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小学 |
释义 | 小学xiǎoxué对少年儿童实施基础教育的地方。据甲骨文和古书上记载,在殷商时代就已出现了正式学校。那时称小学为“左学”,因设在国都内王宫南面的左首而得名。 小学 小学相对“大学”而言,本来是指对儿童进行初等教育的学校。我国周代就有教育贵族子弟的小学。许慎《说文解字·叙》:“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大戴礼记·保傅》:“及太子少长,知妃色,则入于小学。”卢辩注:“古者太子八岁入小学,十五入大学也。”古代小学的主要任务是教育儿童学习文字,汉人就称文字学为“小学”。《汉书·艺文志》载“小学”十家四十五篇,几乎都是有关文字的书。隋唐以后,范围扩大,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统称为“小学”。清代所编《四库全书》“小学类”包括《尔雅》以下的训诂书、《说文解字》以下的字书、《广韵》以下的韵书共计六十一部五百三十七卷。章炳麟认为“小学”的名称不确切,主张改称为“语言文字之学”。 小学xiǎoxué❶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小学】1 汉代称文字学为小学,因儿童入小学先学文字,故名。隋唐以后成为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的总称。2 对学龄儿童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我国小学现基本实行六年制,也有部分地区实行五年制。 小学指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之学。包括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所谓“小学”,意思是“基础之学”。“小学”开始时是初级学校的名称,与大(太)学相对。周代(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476年)的贵族子弟八岁入小学,15岁入大学。后来各朝各代设立的官学,有四门小学、内小学等等名称。清朝末年废除科举,才开始设立近代小学。古代小学里主要教授六门课程,叫“六艺”。所以这六艺的礼、乐、射、御、书、数都称为小学。到了汉代,小学才专称文字训诂之学。《汉书·艺文志》所收录的小学十家都属训诂和字书一类。隋唐以后,小学的书籍又分为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三类。以后,“小学”就一直指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三大内容。由于古人一直认为这三大内容关系非常密切,都是以文字为研究对象,分别研究文字的形、音、义的,因此,小学也叫文字学。 程度不深 程度不深浅(浅浅;浅薄;~显;~鲜;~淡;浅短;浅微;~露;浮~;肤~) 浮 薄(薄薄;~少;~弱;~情;~寒;寡~;简~;清~;凉~;单~;绵~;浇~;稀~;疏~;淡~) 微(微微;~薄;~弱;丝微;些微;轻微;细~;几微;低微;毚微) 俴(俴薄) 小(~可;~试;~学;~结;微~) 略(略略;略微;略为;~知一二) 少(~待) 大(~致;不~) 些(些些;些微)须 裁 淡(淡淡;色~) 嫩(~寒) 粗(粗浅;~具规模) 轻(轻微;~鲜;~约;~伤) 差(~可告慰) 或(不可~缓) 聊(~胜于无) 颇 小可(非同~) 鸿毛 不够 弥弥 有点 多少(~吃点) 几分(~姿色) 不大(进步~) 不甚(~了解) 泛泛(~而谈) 杯水 小学xiaoxue对儿童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他只上过~,文化水平不高|她~毕业以后考上了初中|要当好一名~教师还真不容易呢。 小学xiǎo xué对儿童、少年实行初等教育的学校。1623年艾儒略《职方外纪》卷之二:“国王广设学校,一国一郡有大学、中学,一邑一乡有小学。”1720年樊守义《身见录》:“设学校,分小学四品、中学二品、大学三品。” |
随便看 |
|
汉语词典收录604837条汉语词条,可根据汉字查询相应的词语释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词语的释义、翻译及用法,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