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现代学徒制中工匠精神传承的保障机制探讨 |
范文 | 刘巧元 摘 要:现代学徒制是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协同育人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传承工匠精神的重要模式。为保证工匠精神在现代学徒制中的培育成效,本文主要从校企文化的融合、 打造“工匠”型教师及企业导师、推行人才评价标准多样化、健全劳动法律体系等方面探讨“工匠精神”在现代学徒制中传承的保障机制。 关键词:工匠精神 现代学徒制 保障 工匠精神是中国学徒代代相传的一种融合了技艺与文化的精神,它是我们这个时代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对新一代工匠的培养、成长与成才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特别是现中国正处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迈进时期,培育具备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更是时代所需。职业院校作为培养大国工匠后备人才的摇篮,应将弘扬和培育学生“工匠精神”作为学校的神圣使命。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深度合作,教师、师傅联合传授, 以提高学生技能水平为目标, 按照“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总体思路, 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在现代学徒制中, 学生不仅掌握了技艺,而且还能真正理解技艺所掩藏的自古以来的智慧与功夫,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耐心专注、敬业乐业、敬畏入魂、谦恭自省的职业承诺和精神追求。在现代学徒制中专业教师和企业师傅不仅是技术的传授者, 同时也是学生(学徒)道德品质的教育者。 因此说,现代学徒制与工匠精神有机结合是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具有创新能力和工匠精神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必要且有效的手段。那么如何才能保障“工匠精神”在现代学徒制中得到有效传承和发扬呢?本文主要从以下四方面进行探讨。 一、有效融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营造“尊崇”工匠的氛围 一家伟大的企业不仅在专业上有严格的要求 ,而且更需要一种精神的指引。工匠精神是一个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员工主人翁意识和文化认同的根本体现。因此,工匠文化的传承、熏陶、实践,可以让企业创造出更多更大的价值,从而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 在现代学徒制这种校企合作办学中,企业的创新意识、质量意识、竞争意识、服务至上和敬业意识要渗透到学校的校训、教风、学风建设中,使其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效融合,彼此渗透, 以此强化学生对工匠文化的认同感,并在实践中内化职业人的职业素质,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敬业精神,精益求精和追求极致的精神,满足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1]。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幾种形式来实现。 1.用拜师学艺的仪式感体现现代学徒制的深刻意义。现代学徒制以校企深度合作、师傅传授徒弟职业能力、校企共同实施人才培养计划为显著特色。中华民族有“尊师重道”的久远传统, 拜师仪式是现代学徒制的一个重要环节,不只是形式上的仪式感,更是精神上的象征,象征了师傅的高尚品德与高深技艺的薪火相传。通过举办拜师学艺仪式可以让校企双方共同感受到一份责任。作为好师傅要言传身教,不仅能教授给学生必要的技能、知识,而且在精神上要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取得更大的发展,作为学生,不仅要在师傅的带领下,不仅要在专业上成人,更要在精神上成人[2]。 2.学校营造“准”企业的氛围,为培养“准”职业人奠定基础。如在课堂中,特别是专业教师要渗透企业文化的精髓- 工匠文化,让学生加强对企业的认识,培养主人翁意识和敬业精神,引导学生在企业文化的熏陶下成为价值型员工;在校园标志性建筑物上体现具有职业特征的办学理念;在校内外的实训场所要求学生严格地按照生产企业的规章制度和操作生产规程等参加实训;在教室、实训基地等悬挂与专业相关的企业家、优秀技工的寄语,并重点宣传与长期合作的企业管理规范、行业质量标准等体现工匠文化的文化元素。 3.成立技能大师工作室,为学生成长提供成长的榜样。 培育工匠精神,不能只寄望于宣传教育或是道德感化,还必须依靠能够实现“知行合一”的载体,让学生在“做事”中形成习惯, 在做的“过程”中内化工匠精神。学校可以从技能人才需求、职业教育的需求出发,从企业和学校挖掘出高素质的技术技能教师和师傅成立技能大师工作室,贯彻落实“人才强企”的发展理念,依托具体项目,弘扬工匠精神,发挥好技能领军人才在带徒传技、技能传承、技能攻关、技能推广等方面的目标,充分利用技能大师工作室积极开展技术交流合作、创新技能,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通过“传帮带”,为企业培养爱岗敬业的高技能人才[3]。 二、打造德艺双馨的“工匠 ”型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 现代学徒制主要是采用“双导师”制,在学校和企业深度合作之下,教师与师傅对学生进行联合传授, 完成“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位一体的转换。现代学徒制在技艺传承的同时,教师和师傅的耐心、专注、坚持的工匠精神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徒弟。 1.培育教师的“工匠精神”价值观文化。在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中,应长期进行“恪尽职业操守, 崇尚精益求精”的素质教育, 厚植工匠文化, 形成一种正能量氛围。首先,对教师应实施经常性地系统培训,定期到企业顶岗实践, 努力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和专业教学能力,学校对“双师型”教师考核评价也要充分体现技能水平和专业教学能力,不断完善职业院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 其次定期举行技能比赛, 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 提高教师参与打造“工匠型”教师意愿[4]。 2.引进行业企业一流人才成为企业导师,参与实践教学改革。 企业应选派具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高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到学校兼职任教,建立“同工同酬”的聘任制教师激励机制,特别是对于有多年一线工作经验的工人技师、高级技师更应充实到实践教学一线 ,以此为高职院校的教师和学生讲授企业的先进理念, 为学生的实训提供指导。 三、引导学校和企业实现人才考评标准多样化。 根据现代学徒制中的“双重身份、双元教育”等特点,围绕学生发展和培养规律,构建以企业为主体、高职院校为基础的学生职业能力与素养评价体系, 科学合理的评定人才的综合素质。作为教师和企业师傅对徒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不仅要考虑到其技能操作,更要充分考虑学生在“敬业、乐业、诚信”等必备的素养方面的评价。合作企业单位共同完善并参与职业教育的社会评价机制,以此提升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认可度,使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而作为学校则主要构建高职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测评模型,改进人才培养方式与质量。 四、健全的劳动法律体系保障现代学徒制的稳步推进及工匠精神的传承 职业的稳定性,是保证劳动者安心工作和专注工作的前提,当然也是工匠精神培育工程的起始端口。因此, 现代学徒制的校企合作首先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长期性及紧密性, 并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只有这样合作企业才会全程参与并完善人才培训方案,才会全力将学生用准“员工”的标准来培养,真正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共赢,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 其次,校企业合作单位要切实维护好学生的权益, 企业不能把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应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安全保障, 消除学生所关心的风险隐患[5]。再次,校企业合作单应进一步完善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制度,实现劳动者“职业稳定”与用人单位“灵活用工”的动态平衡,弱化企业的用人自主权,尽量消除学生的失业压力,从而避免未来工匠们技术水平的停滞和工匠精神的流失。 参考文献 [1]张彩芬.德国双元制与现代学徒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D].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2(02),175-176. [2]丁晓红,丛书芹.职业院校“工匠型”人才培养的主要瓶颈——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9(10):16-18. [3]郭家韦.浅谈工匠精神在现代学徒制中的内化培养[J].职业技术2018(07)5. [4]曹顺妮.工匠精神-开启中国精造时代[M]2017.8. [5]付永守.工匠精神-向价值型员工进化[M].2013(4).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