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国家中心城市背景下郑州都市圈高等教育建设刍议
范文

    管荣伟

    [摘? ? 要] 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和高等教育之间可以优势互补、共谋发展。面对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新趋势和新要求,以郑州为中心的都市圈建设亟需高等教育的人才和成果支撑,但也要正视当前都市圈高等教育存在学科分布不均衡、层次结构不合理、专业特色不鲜明、拔尖人才不集聚、创新支撑力度不够等问题。因此,要做好“统筹”文章,科学谋划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要做好“提升”文章,大力优化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要做好“融合”文章,增强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要做好“引智”文章,丰富区域高教资源;要做好“留人”文章,优化人才扎根环境,补齐高等教育发展短板,精准施策,不断提升和完善高等教育影响力,实现郑州都市圈城市的共同和谐发展。

    [关键词] 郑州;国家中心城市;都市圈;高等教育;人力资源

    [中图分类号] G5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9)10-0121-07

    国家中心城市是现代化的发展范畴,是居于国家战略要津、体现国家意志、肩负国家使命、引领区域发展、跻身国际竞争领域、代表国家形象的现代化大都市。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关系到国家整体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时也会引起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变化[1]。高等教育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储备和内在动力,是奠定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和高等教育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可以优势互补、共谋发展。一、郑州都市圈高等教育建设的现状与特征

    高等教育和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向来有着血肉与共的密切联系。高等教育对一个地区的发展意义重大。一所好的大学,一方面可以培养大批优秀的人才,另一方面更能源源不断地创造新思想和新成果,推动社会的变革和地区的发展。但河南高等教育资源存在的短板,却一直制约着河南的发展。河南省会从开封迁往郑州前,郑州没有一所综合性大学,直到1956年,国务院批准建立郑州大学,这一局面才得以改变。除了新中国成立后创办的这一所综合性大学,还有不少从外地整体搬迁到郑州的高校。郑州的高等教育从无到有,也承载着河南从人口大省到人才大省的希望。

    2013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复《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5年12月,郑州首次成功承办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总理)理事会第十四次会议,而且未来还将承担更多的重要国际会议。2016年12月26日,国家发改委印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正式批复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2016年12月29日,国家发改委印发的《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推动郑州与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四市深度融合,建设现代化大都市区,进一步深化与洛阳、平顶山、漯河、济源等城市联动发展[2]。2017 年 12月21日,郑州市政府对外公布《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行动纲要(2017-2035)(草案)》。近年来,以郑州为中心的米字型高速铁路交通网正逐步完善,郑州的中心地位越来越得到彰显,在全国范围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而以郑州为中心的都市圈在崛起的同时,其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与日俱增。

    受国家中心城市定位的影响,郑州都市圈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有了新的特点与表现,这种新特点与新表现对郑州都市圈高等教育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高等教育担负着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促进本地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是国家人才战略规划重要一环。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对各种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会促进区域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将促进高等院校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建设、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产生深刻变革。2018年1月30日,教育部发布了第一个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既明确规范,对各专业类提出统一要求、保证基本质量,又为各校各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发展留出足够的拓展空间。而如何补足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中人才缺乏的短板,就显得尤为迫切。

    其次,郑州都市圈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制约也更为显著。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一定程度上需要适应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和郑州都市圈建设发展对人才结构的需求。高校作为高端人才的培养机构,培养的人才除了一部分人继续从事教育事业外,其他人则直接进入社会成为区域经济建设的人力资源。因而,高等教育怎样发展?向什么方向发展?或多或少都与郑州都市圈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而郑州都市圈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决定了高等教育的发展重点、规模、层次和结构、学科种类建设等(见表1)。

    

    再次,与高等教育的互动加强了对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高等教育质量已经成为所在国家(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重要因素,直接驱动着区域经济的发展。通过与高等教育的互动,一方面使得高等教育机构先进的理念或技术得到推广和应用,有可能形成新的消费应用,促使新的行业或公司出现,替代或促进旧的行业升级再造;另一方面市场需求的技术或服务缺失会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课题,推动高等教育机构的学科优化、专业建设和学生培养,使得高等教育机构更贴近技术前沿和消费市场,根据自身优势找准定位、突出特色。譬如,针对郑州航空港实验区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对专业人才的巨大需求,郑州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及其他职业院校积极开设电子商务相关专业,并扩大招生规模,着力应对和解决跨境电商产业发展中的人才需求问题;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与河南省共建了“航空经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技术支撑、信息与咨询等服务。

    最后,从国外城市发展的实践历程来看,高校与城市发展已经完全融为一体。西方发达国家的中心城市、都市圈建设,其发展繁荣历史都与所在区域的高校影响力息息相关,可以说城市孕育了高校,高校也成就了城市,甚至于一所顶尖名校的影响力、號召力强于所在城市的影响力或号召力。在我国,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重庆和西安等中心城市的发展也同样如此,高等教育发展指数往往成为评判一座城市影响力的重要指标,发挥高等教育机构在城市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作用已成为广泛共识。在众多口径的中心城市排名中,郑州基本都是因为高等教育建设相对薄弱而排名靠后。据统计,截至2018年10月,郑州都市圈共有全日制普通本专科高校94所,但仅有郑州大学和河南大学进入“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因此,做强做精区域高等教育越来越成为城市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郑州都市圈高等教育建设的问题与不足

    随着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逐步推进和郑州都市圈建设方案的出台,以郑州为中心的周边区域建设发展也经历了由独立开发向综合谋划过渡的新趋势。但是在匹配郑州国家中心城市这一新生事物应具有的高等教育建设水平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与误区,亟待引起重视。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 学科分布不均衡。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背景下,郑州都市圈高等教育建设的目的就是建设高水平大学与一流学科,促进都市圈的创新驱动发展和转型升级。但从教育部公布的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可以看出,郑州都市圈重点高校学科专业建设不均衡。郑州大学和河南大学没有一个A类学科,“A+”类学科(学科上的“皇冠”)更是为零,学科“领头羊”效应缺失。仅有的一个拥有“A-”类学科的河南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又因为近些年煤炭行业的不景气,该学科所能带动的社会效益明显偏弱。入围的学科大部分集中在C类学科,这样的学科分布,与国家中心城市地位和都市圈建设是严重不匹配的。

    2. 层次结构不合理。总体上看,郑州都市圈高等教育资源比较丰富,类型多样,合计高等教育机构94所,占全省高等教育机构140所(2018年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67%。但整体实力不强,层次结构偏低,高层次高教资源相对缺乏。在全国9个国家中心城市中,郑州都市圈仅有郑州大学一所“211”高校;在“双一流”高校建设中,经过河南省委、省政府的极力争取,郑州大学和河南大学才进入“双一流”建设序列。

    3. 专业特色不鲜明。一方面,存在舍本逐末现象。从郑州都市圈现有情况看,已经形成具有鲜明独特办学特征和相对稳定发展方式的高校数量相对较少。一些院校因热衷于兴办各种热门专业和学科,而使得原有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学科逐渐丧失。另一方面,同质化办学倾向明显。部分高校注重追求“高、大、全”,办学特色不够鲜明。

    4. 拔尖人才不集聚。近年来,都市圈中心城市郑州通过“智汇郑州”人才工程等项目,引进了一批优秀学者,高校师资队伍结构有所优化。但是与周边中心城市武汉、南京和西安这些高等教育发达的城市相比仍存在巨大差距,凸显了郑州都市圈高校高层次拔尖人才的紧缺。

    5. 创新支撑力度不够。一方面,高水平创新平台不多。目前,郑州都市圈高校仅有4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数量太少。现有的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中,河南省863软件孵化器有限公司、郑州金桥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郑州高新区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河南省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河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郑州市科学技术开发中心和洛阳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仅郑州高新区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和洛阳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两家平台在积极推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但收效不大。另一方面,科技经费投入不足。以郑州大学、河南大学为例,2016年科技经费(截至笔者投稿,教育部科学技术司未公布2017年和2018年高校科技經费)为4.39亿元、2.64亿元,在全国高校中仅排名74、112名。由于科技经费投入不足,影响了高校科技成果创新质量和最终转化成效。三、郑州都市圈高等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

    当前,以郑州为中心的都市圈在国家中心城市旗帜的引领下,如何尽快补齐高等教育发展短板,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已成为一项事关郑州都市圈长远发展而又迫切的重大战略任务。

    1. 要做好“统筹”文章,科学谋划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一是河南省委、省政府按照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要求,高起点、长眼光谋划布局郑州都市圈产业。结合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的特色,优化产业布局,积极对接都市圈的高校优势学科,形成互助互进的“产业+学科”模式,做强做大优势产业和优势学科,进而带动相关产业与学科的协同发展。二是成立郑州都市圈高等教育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规划高校布局及学科建设。在国家学科分类的基础上,结合郑州都市圈高校类型和产业结构,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的类型分类,将现有高校划分为学术研究型、应用研究型、应用技术型和技能技术型四类,统筹高校分类发展,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新特色,办出影响力,促进郑州都市圈高等教育的发展。

    2. 要做好“提升”文章,大力优化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一是抓住国家“双一流”建设重大契机,大力支持郑州大学和河南大学向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转型升级,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学科的影响力。“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来郑州都市圈所属高校学习和工作,为郑州都市圈的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高质量人才和高水平智力成果。二是结合郑州都市圈重点高校的优势学科,对都市圈其他高校进行精准对接帮扶,推动郑州都市圈其他高校结合所在区域的优势产业错位发展,不贪大求广,着重办出特色,提升在全国的知名度,共同把郑州都市圈的高等教育控制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范围内,做特做优做强。

    3. 要做好“融合”文章,增强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一是要把“于工学结合中育人,在校企合作中办学”的理念贯穿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全过程。郑州都市圈高校的优势学科要积极对接所在区域重点发展的行业或知名企业,第一时间体会企业对市场需求变化的感知,进而发挥高校智力资源的优势,有针对性地研发突破,帮助企业拓展市场,从而形成一种良性的产教融合发展生态系统,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二是郑州的高等教育要深入融合到都市圈其他城市之中,要注重增强郑州高等教育的辐射功能,减少发展过程中“虹吸效应”的负面影响。推动郑州市和都市圈其他城市的产业分工和学科布局,优化“国家中心城市—都市圈—卫星城”的联动体系,形成分工合理的产、教、城融合发展的格局。

    4. 要做好“引智”文章,丰富区域高教资源。目前来看,单靠高校自主发展,外加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也远远不能满足郑州都市圈发展对人才的急切需求。可以利用建设郑开科创走廊的契机,举政府之力高标准引进与郑州都市圈主导产业和城市发展高度契合的“小而精”高等教育资源。通过在郑开科创走廊建设高等教育的“塔尖”工程,西联郑州龙子湖高教园区,中牵中牟职教园区,东接开封高教园区,以点带面,丰富郑开科创走廊的高教资源,为郑开科创走廊的发展输送人力资源,进而使得郑开科创走廊成为郑州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

    5. 要做好“留人”文章,優化人才扎根环境。在国家中心城市这块“金字招牌”的号召下,郑州都市圈城市硬件建设突飞猛进,硬实力颇为雄厚,此时更加需要来自人口质量提高的“软实力”补充。因此,在“抢人”之余,更应该深入思考如何促使人才将自身成长与城市发展相结合,如何不断优化以产业发展、资源供给、服务质效、文化生活为代表的城市软实力,真正留住人才。对于高校教师,各个高校应结合自身情况,采取“一校一策”留住优秀人才。同时,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应出台相对应的考核机制,鼓励高校想办法招来人,留住人;对于高校毕业生,应加大招才揽才政策力度,可以通过减免税收、项目倾斜、鼓励企业提高大学毕业生工资待遇等手段,减轻扎根初期的生活压力。二是应加大力度提炼并宣传郑州特色的城市文化。可以在高校课程中加入郑州城市文化的相关知识点,通过潜移默化的城市文化建设引导人才了解郑州,喜欢郑州,扎根郑州,成就高品质的国家中心城市,进而辐射整个都市圈,带动大发展。只有软硬两方面的齐头并进,才能丰富郑州都市圈城市原有的阶层结构,并为都市圈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参考文献]

    [1]鲁世林.以国家中心城市为核心建设世界一流高等教育城市群初探——面向2030年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战略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7,(12).

    [2]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官网.2016-12-29.http://www.ndrc.gov.cn/zcfb/zcfbtz/201701/t20170105_834444.html.

    [责任编辑:朱苗苗]

    Abstract: National central city construction and higher education can complement each other and seek common development. Facing the new trends and new requirements of national center city construction in Zhengzhou, the construction of Zhengzhou-centered metropolitan circle is in urgent need of the support of higher education talents and achievements, but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face up to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the higher education of metropolitan circle, for example, the distribution of disciplines is uneven, the hierarchical structure is irrational, the professional features are not clear, the top talents are not concentrated, and innovation support is insufficient.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do a good job of "coordinating" and scientifically pla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higher education; do a good job of "promoting" and vigorously optimize the hierarchical structure of higher education; do a good job of "integrating" and enhance the ability of service areas to develop; go a good job of "introducing intelligence" and enrich regional higher education resources; do a good job of "retaining people" and optimize the environment for talents to take root, fill in shortcomings in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accurately implement policies,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influence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achiev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Zhengzhou national center city and cities in the metropolitan circle.

    Keywords: Zhengzhou; National Central City; Metropolitan Circle; Higher Education; Human Resources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6 7:4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