行业转型升级,引导各地以游戏游艺竞技赛事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大力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积极打造省级和国家级数字出版示范基地。依法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注重营造公平有序、健康向上的市场环境,促进文化市场健康发展。

    五是立足国内外体育健身消费需求,加快培育体育消费市场。要坚持规划引领,加快推进体育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建设一批生态体育公园、汽车露营基地、山地户外运动基地或水上运动基地,有序开发体育旅游线路。大力推动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引导发展“大旅游+健身休闲”,打造一批大众化、市场化、带动性强的旅体结合项目,带动体育消费。大力推进体育市场开放合作,多形式、多层次推进体育对外交流、开展项目合作,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内外联动方式,在贵州策划举办具有时代特点的大众体育活动、体育赛事,让外界更多了解贵州的体育健身市场。要依托通道平台,聚力打造体育精品赛事,强化旅游商品开发,构建体育市场营销体系,激发体育市场活力。

    六是发挥贵州组合优势,最大限度释放康养消费活力。贵州气候宜人,交通条件加快改善,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宜居宜游宜业,发展康养产业得天独厚,但是现阶段制约康养产业发展的短板也比较突出,难以满足日趋多元化、高端化、品质化的康养消费需求。要把联动发展康养产业融入通道经济建设规划,完善政策体系,通过规划引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招商合作,谋划建设一批标志性、引领性康养示范项目。加强与通道沿线区域有关方面的工作对接、信息沟通、政策联动和项目合作,推动完善通道沿线区域联动发展康养产业的体制机制,促进要素资源跨区域合理有序流动,最大限度激发康养消费市场潜力和活力。依托遵义市、铜仁市等国家医养结合试点打造一批兼具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质和能力的医养结合示范基地,规划创建一批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和示范项目。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整合和改造医院、疗养院等可利用的闲置社会资源开展养老服务,探索建立从居家、社区到专业机构等比较健全的专业照护服务体系。

    七是顺应共建共享西部陆海新通道对人才的需求,加快发展教育培训消费。贵州省近年平均受教育年限持续增长,教育培训市场广阔,2018年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46年、比2010年提高1.05年,城镇新增就业达到77.71万人。要鼓励省内教育培训机构借助通道平台“走出去”“引进来”,多渠道、多形式与国内外教育培训机构开展交流合作,提升教育培训质量。深化与东盟国家的教育合作,提升“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的品牌知名度。认真落实民办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加强民办学校规范管理,积极鼓励各类具有较高知名度、信誉度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教育培训服务机构增加网点、开展“连锁经营”。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兴办教育培训机构,做长教育培训“产业链”,拉动关联产业市场。依托“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开放平台,进一步推动贵州省各级各类学校与东盟国家开展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培训资源入黔兴办教育培训机构,加快形成以职业院校和各类培训机构为主体、企业全面参与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八是推动构建跨区域联动、促进消费转型的政策支撑体系。加强与通道沿线区域各方的对接、互动,围绕提升消费者获得感、消费感、安全感,学习借鉴省外的有益经验、有效政策,打好政策“组合拳”,促进省内外市场有机衔接、互促共进。用足用好消费税、环境税、燃油税等相关税收政策,以税收杠杆引导研发力量和消费资源有序向消费新增长领域聚集。深化交通、物流、运输、贸易、产业等领域“放管服”改革,促进物流高效化、消费便捷化,提升政策措施透明度、市场信息精准度,最大限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加强标准体系建设,清理阻碍资源要素自由流动的地方性法规,切实消除市场壁垒,推动劳动力、资本、技術等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积极推动通道沿线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和运行机制,加强市场监管合作,建立跨区域质量、资质互认的制度机制。加快推进收费清单“一张网”建设,强化市场价格监管,让国内外消费者明白消费、开心消费。完善新兴消费引导机制,合理运用公共资源鼓励支持新产品消费,推动符合时代发展趋势和消费转型升级要求的新产品、新服务消费,加快推进网络支付、消费金融、养老金融等金融创新。建立跨区域消费政策评价机制,适时对消费政策进行动态调整。

    (作者为贵州省发展改革委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省委决策咨询专家)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3 14: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