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重庆市城乡居民环境素质调查及思考
范文

    王苑岭 朱永利

    

    公民环境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环境政策的制定和环境治理的效果。为了解重庆市城乡居民环境素质基本状况,摸清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建设的底数,为制定重庆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提供参考,我们开展了城乡居民环境素质问卷调查。

    一、问卷设计与结果统计

    本次调查,根据城乡居民的特点,分别设计了城市问卷和乡村问卷,但都按环境认知评价、环境行为、环境意愿等模块,并结合城市和乡村实际,设计了相关问题,以了解城乡居民在“知”“行”“意”方面的环境素质状况。城市问卷以主城九区样本为主,乡村问卷以渝东北的万州区、开州区、城口县、云阳县和渝东南的黔江区、武隆区、秀山县等区县为主。共发放问卷900份,回收有效问卷865份,回收率96.1%。其中,收回城市问卷443份,乡村问卷422份,样本人群类别分布情况见表1。

    城市样本分布:性别均衡,中青年、受过高等教育、公职人员和企业职工均占绝大多数,中高收入者近一半。故样本人群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问卷涉及问题的真实状况,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乡村样本分布:性别、年龄分布接近于城市样本,但学历、行业身份、收入分布均略优于城市样本,这与乡村问卷调查是通过农村电商营销网络渠道开展有关,但样本人群长期工作生活在农村,对乡村环境治理情况体验深切且综合素质较高,所以更有利于客观地反映问卷涉及问题的真实状况,故乡村样本人群具有代表性。

    二、调查结论分析

    (一)环境认知

    1.普遍具有参与环境治理的意识。城乡居民普遍都关注环境问题,认为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方式、气候变暖、人类健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紧密相关,治理污染非常必要。分别有68.6%和65.7%的市民对我市实施机动车限号和垃圾分类政策非常看好。对治理环境的主要动力的认识,排在首位的是企业改革与自律(250人次),其次是政府引导及法制健全(224人次)、社会组织及公众力量(223人次),人数分布较为均匀。显然,大多数居民认为治理环境不光是政府的责任。

    2.环境认知不够全面准确。总体看,城乡居民对环境知识的了解不够全面准确,对环境治理的权力、义务和参与方式不够明确。城市问卷分析表明:城市居民对城市四大环境污染的认知准确率为52.4%,对PM2.5平均值标准值的认知准确率为54%;12369电话平均知晓率为69.1%。城市和乡村问卷总体分析表明:相较于偷排偷放、机动车尾气、化肥农药污染、噪声污染等,57.6%的城乡居民认为当前重庆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垃圾污染;8.9%的居民表示“了解并参与过环境影响评价”,但不少市民认为影响评价就是个人对周围环境状况好坏的评价。这充分表明,城乡居民整体环境认知还不够全面和深入。

    3.对环保社会组织认知度不高。443份城市问卷中,对“你所了解的我市民间环保组织”的调查,选择较多的是重庆市渝中区巴渝公益发展中心(83人次)、重庆两江志愿服务发展中心(43人次)和重庆市九龙坡区绿山墙志愿服务中心(41人次),还有15.2%的城市居民表示没接触过、不清楚。可见,城乡居民甚至城市居民对环保社会组织的认知度还不够高。

    (二)环境行为

    1.了解环境信息大多选择官方渠道。城市问卷分析显示:市民获取环境信息的渠道日益多元化,且通过大众传媒(电视广播、网络)的获取频率高于从各种环保宣教活动、宣传单等途径获取的频率;选择政府环保信息网站、官方微信、官方微博、电视新闻等官方平台的人次明显高于选择论坛、热搜、个人微信、个人微博等非官方平台的人次,而对于参加过环境教育培训的选择最少,仅为11人次。

    2.对参与环境治理的信心不强。63.4%的城乡居民认为,治理环境征求公众意见重要且必要。在城市问卷中,对“愿意以哪种角色参与环境治理”,选择频率最高的是环境污染监督员(257人次),其次是环境决策民意代表(241人次)、环境信息宣传员(195人次),表明“前端”参与及“过程”参与的意愿强烈。对“参加环境保护、维护自身环境权益面临的困难”,选择频率最高的是环境信息掌握不够(303人次),其次是居民缺乏与政府、企业对话的力量(255人次)、没有合适的表达途径(195人次)。

    3.参与环境治理的行动力不足。分析显示:对身边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排序垃圾污染排第一位,大多数城乡居民都认为开展垃圾分类很有必要,但实际参与垃圾分类的行动力却不足。调查结果是实际参与过垃圾分类的市民仅82人次。乡村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显示:村民对秸秆采用焚烧处理的为33.1%,对农业生产中地膜使用的处理作为垃圾单独处理的为39.3%。环境监督方面,面对身边环境问题拨打过12369电话的村民为31.2%,对周边存在环境污染及隐患的企业,18.2%的乡村居民认为“自己没办法管”,11.1%的城市居民选择“忍一忍或绕行避开”。

    (三)环境意愿与满意度

    1.对政府推动环境治理满意度较高。调查结果分析显示,城乡居民对我市环境改善充满信心,81.0%的城乡居民认为我市环境将进一步改善。对城乡居民了解并认可的环境治理措施(多选),选择频率最高的是“碧水、蓝天、绿地、田园、宁静”五大行动(298人次),其次是河長制(260人次)、湖长制(219人次)、山长制(176人次)。

    2.城市居民对周边环境的满意度高于乡村居民。调查结果分析对比发现,大部分城市居民对周边环境表示满意(非常满意为54.9%,比较满意为24.8%),接近一半的乡村居民对周边环境表示不满意(不太满意的为31.5%,很不满意的为12.8%)。

    3.对环保维权的途径与方式了解不多。城市问卷中,对身边环境问题,187人次选择向环保部门投诉,82人次选择向环保组织求助,43人次选择无视。这与相关法律法规对于环保社会组织或公众参与环境维权、环境诉讼多为原则性规定,对具体的参与方式、程序未作规定,对社会组织管理和公众参与环境监督缺乏引导有关[1]。

    4.具有积极的环境治理支付意愿。对“个人支付污染治理费用”,城市问卷中,分别有53.7%和34.1%的城市居民愿意承担因治理污染导致的个人消费支出5%以内和10%以内的增加;乡村问卷中,对于增加乡村环境治理资金,61.9%的乡村居民更倾向于通过增加财政补贴的方式实现环境污染治理。

    三、思考与建议

    (一)以实施生态环境“七个绿”工程为抓手,全面提升城乡居民环境认知和参与行动力

    大力弘扬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按照《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方案》[2]要求,开展绿色生活宣传教育及创建目标引导,让环境教育走进寻常百姓家,全面提高城乡居民认知水平。

    一是创建绿色机关。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有关要求;加强机关干部职工环保教育培训;挖掘并宣传环境保护典型人物、优秀事迹。

    二是创建绿色家庭。编印发放《家庭绿色生活知识手册》;定期开展公众绿色生活问卷调查;广泛开展“绿色家庭”“环保达人”等创评活动;组织环保社会组织、志愿者进家庭引导绿色生活。

    三是创建绿色学校。将生态环境教育纳入大中小学教学计划,确保教育有学时、有大纲、有教材、有师资、有设施、有实施;积极推动生态专家、环境志愿者进校园宣讲生态示范课,活跃生态环境教育第二课堂,促进学生环保实践。

    四是创建绿色社区。组建生态社区宣讲队,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社区创建活动和新闻宣传。

    五是倡导绿色出行。鼓励引导环保社会组织开展环保科普教育,鼓励公众参与公共绿地维护、环保标识维护、环保知识宣讲等。

    六是倡导绿色购物。开展节能、环保购物设施和产品科普宣传,引导公众适度、理性、绿色消费。

    七是倡导绿色建筑,开展再生能源、再生建筑材料等科普教育,普及绿色建筑理念,推动公众形成绿色、节能的居住习惯。

    (二)以建立健全“三化”机制为保障,逐步拓展城乡居民参与环境治理的广度与深度

    进一步贯彻落实《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试行)》《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方案》等文件要求,完善以机制建设为核心的顶层设计,明确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培养路径。

    一是参与路径规范化。健全《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相关配套制度;加强重大环境治理项目的公众参与遴选机制;加强公众诉求高效反馈机制建设;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赋予公众提起公益诉讼的权利[3];鼓励公众参与环境治理协商,拓展协商内容、增加协商密度;进一步推动环保信息公开制度落地落实;畅通公众参与渠道,规范引导公众依法、有序、理性参与环境治理。

    二是参与过程高效化。转变以往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模式,减少无效参与、从众参与,不断提高公众参与效率;培育和壮大环保社会组织,强化其公众参与方式策划、辅助参与功能;充分发挥社区(乡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基层工作优势,打通环境监督的“最后一公里”。

    三是参与活动品牌化。环境治理,文化先行。结合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治理工作现状,不断推出公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元的环境文化产品,繁荣生态环境文化、弘扬生态文明,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环境治理,推动全市绿色发展。精心打造环保文化品牌,如创作一批巴渝特色的生态文化影视、歌舞等文艺作品,讲好重庆生态故事;办好“一圈两区”生态旅游文化节、生态农业观光节等传统绿色文化活动;创办绿色健身赛、绿色科普周、生态文博会、生态文化书画展等,不断激发城乡居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与活力。

    (三)以拓展环境治理网络化联动功能为核心,切实提高城乡居民参与环境监督的便捷度

    以生态环境信息联动平台为基础,进一步拓展生态环境治理网络化联动功能,重新构造和完善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环境治理的业务流程,下沉环境监督与管理的力量和资源,吸纳和整合企业、环保社会组织及公众等社会力量,实现对环境治理全过程全方位管控和环境污染的源头处置、预防预警[4]。借鉴以“党建引领、标准化建设、信息化支撑、多元化服务、系统化治理”的社区治理网格化模式[5],实现集信息公开、新闻舆情、监督预警、活动推广、教育培训、项目招投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统筹管理各级各类生态环境资源,促进企业、环保社会组织及公众在环境治理领域的联动参与。

    一是实现生态环境信息同步公开。统筹整合市生态环境局、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各区县生态环境部门等官方信息公开机制,实现生态环境信息同步公开,为城乡居民及时有效获取环境信息提供便利。

    二是为公众参与环境监督提供便利。充分利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建立健全全市生态环境信息数据库并实现动态更新、对社会开放,提升公众获取环境信息和参与环境监督的实效性。

    三是畅通环境信息咨询与反馈渠道。强化生态环境问题的信息查询与咨询反馈服务功能,及时解答和处理公众的相关疑问和投诉,确保城乡居民参与环境治理的时效性。

    四是大力推广生态环境品牌活动。利用环境信息联动平台,推广多元化、立体化的环境文化产品及品牌活动,并及时同步到全市各环境志愿服务社团官方网站、公众号,共建共享环境志愿者服务活动项目及志愿者招募信息,形成良好的参与氛围。

    五是丰富生态文明建设市民课堂。着眼于补充学历、学校教育资源的不足,建立面向普通公众、免费开放、通俗易懂的在线生态文明微课程体系,分类开设环境教育在线互动微课堂,推动形成全民学习环境知识、参与环境治理的浓厚氛围。

    基金项目:重庆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预研服务项目(编号:19C0445)子课题“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研究”。

    参考文献:

    [1]汪劲.新《环保法》公众参与规定的理解与适用[J].环境保护,2014(23):20-22.

    [2]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总体方案》的通知[EB/OL].[2019-11-05].http://www.gov.cn/xinwen/2019-11/05/content_5448936.htm.

    [3]秦鵬,唐道鸿.环境协商治理的理论逻辑与制度反思: 以《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为例[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1):107-112.

    [4]青连斌.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N].学习时报,2018-06-19.

    [5]杨成雄,袁方成.“一核四化” 新时代社会治理社会化的实践模式:基于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的实践考察[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8(5):101-108.

    作? 者:王苑岭,重庆科技学院讲师

    通信作者:朱永利,重庆科技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责任编辑:宋英俊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7:5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