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川藏线骑行者行为特征研究 |
范文 | 马志新 随着个性化旅游和自助旅游的兴起,骑行这一蓬勃发展的旅游形式,以其独特的魅力掀起了骑士出游的热潮,川藏线骑行则是其典型代表。旅游的本质是人的一种自我完善和发展的一种活动或经历,其目的是追求身心愉悦。在这一目的外,川藏线骑行者展现了现代社会人对自我存在方式和存在价值的一种反思和探寻。采用参与观察法和定量分析的方法,探索骑行者的行为特征以及行行为对骑行者个体的影响。 一、引言 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带动民众休闲方式趋向多样化,骑行以一种全新姿态进入发展的快车道,据世界不间断骑行组织统计,仅以成都为例,骑行者人数已达50万人,骑行在民众中以交通、休闲、健身等形式呈现普遍性发展的特征,引起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总体上,国内学者在各自领域对骑行的研究逐渐增多,为本研究课题提供了相当的资料,这些材料一部分与本研究吻合,但是这些材料不够专业、全面和系统,为补充不够专业和系统的方面,笔者以川藏线骑行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参与观察法和结构性调查问卷方法收集数据并利用spss统计分析方法从骑行者行为特征和骑行行为对个体影响角度进行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以期为骑行者的骑行活动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指导,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一些有指导意义的参考资料。 二、研究设计: (一)川藏线骑行概况: 川藏线是川藏公路的简称,以风景优美路途艰险著称。川藏线分南线和北线,是链接四川省和西藏自治区的主要通道,川藏线全长2142千米,沿川藏公路进西藏,须翻高山、跨急流,路途艰辛且多危险,但一路景色壮丽,有雪山、原始森林、草原、冰川和若干大江大河(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被中国国家地理称为“中国的景观大道”。其中,需翻越海拔5000米以上高峰2座,海拔4000米以上高峰12座。南线从雅安起与国道108分道,向西翻越二郎山,沿途越过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上游,经雅江、理塘、巴塘过竹巴笼金沙江大桥入藏,再经芒康、左贡、邦达、八宿、然乌、波密、林芝、墨竹工卡、达孜抵拉萨。近年来,川藏线骑行受到了骑友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骑行者加入到川藏线骑行者大军中去,据不完全统计川藏线骑行者人数已达数万。川藏线迷人的高原自然和人文风光、长途跋涉崇山峻岭以及高原缺氧的挑战对川藏线骑行者构成了强烈而持久的吸引力。研究骑行川藏线的骑行者的行为特征以及骑行行为对于骑行者个体的影响,对于深入了解骑行以及促进骑行发展推广,建设“绿色出行 和谐发展”的社会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亲身体验的参与观察法和结构性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用专业统计分析软件spss进行数据分析。本课题研究人员采用亲身体验的参与观察法进行跟踪研究。在实施研究调查活动之前搜集了大量的理性和感性材料,整理出相当可观的资料信息,同时与业内众多的专业人士以及大量骑友交流设计出一份《骑行运动及其影响的调查问卷》。经过问卷试发放并且通过spss统计分析软件验证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过后,最终实现了问卷内容和格式等的最终确定。本课题部分人员从成都出发,以亲身体验的方式参与全程骑行川藏线,行程共计2142千米通过与众多的骑友交流沟通,同时发放问卷进行统计调查。 三、研究统计分析 (一)人口学统计特征 骑行者的性别、年龄、学历、家庭状况、骑行特点、职业性质及收入等人口统计学特征是骑行者的基本属性,他们对骑行者的骑行动机、骑行侧重方向以及骑行行为都将产生重大影响。对骑行者人口统计学特征的研究,可以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不同的骑行者对骑行的不同感受。 从性别上看,男性骑行爱好者有129名,占比94.2%。女性仅有8名,占比5.8%。这说明川藏线上骑行爱好者中男性占绝大多数。在亲身参与过程中,笔者发现,川藏线骑行者大多数为男性,但搭车游历川藏线的人群中,女性所占比例较大。骑行川藏线,长时间负重骑行,上坡路居多,体力消耗大;年龄上看出川藏线骑行者中绝大部分在30岁以下,表明川藏线骑行者更偏向年轻化。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川藏线骑行者以20岁左右的男性大学生为主,他们选择利用暑假完成一次追梦之旅。调查中研究者同时发现年龄相对较大的骑行者心态表现得较同龄人更年轻,更有活力;受教育程度可见川藏骑行者大部分为本科学历,其次为专科学历,其中又以在读本科专科大学生占到了绝大多数,学历分布特征表明川藏骑行者受教育水平较高;主要与谁一起骑行可见大部分骑行者与朋友一起骑行,一部分骑行者会选择独自骑行,少数骑行者会与俱乐部车队或家人骑行;家庭状况一栏可见大部分骑行者为单身,少数骑行者已组织家庭。 车和装备价格一项中频率最高项为一千到三千,其次为三千到一万,可见川藏骑行者在车和装备上的投入较大。大多数川藏线骑行者通过自筹经费来完成这次旅行,在对骑行者消费结构进行分析之后,笔者发现大多数骑行者车和装备的消费一般占骑行消费总额的一半以上,故骑行川藏线旅游消费水平较低;由参与骑行频率、平均每次参与骑行时间和一周骑行距离可知大部分骑行者的骑行强度适中,更多的表现为一种休闲方式。骑行频率反映出川藏线骑行者是有计划、有目标进行整体骑游过程,出发前会做充分准备工作,例如积极锻炼以适应高强度骑行;购买合适装备、药品、高原意外险等以面对骑行中可能遇到的突发情况,将危险系数降至最低。 四、结论和建议: 1、结论:川藏线骑行者不只将自行车作为个人完成旅行的交通工具,更重要的是自行车是其实现梦想的载体;骑行川藏线不只是一次旅行,更是通往自由和梦想的朝圣路;骑行川藏线收获的不仅是见闻的增加、经验阅历的增长、身体素质的增强,更是个人对以往生存方式和存在价值的质疑,同时包含了骑行者对自身在现代社会中的存在方式和存在价值的重新定位和探索。 2、建议:川藏线迷人的高原自然人文风光、长途跋涉崇山峻岭和高原缺氧的挑战对川藏线骑行者构成了强烈而持久的吸引力,但川藏线沿线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基础设施陈旧,骑行过程中的安全保障水平较低,地方政府部门应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为骑行者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保障,同时加强宣传推广,吸引更多骑游爱好者前来进行骑游活动,该举措不仅有利于增强地区经济的活力,发展地区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推动当地社会发展同时也能够为骑行运动的发展推广做出贡献。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随着个性化旅游和自助旅游的兴起,骑行这一蓬勃发展的旅游形式,以其独特的魅力掀起了骑士出游的热潮,川藏线骑行则是其典型代表。旅游的本质是人的一种自我完善和发展的一种活动或经历,其目的是追求身心愉悦。在这一目的外,川藏线骑行者展现了现代社会人对自我存在方式和存在价值的一种反思和探寻。采用参与观察法和定量分析的方法,探索骑行者的行为特征以及行行为对骑行者个体的影响。 一、引言 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带动民众休闲方式趋向多样化,骑行以一种全新姿态进入发展的快车道,据世界不间断骑行组织统计,仅以成都为例,骑行者人数已达50万人,骑行在民众中以交通、休闲、健身等形式呈现普遍性发展的特征,引起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总体上,国内学者在各自领域对骑行的研究逐渐增多,为本研究课题提供了相当的资料,这些材料一部分与本研究吻合,但是这些材料不够专业、全面和系统,为补充不够专业和系统的方面,笔者以川藏线骑行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参与观察法和结构性调查问卷方法收集数据并利用spss统计分析方法从骑行者行为特征和骑行行为对个体影响角度进行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以期为骑行者的骑行活动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指导,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一些有指导意义的参考资料。 二、研究设计: (一)川藏线骑行概况: 川藏线是川藏公路的简称,以风景优美路途艰险著称。川藏线分南线和北线,是链接四川省和西藏自治区的主要通道,川藏线全长2142千米,沿川藏公路进西藏,须翻高山、跨急流,路途艰辛且多危险,但一路景色壮丽,有雪山、原始森林、草原、冰川和若干大江大河(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被中国国家地理称为“中国的景观大道”。其中,需翻越海拔5000米以上高峰2座,海拔4000米以上高峰12座。南线从雅安起与国道108分道,向西翻越二郎山,沿途越过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上游,经雅江、理塘、巴塘过竹巴笼金沙江大桥入藏,再经芒康、左贡、邦达、八宿、然乌、波密、林芝、墨竹工卡、达孜抵拉萨。近年来,川藏线骑行受到了骑友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骑行者加入到川藏线骑行者大军中去,据不完全统计川藏线骑行者人数已达数万。川藏线迷人的高原自然和人文风光、长途跋涉崇山峻岭以及高原缺氧的挑战对川藏线骑行者构成了强烈而持久的吸引力。研究骑行川藏线的骑行者的行为特征以及骑行行为对于骑行者个体的影响,对于深入了解骑行以及促进骑行发展推广,建设“绿色出行 和谐发展”的社会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亲身体验的参与观察法和结构性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用专业统计分析软件spss进行数据分析。本课题研究人员采用亲身体验的参与观察法进行跟踪研究。在实施研究调查活动之前搜集了大量的理性和感性材料,整理出相当可观的资料信息,同时与业内众多的专业人士以及大量骑友交流设计出一份《骑行运动及其影响的调查问卷》。经过问卷试发放并且通过spss统计分析软件验证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过后,最终实现了问卷内容和格式等的最终确定。本课题部分人员从成都出发,以亲身体验的方式参与全程骑行川藏线,行程共计2142千米通过与众多的骑友交流沟通,同时发放问卷进行统计调查。 三、研究统计分析 (一)人口学统计特征 骑行者的性别、年龄、学历、家庭状况、骑行特点、职业性质及收入等人口统计学特征是骑行者的基本属性,他们对骑行者的骑行动机、骑行侧重方向以及骑行行为都将产生重大影响。对骑行者人口统计学特征的研究,可以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不同的骑行者对骑行的不同感受。 从性别上看,男性骑行爱好者有129名,占比94.2%。女性仅有8名,占比5.8%。这说明川藏线上骑行爱好者中男性占绝大多数。在亲身参与过程中,笔者发现,川藏线骑行者大多数为男性,但搭车游历川藏线的人群中,女性所占比例较大。骑行川藏线,长时间负重骑行,上坡路居多,体力消耗大;年龄上看出川藏线骑行者中绝大部分在30岁以下,表明川藏线骑行者更偏向年轻化。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川藏线骑行者以20岁左右的男性大学生为主,他们选择利用暑假完成一次追梦之旅。调查中研究者同时发现年龄相对较大的骑行者心态表现得较同龄人更年轻,更有活力;受教育程度可见川藏骑行者大部分为本科学历,其次为专科学历,其中又以在读本科专科大学生占到了绝大多数,学历分布特征表明川藏骑行者受教育水平较高;主要与谁一起骑行可见大部分骑行者与朋友一起骑行,一部分骑行者会选择独自骑行,少数骑行者会与俱乐部车队或家人骑行;家庭状况一栏可见大部分骑行者为单身,少数骑行者已组织家庭。 车和装备价格一项中频率最高项为一千到三千,其次为三千到一万,可见川藏骑行者在车和装备上的投入较大。大多数川藏线骑行者通过自筹经费来完成这次旅行,在对骑行者消费结构进行分析之后,笔者发现大多数骑行者车和装备的消费一般占骑行消费总额的一半以上,故骑行川藏线旅游消费水平较低;由参与骑行频率、平均每次参与骑行时间和一周骑行距离可知大部分骑行者的骑行强度适中,更多的表现为一种休闲方式。骑行频率反映出川藏线骑行者是有计划、有目标进行整体骑游过程,出发前会做充分准备工作,例如积极锻炼以适应高强度骑行;购买合适装备、药品、高原意外险等以面对骑行中可能遇到的突发情况,将危险系数降至最低。 四、结论和建议: 1、结论:川藏线骑行者不只将自行车作为个人完成旅行的交通工具,更重要的是自行车是其实现梦想的载体;骑行川藏线不只是一次旅行,更是通往自由和梦想的朝圣路;骑行川藏线收获的不仅是见闻的增加、经验阅历的增长、身体素质的增强,更是个人对以往生存方式和存在价值的质疑,同时包含了骑行者对自身在现代社会中的存在方式和存在价值的重新定位和探索。 2、建议:川藏线迷人的高原自然人文风光、长途跋涉崇山峻岭和高原缺氧的挑战对川藏线骑行者构成了强烈而持久的吸引力,但川藏线沿线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基础设施陈旧,骑行过程中的安全保障水平较低,地方政府部门应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为骑行者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保障,同时加强宣传推广,吸引更多骑游爱好者前来进行骑游活动,该举措不仅有利于增强地区经济的活力,发展地区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推动当地社会发展同时也能够为骑行运动的发展推广做出贡献。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随着个性化旅游和自助旅游的兴起,骑行这一蓬勃发展的旅游形式,以其独特的魅力掀起了骑士出游的热潮,川藏线骑行则是其典型代表。旅游的本质是人的一种自我完善和发展的一种活动或经历,其目的是追求身心愉悦。在这一目的外,川藏线骑行者展现了现代社会人对自我存在方式和存在价值的一种反思和探寻。采用参与观察法和定量分析的方法,探索骑行者的行为特征以及行行为对骑行者个体的影响。 一、引言 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带动民众休闲方式趋向多样化,骑行以一种全新姿态进入发展的快车道,据世界不间断骑行组织统计,仅以成都为例,骑行者人数已达50万人,骑行在民众中以交通、休闲、健身等形式呈现普遍性发展的特征,引起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总体上,国内学者在各自领域对骑行的研究逐渐增多,为本研究课题提供了相当的资料,这些材料一部分与本研究吻合,但是这些材料不够专业、全面和系统,为补充不够专业和系统的方面,笔者以川藏线骑行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参与观察法和结构性调查问卷方法收集数据并利用spss统计分析方法从骑行者行为特征和骑行行为对个体影响角度进行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以期为骑行者的骑行活动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指导,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一些有指导意义的参考资料。 二、研究设计: (一)川藏线骑行概况: 川藏线是川藏公路的简称,以风景优美路途艰险著称。川藏线分南线和北线,是链接四川省和西藏自治区的主要通道,川藏线全长2142千米,沿川藏公路进西藏,须翻高山、跨急流,路途艰辛且多危险,但一路景色壮丽,有雪山、原始森林、草原、冰川和若干大江大河(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被中国国家地理称为“中国的景观大道”。其中,需翻越海拔5000米以上高峰2座,海拔4000米以上高峰12座。南线从雅安起与国道108分道,向西翻越二郎山,沿途越过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上游,经雅江、理塘、巴塘过竹巴笼金沙江大桥入藏,再经芒康、左贡、邦达、八宿、然乌、波密、林芝、墨竹工卡、达孜抵拉萨。近年来,川藏线骑行受到了骑友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骑行者加入到川藏线骑行者大军中去,据不完全统计川藏线骑行者人数已达数万。川藏线迷人的高原自然和人文风光、长途跋涉崇山峻岭以及高原缺氧的挑战对川藏线骑行者构成了强烈而持久的吸引力。研究骑行川藏线的骑行者的行为特征以及骑行行为对于骑行者个体的影响,对于深入了解骑行以及促进骑行发展推广,建设“绿色出行 和谐发展”的社会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亲身体验的参与观察法和结构性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用专业统计分析软件spss进行数据分析。本课题研究人员采用亲身体验的参与观察法进行跟踪研究。在实施研究调查活动之前搜集了大量的理性和感性材料,整理出相当可观的资料信息,同时与业内众多的专业人士以及大量骑友交流设计出一份《骑行运动及其影响的调查问卷》。经过问卷试发放并且通过spss统计分析软件验证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过后,最终实现了问卷内容和格式等的最终确定。本课题部分人员从成都出发,以亲身体验的方式参与全程骑行川藏线,行程共计2142千米通过与众多的骑友交流沟通,同时发放问卷进行统计调查。 三、研究统计分析 (一)人口学统计特征 骑行者的性别、年龄、学历、家庭状况、骑行特点、职业性质及收入等人口统计学特征是骑行者的基本属性,他们对骑行者的骑行动机、骑行侧重方向以及骑行行为都将产生重大影响。对骑行者人口统计学特征的研究,可以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不同的骑行者对骑行的不同感受。 从性别上看,男性骑行爱好者有129名,占比94.2%。女性仅有8名,占比5.8%。这说明川藏线上骑行爱好者中男性占绝大多数。在亲身参与过程中,笔者发现,川藏线骑行者大多数为男性,但搭车游历川藏线的人群中,女性所占比例较大。骑行川藏线,长时间负重骑行,上坡路居多,体力消耗大;年龄上看出川藏线骑行者中绝大部分在30岁以下,表明川藏线骑行者更偏向年轻化。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川藏线骑行者以20岁左右的男性大学生为主,他们选择利用暑假完成一次追梦之旅。调查中研究者同时发现年龄相对较大的骑行者心态表现得较同龄人更年轻,更有活力;受教育程度可见川藏骑行者大部分为本科学历,其次为专科学历,其中又以在读本科专科大学生占到了绝大多数,学历分布特征表明川藏骑行者受教育水平较高;主要与谁一起骑行可见大部分骑行者与朋友一起骑行,一部分骑行者会选择独自骑行,少数骑行者会与俱乐部车队或家人骑行;家庭状况一栏可见大部分骑行者为单身,少数骑行者已组织家庭。 车和装备价格一项中频率最高项为一千到三千,其次为三千到一万,可见川藏骑行者在车和装备上的投入较大。大多数川藏线骑行者通过自筹经费来完成这次旅行,在对骑行者消费结构进行分析之后,笔者发现大多数骑行者车和装备的消费一般占骑行消费总额的一半以上,故骑行川藏线旅游消费水平较低;由参与骑行频率、平均每次参与骑行时间和一周骑行距离可知大部分骑行者的骑行强度适中,更多的表现为一种休闲方式。骑行频率反映出川藏线骑行者是有计划、有目标进行整体骑游过程,出发前会做充分准备工作,例如积极锻炼以适应高强度骑行;购买合适装备、药品、高原意外险等以面对骑行中可能遇到的突发情况,将危险系数降至最低。 四、结论和建议: 1、结论:川藏线骑行者不只将自行车作为个人完成旅行的交通工具,更重要的是自行车是其实现梦想的载体;骑行川藏线不只是一次旅行,更是通往自由和梦想的朝圣路;骑行川藏线收获的不仅是见闻的增加、经验阅历的增长、身体素质的增强,更是个人对以往生存方式和存在价值的质疑,同时包含了骑行者对自身在现代社会中的存在方式和存在价值的重新定位和探索。 2、建议:川藏线迷人的高原自然人文风光、长途跋涉崇山峻岭和高原缺氧的挑战对川藏线骑行者构成了强烈而持久的吸引力,但川藏线沿线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基础设施陈旧,骑行过程中的安全保障水平较低,地方政府部门应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为骑行者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保障,同时加强宣传推广,吸引更多骑游爱好者前来进行骑游活动,该举措不仅有利于增强地区经济的活力,发展地区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推动当地社会发展同时也能够为骑行运动的发展推广做出贡献。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