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关于发展旅游休闲破解国民“有闲”问题的思考 |
范文 | 郑媚丹 在现代休闲文化的语义下,劳作和闲暇时社会生活中两个有机组成部分,获取闲暇时为了利用闲暇时间更好的发展和提高自身。随着经济的发展、休假制度的完善,当今中国已进入“有闲社会”,然而国民休闲状况堪忧,面临价值缺位的尴尬,应通过贯彻落实《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发展现代旅游休闲产业来破解国民休闲质量不高这个难题。 早在1996年,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哲学家、中国休闲学创始人于光远在一次谈话中就指出:争取有闲是生产的根本目的之一;闲暇时间的长短与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同步的;如果闲的时间能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进一步增加,闲的地位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古希腊先哲柏拉图也曾说过,诸神怜悯生而劳累的人们,因而赐予了他们一系列的节日,并有酒神、诗神、太阳神相伴,由此他们的身心获得滋养,变得高大而正直。可见,从古至今,人们辛勤耕耘、辛苦劳作、钻研技术,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都是为了争取更多的闲暇时间。现代社会休闲文化则将劳作和闲暇看作是社会生活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获取闲暇是为了利用闲暇时间更好的发展和提高自身。 一、当今中国已经进入“有闲社会” 我国自1995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开始实行每周5天工作日制度,1999年,我国又陆续推行了“五一”、“十一”黄金周和“春节”小长假三个公共节假日,虽然在2008年的薪假期制度缩短了“五一”黄金周长假,但又增加的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三个小假期。2014年,我国的周末假期和法定节假日共计已经达到了115天,但从“有闲”时间上来说看,我国已经接近了发达国家水平,也就意味着我国居民每年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假期中度过。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在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10年,我国于2010年一跃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国人均GDP已超过5000美元,也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越来越多的人们也从最初不懂何谓休闲,到大规模的集中盲目出游,再到近年来逐渐趋于科学理性的休闲,休闲理念逐渐清晰、休闲方式日趋多元、休闲在人们生活中的位置也越来越重要。按照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在解决“有钱”问题之后,就面临“有闲”问题。 “有钱无闲”呈现的是一种“工作狂”式的不健康、不协调的生活状态,而“有闲无钱”则意味着失业和低收入的社会底层生活状态,只有“有钱有闲”才真正能够象征着综合国力的提升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毋庸置疑,我国目前已经进入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时间富裕的“有闲社会”阶段。 二、国民休闲状况堪忧面临价值缺位 然而,“有闲”并不等于“休闲”。与国人“有闲”时间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我国居民休闲状况堪忧、面临价值缺位的现实。在绝大多数国人的生活中,“有闲社会”的自由感、放松感、幸福感以及个体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还很难感觉到,而更多的是把闲暇的时间“浪费”在简单、低级别的吃喝中。尤其是近几年来,每逢周末和节假日,要么是将时间在床上睡眠中过去,要么就是将时间在网游、麻将桌上消磨殆尽,要么就是被积压的一大堆家务所占用,国家法定假日的出游又被各种“堵”和“累”的抱怨充斥着,堪称劳民伤财。我国居民休闲状况呈现出单一、贫乏、衰弱的状态。 显然,我国的“有闲社会”没有体现出生机勃勃的一面和社会个体在闲暇时人的完整性这一核心价值,而更多的表现出一种疲惫、贫乏、衰弱、活力不足的状态。中国的“有闲社会”虽已到来,但却面临着价值缺位这一难题。而作为开展“有闲”活动的一个重要载体,休闲旅游发展滞后,或许是造成我国“有闲社会”衰弱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关于通过发展旅游休闲破解国民“有闲”问题的思考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国家法定假日数量的增加,以及“带薪休假”制度的出台,我国居民具备了“有钱”、“有闲”这两个前提条件,旅游走进了寻常百姓的生活,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旅游业也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2012年,我国的国内旅游市场规模达到300亿人次,跃居世界第一位;出境旅游的人次也超过8000万,居于全球第三,对世界旅游市场的贡献率超过了7%;入境过夜旅游人数也达到了5772人次,继续位居世界第三。 解决规模如此庞大的“有闲”问题,要从政府、社会、旅游产业等多层面进行整体性的战略规划。在旅游业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的今天,要从产业发展、旅游文明、政府公共服务等多个层面入手,统筹解决旅游产品结构、产品体系、度假出行时间安排等多方面的问题。2013年2月18日,由国务院批准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正式发布,明确了2013-2020年国民旅游休闲的六项主要任务。笔者认为,要在贯彻落实《国民旅游休闲纲要》的基础上,首先要严格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加强对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保证国民休闲旅游的时间;其次,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更具具体情况灵活安排职工全年休假日时间,实行错峰休假、避开国家法定节假日集中出游的高峰;再次,学校可结合实际调整寒暑假期,在不影响放假总量的前提下,高等院校可以结合实际调整,地方政府要探索安排中小学放春假或秋假,尽量满足居民家庭亲自同行出游的愿望。 (作者单位: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财经学院)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