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和平崛起”大战略视域下高校国防教育创新研究
范文 摘 要: 当前高校国防教育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发展危机,从目标导向、教学内容、课程名称、教学形式等方面来看,均与我国“和平崛起”大战略的内在意蕴和理念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和谐、不合拍现象,推进国防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发展迫在眉睫。坚持与国家“和平崛起”战略相契合的改革路径,在“和平崛起”的国家战略视野下改革国防教育目标、调整课程定位、创新教学内容体系、规范课程名称、拓展教学手段,国防教育工作方能获得持续的驱动力和强大的生命力。
关键词: 和平崛起; 战略; 高校国防教育; 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3411/j.cnki.sxsx.2016.01.009
高校国防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提升大学生国防技能,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方式。当前,虽然高校开展国防教育对于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目标的实现,对于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战略目标的实现,对于大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促进作用,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当前这项工作正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和发展危机。[1]-[6] 大学生对国防教育和军事训练的认可度、接受度普遍不高,接受国防教育课程学习的意愿不强,国防意识较为淡漠;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同其他学科相比,学科建设水平严重落后,差距十分明显,并且这种差距越来越大;一些高校领导甚至认为,国防教育是学校可有可无、无关紧要的事情:相当一部分高校在调整教学计划时,首先就考虑了压缩国防教育课程的学时甚至取消这门课程。这些现状引发了学者们对于推进高校国防教育工作改革与创新发展的学术兴趣和关注。学者们就当前高校国防教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面临的困境及如何推动其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多角度探讨。总体而言,关于应该基于何种理念和政策依据推进其创新发展,如何与我国“和平崛起”的大战略相契合推进其深入改革,在这些方面学者们的关注程度和学术投入并不够。学者们还基本停留在对“问题”的研究思路上,缺少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相联系的宏观视野、战略思维、国际眼光,而仅仅局限在“因为存在问题所以要改革”的简单论证层面,这样的研究进路显然已不能适应当前新形势下国防教育实践和可持续发展的深刻需求。笔者试图站在“和平崛起”大战略的高度和视角,分析我国高校国防教育与国家发展战略存在的不和谐、不合拍的现象,进而提出国防教育创新发展对策。
二、我国“和平崛起”大战略:由来及内涵
从2003年底到2004年春,党和政府主要领导人在官方文件和外交讲话中先后数次提到“和平崛起”一词,此后“和平崛起”已逐渐开始具有“大战略”的涵义,成为我国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国家发展的基本战略。[7] 2013年1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央政治局进行集体学习时强调:“对于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必须始终不渝坚持下去,永远不能动摇。”2014年6月,习近平主席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六十周年纪念大会的主旨讲话中明确指出,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论”。目前我国“一带一路”的建设战略也体现出中国在向世界宣告和传递和平崛起的发展理念。
“和平崛起”的内涵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国崛起的方式和途径是和平的,不是通过非和平的战争、征服和暴力掠夺的路径;[8] 第二,中国崛起的价值诉求和目标指向也是和平的,中国的崛起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的繁荣发展;[9] 第三,中国实现崛起的过程虽是“追求和平”、“反对战争”、“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过程,但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反战但绝不惧战”、“求和但绝不苟合”。在国际安全领域大力倡导和践行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10] 在睦邻政策方面倡导和实施“以邻为伴、与邻为善”和“睦邻、富邻、安邻”的方针,在主权观上积极发扬与倡导超越意识形态和狭隘民族主义的国际合作新理念,这是我国“和平崛起”大战略的基本内容。[11] 对中国而言,从自身的安全和发展利益以及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出发,走“和平崛起”的道路是必然选择,“和平崛起”之路是我国实现“中国梦”的基本路径选择。
三、我国高校国防教育:历史与发展现状
我国从清末便已开始实施以“兵式体操”为主要形式的学校国防教育,到民国时期较为完善的学校军事教育体系已初步形成。抗战时期共产党将国防教育作为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之一,毛泽东明确指出:“开展国防教育,根本改革过去的教育方针和教育制度。” [12] 新中国成立后,为打破美国等对我国实行的政治、经济、军事全方位封锁,党中央进一步加强了国防战线上的教育工作,并将学校国防教育和学生军事训练工作纳入了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在新中国第一部《兵役法》的基础上开始了初步的军事训练工作试点。
1984年新修订的《兵役法》颁布实施后,我国为适应改革开放后的形势发展要求,在部分普通高校和高级中学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学生军训与军事理论教学试点工作,将国防教育从大众普及性的教育活动提升到开设专门课程进行理论授课和专业训练的层面,使得我国高校国防教育工作步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1994年,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联合制定了《高等学校学生军事训练教学大纲》,2002年又联合制定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13] 并将其作为普通高校开展国防教育课程教学与军事训练的基本依据。2006年此教学大纲得以修订,大纲从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方面对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作了详细规定。国家相关部门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为高校国防教育和军事训练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1997年《国防法》、1998年《兵役法》(2011年修订)、2001年《国防教育法》、2010年《国防动员法》等先后出台,使得我国高校国防教育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也有力地促进了国防教育的规范化发展。就全国范围来看,当前多数高校都积极贯彻了《国防教育法》和《教学大纲》的规定,在大学生中有组织地开展国防教育课程教学和军事训练工作。
从1984年至今,我国高校国防教育事业取得了较大成就,这突出地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各地高校陆续成立了国防教育的专门教学机构(国防教育学院、军事教研室、军事教学部等),[12] 在不少院校(如西安交通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等),国防教育学院(或军事教研室)已成为独立的二级教学单位;大多数高校都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将国防教育课程列入了教学计划,并将其作为一门必修课在大学生中开设;全国高校专职国防教育教师已达数千名,这一数量仍在逐年递增;教育部组织成立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军事教学指导委员会”,以提高国防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学指导委员会定期组织实施了学术研讨会、授课大赛等全国性的专业活动,提升了国防教育领域学者的影响力;每年有近千篇国防教育学术论文在国内刊物发表,且近年来得到高水平学术刊物关注的论文比例逐渐上升;西安交通大学、厦门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自2003年起开始招收国防教育方向硕士研究生。以上这些成绩的取得表明我国高校国防教育已逐渐向着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不断迈进。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优秀青年学子携笔从戎,报效祖国,很多大学生毕业后毅然奔赴国防建设的各个岗位,国防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已彰显出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国防教育的特殊育人作用已逐渐得到了广泛认可。
四、我国高校国防教育与“和平崛起”大战略:不和谐、不合拍现象解读
(一)从国防教育的目标导向来看
当前虽然多数高校都按有关规定在大学生中开展国防教育课程教学和军事训练工作,然而,不论是从官方有关文件和规定的政策导向层面,还是从高校实际的操作层面来看,国防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导向出现了内隐和固化问题。正如《教学大纲》中所指出的:“使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储备合格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基础。”这一段简短的文字中四次提到了“军”字。[14] 可见,一直以来,高校国防教育基本是以培养大学生的“传统安全观”、“传统国防观”为导向的,注重“军事理论”的传授、“军事技能”的培养、“尚武精神”的培育,最终为培养解放军后备军官,[14] 甚至是为“打赢未来战争”服务的。虽然“尚武”并不等同于好勇斗狠、穷兵黩武,民族尚武精神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但在我国走“和平崛起”道路的当前,从目标导向来看,培养学生的“大国防观”、“综合安全观”、“现代国防意识”显然更符合国家人才需求目标、高校育人目标和国防建设发展目标。
(二)从国防教育的教学内容来看
根据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制定的《教学大纲》的规定,国防教育课程是高校本、专科生的必修课,教学内容包括国际战略环境、中国国防、军事思想、军事高技术和信息化战争五大模块。[14] 大纲还规定,军事训练是国防教育课程的实践环节,内容包括条令条例教育与训练、轻武器射击、战术、军事地形学和综合训练五个组成环节。单从教学内容的体系性和逻辑性角度而言,国际战略环境、中国国防、军事思想、军事高技术以及信息化战争五个模块的授课内容基本不存在知识上的递进关系、逻辑上的层次关系和理论上的过渡关系,每个模块的教学内容均是一个独立的知识领域,均可以单独开设一门甚至几门课程。将这内在关联性并不明显的五部分内容“堆砌”、“罗列”在教学内容体系中,很容易给人以“强拉硬凑”、“组合拼盘”的感觉,影响了内容结构的科学性和课程存在的合理性。[14] 此外,国防教育课程和军事训练从内容的涉及范围而言,“军事色彩”显得过于浓重,始终难以跳出“战争”、“打仗”、“军队”的范畴,而今天的国家安全防线绝不仅仅在军事上,“非传统安全”问题同样关系着国家的安全和发展大局。我国要实现“和平崛起”,对于“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都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三)从国防教育课程与军事训练的名称来看
虽然在本文中,笔者一直使用的是“国防教育课程”这样的称谓,但仔细审读不难发现,这门课程的教学大纲的名称并非《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课教学大纲》,而是《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目前,在全国范围内,这门课程的名称可谓是五花八门,有的称其为军事理论课,有的称作国防教育课,还有的称为国防课,更有不少高校直呼其“军事课”。而关于学生军事训练环节的名称较为一致,基本都称作“军事技能训练”或“军训”。当前,“军事课”、“军事理论课”、“军事技能训练”这样的称谓显得与国际形势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不相符,与我国和平崛起的发展战略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合拍”现象,也容易在国际社会中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误读,尤其是这样名称有可能给某些有意制造“中国威胁论”的国家提供口实。[15]
(四)从国防教育的教学形式来看
目前在开展国防教育的过程中,我国高校主要采用“国防教育课程教学+军事技能训练+日常性的国防教育活动”三位一体的国防教育模式。在国防教育课程的课堂上,“灌输式”、“讲授式”教学仍是主导的教学形式,参观见学、实地考察、交流汇报、互动讨论等教学形式鲜有采用;在军事训练的训练场上,训练内容“机械化”、“刻板化”现象,为了结训时的总结汇报表演而将绝大多数时间投入到分列式演练等方面的情况十分突出,而对于学生感兴趣,且能切实拓展学生综合素质的野外生存练习、军事地形识别、解放军高级将领的学术报告等活动,却由于主观或客观的原因极少涉及。单一化、陈旧化的教学形式显然与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育人目标存在偏差,难以真正发挥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教育效果,也自然与我国“和平崛起”的大战略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合拍现象。
五、“和平崛起”大战略视域下我国高校国防教育创新发展对策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深化国防教育改革。”这对我国全民国防教育,包括高校国防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创新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牢牢把握时代发展的主轴,坚持与国家“和平崛起”战略相契合的改革路径,在“和平崛起”的国家战略视野下推进高校国防教育的全方位改革和创新发展,国防教育工作才能获得持续的驱动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一)改革教育目标
以“和平崛起”大战略的新安全观和新主权观为指导,改革高校国防教育的目标导向,突破“传统安全观”教育目标的藩篱,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综合安全观”、“大国防观”。在实施国防教育课程教学和军事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训练教官、有关行政领导要始终将培养学生“综合安全观”、“大国防观”的发展理念和价值诉求根植于心,引导和教育学生用全局的、联系的、系统的、辩证的、发展的思维来认识和思考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以及科技、生态、粮食、能源等领域的一系列安全问题,[14] 而不是仅仅关注和重视国家军事领域、国防战线的传统安全。当前,大国博弈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和平崛起”是国家综合实力的振兴,在改革高校国防教育目标导向的过程中,必须要深刻地认识和把握这一点。
(二)调整课程定位
淡化“军事思维”、“军事素养”的培养,重视塑造大学生的“战略思维”和“全球视野”。[14] 当代大学生是将来推动国家实现“和平崛起”的中坚力量。具备从宏观、总体和长远建设上来认识与把握全局的思想方法,具有“中国智慧、全球视野”的综合素养,对于大学生而言至关重要。而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以其丰富广博的信息含量、开阔多维的知识跨度、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紧贴现实的教育内容,理应在培养大学生“战略思维”和“全球视野”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要推进高校国防教育的改革和创新,需要重视国防教育课程定位的调整和重塑,淡化“军事思维”、“军事素养”的培养,而将“战略思维”和“全球视野”的培育放到应有的高度和位置。[14] 建议今后在官方出台有关国防教育的政策、文件、法规及修订、颁布国防教育课程教学大纲时,尽量避开“军事”、“尚武”、“战争”、“军队”等措辞,多提“国防”、“安全”、“凝聚力”、“复兴”等用语,将大学生的“战略思维”和“全球视野”作为高校国防教育发展进程中的关键词和中心线。
(三)创新教学内容体系
与时俱进,顺时而动,根据战略形势的发展与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变化调整教学内容。[14] 做到“因时而谋、顺时而动”,与时俱进,紧贴现实,根据国际国内的战略形势与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变化调整教学内容体系。[14] 笔者建议,将过去“拼盘式”的五模块教学内容改革为“国防史”、“国防思想”、“国防科技”、“国际形势”、“国防与社会发展”五部分内容体系,将原有的“国际战略环境”内容放入“国际形势”中,“国际形势”除了涉及“国际战略环境”、“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等内容外,还要包括“国内安全、稳定和发展形势”内容;将原有的“军事高技术”、“信息化战争”等内容压缩后编入“国防科技”体系;将原有的“中国国防”做扩展、添充处理,将扩展后的内容分别编入“国防史”、“国防思想”、“国防科技”、“国际形势”、“国防与社会发展”等部分;将原有的“军事思想”编入“国防思想”体系;增加“海洋安全”、“网络安全”、“太空安全”、“大国崛起”等教学内容,并将其编入“国防与社会发展”体系。这一内容体系既体现了教学内容的时代性、丰富性,又强调了体系自身的逻辑性、科学性,同时也更契合我国“和平崛起”大战略的内在意蕴。
(四)规范课程名称
将课程名称统一为“国防教育课”,将军事训练名称统一为“综合素质训练”。笔者认为,在我国走“和平崛起”发展道路的当前,在调整课程定位、改革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将这门课程名称统一为“国防教育课”(而不叫“军事课”或“军事理论课”),将军事训练名称统一为“综合素质训练”更符合高校国防教育的实质和内涵,也更契合我国和平崛起发展战略的时代价值。现行的课程教学大纲颁布实施的时间距今已近十年,当前国际战略形势和我国面临的安全环境与当时相比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建议各相关部门尽快修订《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并在进一步规范教学内容、调整教学目标的同时,将大纲的名称更改为《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课教学大纲》。
(五)拓展教学手段
利用新载体、新方法、新手段,切实提高国防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关注大学生的个体需求和成才需要,积极利用新载体、新方法、新手段,增强国防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可结合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便捷性、即时性、交互性的特点,利用网络平台设置国防教育QQ群,开通博客、微博、微信,由专门人员负责发布有关国家安全、大国崛起、国防建设方面的资料、案例,并引导、鼓励集体性的讨论;利用新闻媒体,宣传积极钱学森、钱三强、彭桓武、邓稼先等积极投身国防建设、为祖国安全和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的典型事例;邀请解放军高级将领来校作报告,以他们的切身体验对大学生进行震撼心灵的教育;① 组织参观见学、实地考察、野外生存等活动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参考文献:
[1]陈波,王沙骋.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面临的困境、问题与对
策[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4):88-90.
[2]刘慧.国家安全视域下的高校国防教育改革[J].中国石油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95-99.
[3]肖静.新时期创新发展高校国防教育的思考[J].江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1,(6):103-105.
[4]章占云,楼兰萍.高校国防教育改革初探[J].浙江理工大学学
报,2010,(3):472-475.
[5]贺幸平,盛欣.《兵役法》新修与高校国防教育创新发展[J].湖
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1):135-140.
[6]黄晓波.高校国防教育的失位、错位与归位[J].现代教育科学,
2009,(5):123-125.
[7]阎学通.和平崛起与保障和平——简论中国崛起的战略与策
略[J].国际问题研究,2004,(3):12-16.
[8]苏淑民.中国和平崛起的国际环境与对外战略[J].北京石油管
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8).
[9]刘建飞.和平崛起是中国的战略选择[J].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6,(2):36-40.
[10]张毓诗.中国的和平崛起与外交方略[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
2004,(12).
[11]阮宗泽.中国和平崛起发展道路的理论探讨[J].国际问题研
究,2004,(4):28-33.
[1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48.
[13]李科.我国高校国防教育:基本模式、问题及对策[J].武汉科
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455-459.
[14]李科.高校国防教育课程教学的问题及改革措施探析[J].教
学研究,2014,(5).
[15]张正明,李科,问鸿滨,等.高等学校国防教育的SWOT分析
与发展策略研究[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2013,(3):
68-73.
[责任编辑、校对:党 婷]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1:5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