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严重心力衰竭的疗效分析 |
范文 | 吴会文 杨丽文
【摘要】目的 急性心肌梗死后出现严重心力衰竭患者采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后的效果探究。方法 选取院内2019年1月~2020年1月治疗效果不佳的急性心肌梗死后严重心力衰竭38例,持续强化药物治疗的基础中给予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2个月,记录效果变化。结果 治疗后患者心功能指标变化优于治疗前,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呼吸困难及全身状况评分低于治疗前,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沙库巴曲缬沙坦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衰患者效果明顯。 【关键词】沙库巴曲缬沙坦;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 【中图分类号】R9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24..01 随着我国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大量患者经血运重建治疗后死亡率显著降低,但存活的大部分患者因心肌梗死造成心室结构改变,心力衰竭发生机率显著升高,治疗难度较高。既往临床中治疗以钙离子增敏剂、利尿强心等手段为主,但患者预后不理想。沙库巴曲缬沙坦是新的血管紧张素受体抑制剂,对血管具有舒张作用可有效改善心室结构重塑,可达到利尿促钠及排泄的效果,但目前应用在心肌梗死后心衰患者中的治疗报道较少。因此本研究重点探讨该药物的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来源于院内2019年1月~2020年1月治疗效果不佳的急性心肌梗死后严重心力衰竭38例。所有入选患者均满足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诊断标准;心功能评估为III~IV级;排除严重心源性休克;肝肾功能问题;恶性肿瘤与自身免疫疾病者。其中男20例,女18例,年龄56~80岁,平均(69.52±5.63)岁。本次所有入选者均为自愿参与,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在对症基础上给予沙库巴曲缬沙坦,首次剂量为50 mg,一日2次,按照患者疾病程度变化加大治疗剂量,最大耐受剂量为200 mg,口服每天2次,治疗2个月。 1.3 评估指标 记录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C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F(左心室射血分数)与呼吸困难、全身状况。 呼吸困难程度:参考文献[2],体位平躺时正常呼吸1分,半夜出现间断性呼吸困难2分,体位半卧时呼吸3分,端坐位置呼吸4分。 全身状况评估:参考文献[3]肺部仍出现啰音,颈部静脉表现为怒张,肝部肿胀、全身无力,出现上述任何一个症状均记录为1分。 1.4 统计学方法 文中数据基于SPSS 20.0计算,心功能、呼吸困难及全身状况采用t检验,记P<0.05为差异显著。 2 结 果 2.1 治疗前后心功能变化 治疗后患者心功能指标变化优于治疗前,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治疗前后呼吸困难及全身状况变化 治疗后患者呼吸困难及全身状况评分低于治疗前,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 论 目前临床中关于心肌梗死后出现心力衰竭患者所采取的临床治疗以利尿、血管扩张剂、增强性功能及心力药物为主,但因治疗效果的局限,诱发心律失常、血流动力学功能与肝肾脏功能衰竭等疾病,不利于患者预后。沙库巴曲缬沙坦是现阶段应用于临床中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其可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药理上可达到双靶点调节,可调控脑啡肽酶增强环磷酸鸟苷作用,具有较佳的扩张血管与利尿,然后达到治疗疾病目的。本研究结果发现,治疗后患者心功能指标、呼吸困难症状及全身状况优于治疗前,提示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的有效性。该药物现阶段主要治疗射血分数下降的心力衰竭患者,无法与其他肾素抑制剂等联合应用。 综上所述,采取沙库巴曲缬沙坦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效果明显,能够有效改善心功能、呼吸困难及全身状况,在临床中具有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 倩,郭 畅,魏璐佳,等.左西孟旦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中国医药,2018,9(4):481-484. [2] 孟 军,陈 涛,张家新.强化降压方案对陈旧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病人心脏功能、hs-CRP及不良事件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8,12(7):69-72. [3] 王 芳,徐承义,刘心甜,等.左西孟旦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心血管杂志,2019,24(3):245-249.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