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国内外事件旅游研究进展
范文

    乔恩凤

    事件旅游近年来成为国内旅游研究的热点之一,发展旅游事件可弥补目的地旅游资源缺乏以及旅游季节性问题,对于提升目的地知名度与形象,促进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国内外事件旅游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整理,以期对我国事件旅游的发展提供借鉴。

    自上世纪60年代,国外事件旅游(Event Tourism)出现以后,就逐渐成为西方旅游研究的热点之一。随着我国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等大型事件的成功举办,国内学者对事件旅游的研究也逐步加强。

    一、国外事件旅游研究进展

    (一)概念界定

    国外早在1961年就出现了涉及“事件”的研究,早期主要使用特殊事件(special events)、标志性事件(hallmark events)、重大事件(mega events)以及特定类型事件(specific types of events)等术语,“事件旅游”(Events Tourism)一词的应用并不广泛。“事件旅游”最早由新西兰旅游宣传部门1987年在其相关报道(“事件旅游将成为国际旅游非常重要并且迅速增长的部分”)中提出,自此“事件旅游”才被普遍使用。1989年Getz发表《Special Events:Defining the Product》,构建了一个事件旅游策划的框架。Getz(1997)认为事件旅游有两方面含义:一方面,事件旅游是对事件进行系统规划、开发和营销的过程,其出发点是使事件成为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动力、旅游形象塑造者、提升旅游目的地地位的催化剂;另一方面,事件旅游要对市场进行细分,包括分析和确定什么人将进行事件旅行、哪些人可能会离开家而被吸引前来参与

    事件。”

    (二)发展历程

    1974年,Ritchie和Beliveau发表《标志性事件怎样解决旅游需求季节性的缺陷》,被认为是首个明确关于事件旅游的研究。最初研究大都集中在对事件的经济影响评估上,如Bella Bitta等(1978)、Vaughan(1979)、Gartner &Holecek(1983)、Ritchie(1984)分别评估了短期旅游事件、1976年英国爱丁堡节日、年度旅游博览会、标志性事件对经济的

    影响。

    80年代中期,Hall,M.(1989)对Hallmark tourist events进行了定义和分析,Syme等(1989)出版了事件旅游研究专著《The Planning and Evaluation of Hallmark Events》,使得更多的人开始关注诸如世博会和奥运会这类标志性旅游事件及其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90年代,关于事件旅游的研究渐趋深入和广泛。Goldblatt(1990)、Donald Getz(1991)、Hall(1992)分别出版的《Special Events:The Art and Science of Celebration》、《Festivals,Special Events and Tourism》、《Hallmark tourist events:Impacts,management and planning》对事件旅游研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993年,Donald Getz & Bruce Wicks创办了首个事件旅游研究刊物《Festival Management and Event Tourism》,2000年更名为《Event Management》。90年代中期,华盛顿大学首开事件管理相关课程先河。

    2000年以后,事件旅游研究趋于成熟。目前在世界各地的高校中,事件旅游领域的相关课程不断增加,许多学校已有了事件管理学位。

    纵观国外学者对事件旅游的研究,发现多以个案进行实证分析,系统性研究相对较少。研究重点多集中在事件影响,特别是经济影响方面,如Burgan & Mules(1992)对事件旅游花费和收益进行了比较,并评估了其经济影响;Crompton(1999)测量了体育比赛和特殊事件给参与者带来的经济影响;Barker(2002)评估了2002年奥克兰美洲杯产生的影响;Boo & Busser(2006)分析了旅游节庆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影响;Dwyer,L.在2000、2002、2005、2006年从不同方面分析了各种旅游事件所产生的经济影响。此外,事件的策划、管理、营销、游客参与动机、社区发展、节事安全等也日益成为研究热点。

    二、国内事件旅游研究进展

    国内事件旅游研究较晚,普遍认为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入境旅游飞速发展,为突出当地特色、增强旅游吸引力,各地政府开发了一大批旅游节庆活动,如1983年的洛阳 “牡丹花会”,1984年的“潍坊国际风筝会”,1985年的“哈尔滨冰灯节”等。这些节庆活动提高了举办城市的知名度,也揭开了中国节庆旅游发展史上的新篇章。

    (一)概念界定

    “事件旅游”这一术语在国内运用并不广泛,国内多以“节事旅游”称之,亦有“节庆旅游”、“会展旅游”、“旅游节庆”等多种叫法。关于概念界定,也并不一致。裴蓓(2004)认为节庆旅游是旅游产品的一种,是以某种具有鲜明主题的公众性庆典活动作为旅游吸引物而开发出来的一种现代新型旅游产品。宗晓莲,戴光全(2005)认为节事旅游是“以一次性或定期举办的节日庆典为核心吸引力,营销或提升目的地的特殊旅游活动形式”。王晨光(2009)则认为节事旅游是一种现代旅游产业,因为节事旅游与传统意义的节庆、会议活动存在本质区别,发展要尊崇旅游产业的基本运行

    规律。

    (二)节事旅游的特点和意义

    节事旅游具有地域性、参与性、周期性和时间性、综合性、文化性的特点,可有效弥补某些地方旅游季节性的弱点,对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乃至环境都有极大影响。发展节事旅游有利于塑造区域旅游形象,提升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促进旅游基础设施完善,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具有多种牵动效用(张培茵,张珂,2010)。许春晓(2009)认为节事旅游产生的影响是多种多样的,可为当地居民和游客提供娱乐活动和消费途径,提升地区形象,其带来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对举办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也会产生显著

    影响。

    发展节事旅游的经济效益自然是不言而喻的,这也是许多地方举办节事活动的主要目的。但除经济效益之外,一个成功的节事活动还能对目的地文化产生影响,强化地方价值观和传统。因为经济发展及社会变革给人们的生活和文化观念带来了巨大冲击,许多传统文化濒临消亡,而节庆活动的开展可以有效挖掘、保护、传承地方传统文化。

    (三)我国节事旅游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存在节事旅游盲目开发的问题,其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居民受益是节事发展的动力源泉,对文化旅游活动而言,当地居民不仅仅是参与者,且其本身就是旅游吸引物,是体验类旅游产品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很多地方的节事旅游发展中,当地居民成了局外人。不当的节事旅游开发使得当地文化同质化、商品化、庸俗化,并导致当地居民文化价值观的退化与遗失(马晓京,2000)。此外,节事旅游还存在政府干预过多,缺乏市场化运作;活动项目设置雷同,缺少精品节事产品;缺乏市场调研,营销力度不够;节事产业不成熟,专业化分工不足;旅游节事活动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等

    问题。

    而一个成功的节庆应具备六个条件:(1)政府的主导、扶持和社会的支持;(2)深厚的文化背景和极强的文化承载力;(3)适宜节庆活动生存、发展壮大的承办城市环境作为节庆载体;(4)坚持以民为本的人文节庆办节理念;(5)具备节庆营销观念,拓展节庆宣传形式;(6)坚持推进改革创新,为节庆增添活力与魅力,为其发展壮大、塑造品牌提供持久动能(周良田,2006)。

    三、小结

    国外“事件旅游”包含的内容相当广泛,涵盖了所有事先经过策划的事件,其研究重点在事件的影响、游客参与事件旅游的动机等方面,而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节日及特殊事件旅游即节事旅游的研究。相比国外,国内节事旅游研究与发展存在诸多不足,我们要做得是从发展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加强市场化运作,保持其旅游活力和文化传承的特性。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1:5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