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校辅导员角色的偏离与厘正 |
范文 | 冯建民+牛慷喜+汪锐 [摘 要] 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国家和高校对辅导员的要求越来越高,辅导员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所承担的责任也越来越重,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不少辅导员对自身角色定位发生了偏差。应当进行角色瘦身,推行“全员育人”;提高辅导员幸福感,维护保障各项权益;严格准入门槛,建立完善辅导员队伍,才能促进高校辅导员队伍结构的不断优化,推动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角色偏离;角色厘正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7)09-0110-06 众所周知,高校辅导员在大学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2006年5月20日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了辅导员工作的要求和职责。但在实际工作中,越来越多的高校辅导员对自身的角色定位发生了偏差,认识模糊,因而工作缺乏方向感。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角色上的偏离必然影响他们日常工作的完成和职业道路的发展。因此,明确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进行角色厘正迫在眉睫。 一、高校辅导员角色的“应然”规定 “角色”一词原本是戏剧中的词汇,特指戏剧中所扮演的人物及其行为模式。后来经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米德(G·H·Mead)引入到社会学,用来解释人的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的规范和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1]。根据社会角色理论,我们每一个人在社会中的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中总是扮演着多重而复杂的角色。不同的角色都有各自的关系和要求,要求每一个人都要适应角色所赋予的地位和任务。 高校辅导员这一职位,在国内外有不同的称谓。在西方国家,辅导员对应的名词是“counsellor”,特指具有丰富学生管理经验的学生事务管理者,为学生提供生活帮助、学习辅导等方面的全方位服务。而在中国,辅导员的全称应该是“政治辅导员”。《简明思想政治教育辞典》中对“政治辅导员”的注释为“高等学校党组织派到各年级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基层干部,一般在一百二十名左右学生中配备一名政治辅导员”。其规定政治辅导员的主要职责和任务是: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做好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心学生的学习,解决好学生学习中的思想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健康有益的课外活动;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和解决生活中实际困难;发现和培养学生骨干,配合党、团组织做好发展工作;参与决定和执行对学生的奖惩。”[2] 中共中央国务院2004年颁布实施的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按照党委的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2005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也强调:“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3]2006年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对辅导员进行了明确的概念界说:“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2015年,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对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由8条增至10条,具体描述如此: 1.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宣传教育,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积极引导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 2.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综合运用教育教学、实践养成、文化熏陶、研究宣傳等方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学生日常管理服务各个环节,形成高校学生的日常行为准则,使高校学生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协助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开展心理筛查,对学生进行初步心理排查和疏导,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引导学生养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 4.积极学习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加强与学生的网上互动交流,围绕学生关注的重点、难点、热点进行有效舆论引导,丰富网上宣传内容,努力把握网络舆论的话语权和主导权;及时了解网络舆情信息,密切关注学生的网络动态,敏锐把握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群体性问题。 5.了解和掌握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化解矛盾冲突,参与处理有关突发事件,维护好校园安全和稳定。 6.做好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工作,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做好毕业生离校教育、管理与服务工作,组织好学生军训工作,有效开展助、贷、勤、减、补工作,做好学生奖励评优和奖学金评审工作,为学生日常事务提供基本咨询,指导学生开展宿舍文化建设。 7.积极开展学业指导,组织开展学风建设、课外学术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和学习热情;开展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为学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8.指导学生党支部和班团组织建设,做好学生骨干的遴选、培养、激励工作,做好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工作,做好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指导开展主题党日团日等活动,参与学生业余党校校团校建设,讲授党课团课。 9.组织、协调班主任、研究生导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组织员等工作骨干共同做好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学生中开展形式多样、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 10.努力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运用理论分析、调查研究等方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显然,其中第4条与第10条属于对当今辅导员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即加强网络渠道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 二、高校辅导员角色的“实然”偏离 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对当今高校辅导员职责的新规范和具体描述,是国家和高校赋予辅导员的应然性角色。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高校辅导员角色却发生了“实然”性偏离,具体表现为: 1.身份性偏离。由于高校辅导员的身份比较特殊,造成了辅导员处于高校教师和行政管理者之间的尴尬边缘,因而高校辅导员往往对自身的角色定位较模糊,乃至忽略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实情况中,很多高校辅导员的身份是专业教师,并非专职辅导员。这一“兼职辅导员”的身份,使得他们将主要精力用在了教学与科研之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成了“附带性”工作。然而,对于那些专职辅导员来说,依然存在身份性的角色偏離。按照规定,辅导员虽然拥有干部和教师的双重身份,但实际上,专职辅导员在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采用的是聘任制办法,被列为教师编制外,这便使得“这支队伍往往只有教师之名而无教师之实,与教学老师相比,辅导员在职称评定、工资福利发放、发展前景等方面处于劣势”[4]。 2.职责性偏离。高校辅导员的职责性偏离在高校辅导员队伍中是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一方面,高校辅导员充当大学生的“保姆”角色是造成高校辅导员职责产生偏差的重要因素。其实辅导员重在一个“辅导”上,而恰恰相反的是,现在的高校辅导员采取包揽式管理办法,对学生生活和学习上的琐事大包大揽,这样既给辅导员自身带来了许多的压力和负担,也容易养成大学生对辅导员的过度依赖。另一方面,我国高校辅导员对自身职责认识不清,“越位”现象十分普遍。辅导员在基层承担着来自包括学工就业处、团委等主要职能部门在内的学院和学校多个职能部门分配的管理任务,甚至有很多临时性任务也分配到辅导员身上,比如催缴学费、学生教材预定、户口迁移等等。这些本不属于辅导员工作职责内的琐事,却在很多时候依然需要辅导员“冲锋陷阵”。 3.专业性偏离。目前从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状况来看,高校辅导员队伍还不够成熟。一方面,辅导员的数量还很少,全国各地高校辅导员在配备上无法达到1:200的要求,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群体的需求。所以全国各地高校便放低了辅导员专业背景的准入门槛,使辅导员和自己所带的班级专业跟自己的专业不匹配,他们也习惯了从自己的专业的角度去教育、管理、服务学生,这样便难以给学生们更加有针对性的专业指导。另一方面,高校辅导员的质量也不容乐观,高学历和经验丰富的辅导员往往是凤毛麟角,部分辅导员的专业素养不够,专业知识不扎实,难以给学生们正确的专业指导。所以专业性偏离不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也不利于学生的专业发展。 4.辅导方式性偏离。许多高校辅导员未能采用正确的方式方法来教育、管理、服务学生,这是高校辅导员角色偏离的又一原因。在传统模式中,辅导员往往一味听从上级各个部门的指令,无条件服从,缺乏灵活性、组织性、主动性,甚至目标性,根本无法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而且辅导员往往会忽略身边的资源,如没有重视班委的桥梁作用,忽略汲取身边优秀辅导员的经验。所以在新时代的要求下,辅导员无疑需要创新辅导模式。如何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如何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效率,这都是值得高校辅导员思考的重点问题。 三、高校辅导员角色厘正策略 高校辅导员在引导大学生积极发展,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当下辅导员角色偏离的现状,高校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厘正辅导员角色。 1.角色“瘦身”,推行“全员育人”。“造成辅导员角色冲突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压在辅导员身上的德育工作范围过广、任务过重、难度过大”[5]。因此,欲厘正辅导员角色,首先应积极为辅导员“瘦身”,让辅导员清楚自身的最主要的职责是什么,哪些是最应该做的,而哪些可以放手让别人去做。把最主要的职责干好,就是一个优秀的、合格的辅导员。企图让辅导员样样都做好,件件事情都做优秀,那是不切实际的。 要给辅导员角色瘦身,则必须在全校上下积极推行“全员育人”的办学理念。所谓“全员育人”,就是指高校各部门及各部门的工作人员必须形成德育工作的合力,共同发挥育人作用。各部门既涵盖学生处、团委等一般意义上的德育工作部门,也涵盖党委组织部、宣传部、科技处、教务处等部门。各部门的工作人员不仅是辅导员、党团组织的德育工作者,还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其他任课教师和行政教辅人员,甚至包括着学生群体本身[7]。 2.提高辅导员幸福感,维护保障各项权益。首先,我们需要提高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职业幸福感比较低是一种不良的心理状态,久而久之会对生活热情造成伤害,甚至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职业幸福感如何既直接关系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和育人实效,也关系着高校辅导员的个人成长,以及队伍建设的良性发展。因此,高校需要高度重视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培养。 其次,要不断完善关于辅导员的相关法律法规,维护保障这一特殊群体的各项权益。一方面,既要严格要求辅导员,运用法律法规规范约束辅导员的行为,并细化明确辅导员职责;另一方面,又要制定维护保障辅导员权益的相关法律法规。因为有了法律保障才能让辅导员产生职业安全感,才能让辅导员角色焕发新的活力。 3.严格准入门槛,建立完善辅导员队伍。首先,对于学校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将辅导员准入门槛把好关。辅导员选聘应当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将那些乐于奉献、作风优良、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等各方面综合实力较强的优秀青年人才选任为辅导员。 其次,建立完善辅导员队伍,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的专兼职辅导员队伍。如前所述,目前很多高校高校辅导员绝大多数属于兼职辅导员。因此,必须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120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尽快建设一支以专职辅导员为主、专兼结合的辅导员队伍。每个院系的每个年级应当设立专职辅导员,每个班级都要配备一名兼职班主任。 4.提高自身综合素养,改进工作方法。正所谓正人先正己,辅导员自身要有过硬的本领、渊博的知识,与时俱进,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符合新时代的教师要求,为学生树立榜样,这是首要一点。 其次,辅导员应创新教育、管理、服务的方式方法,积极借鉴先进的工作方式方法,不断提高自身工作能力水平,改变“全能型保姆”和“大包大揽”的角色以及被动、盲目的管理方法。比如,通过建立高效的班委会机制,进行“简政放权”,将一些班级事务交给班委同学,积极推行大学生自治。 总之,厘正高校辅导员的角色,打造一支德才兼备、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辅导员队伍,更新教育管理理念,推行全员育人是新形势下对于高等教育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各高校应该积极采取措施,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郑杭生. 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2]宋子竑,等.简明思想政治教育辞典[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3]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汪华丽.论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失调与自我调适[J].科教文汇,2015,(3). [5]赵金昭.构建大学德育环境的理论与实践[J].河南社会科学.2004,(4). [责任编辑:谭晓影]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