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论上海地区经济型酒店的卫生管理
范文

    贺清海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迅猛发展,为酒店业带来的庞大的客源市场,经济型酒店以其独特的价格优势和准确的市场定位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然而,随着一些经济型酒店的卫生问题不断被媒体曝光,公众对于这些经济型酒店的卫生状况产生了严重的信任危机。笔者调查了上海南站附近的八家经济型酒店,归纳了酒店存在的主要卫生问题,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从宾客、酒店、政府、社会等不同角度,提出了有助于提升经济型酒店卫生管理水平可行的建议和对策。

    一、绪论

    随着我国现代旅游业发展,以“清洁、舒适、实惠、方便、安全”为主要特色的经济型连锁酒店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提供了巨大的便利。然而,近期不断有大量包括如家、汉庭在内的一系列经济型酒店卫生黑幕被曝光,使公众对经济型酒店的卫生状况产生了严重的信任危机。本文旨在分析经济型酒店卫生管理存在的问题,找出背后的原因,并试图提出对提升经济型酒店卫生管理水平可行的建议和对策。

    这一领域国内外研究的学者都比较少,其共性显而易见,主要是对酒店餐饮卫生管理的研究。在金红霞、赵建民、孙一慰所撰写的《酒店卫生管理的300个细节》一书中,总结了酒店在餐饮卫生管理中的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但对酒店的客房卫生管理缺乏系统的总结。

    二、经济型酒店概述

    (一)经济型酒店基本定义

    目前,学术界对于经济型酒店缺乏统一的定义。比较权威的定义是贺丽霞(2004)提出的:“经济型酒店(Economy Hotel),是按照一般商务旅行者、度假旅游者选择酒店的评价要素,重新设计和建造的新的酒店。”

    (二)经济型酒店基本特征

    1、重点经营客房服务

    经济型酒店是提供有限服务的酒店,把客房作为经营的绝对重点,不提供娱乐、健身、餐饮等其他服务。

    2、低成本运作

    相对于全服务式酒店,经济型酒店对基本设施投资较低,酒店规模较小,功能简单。

    3、以大众群体为主要客源

    经济型酒店以大众群体为主要客源,主要包括工薪阶级、普通大众出游者,一般商务出行者、学生群体等。

    4、组织机构精简

    经济型酒店组织机构精简,多采用连锁式。工作人员少,大大节省了酒店的运营成本。

    三、我国经济型酒店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酒店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政府主导的,服务于领导人和新中国外交的国宾馆和招待所。这类酒店装修豪华,功能齐全,设施高档,服务水平高,不对普通大众开放;一种是在民间逐渐兴起的,服务于普通大众、一般商务出行者的旅馆和客栈。旅馆、客栈的价格低廉、功能有限、设施简单、服务水平低。

    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重新整合了酒店行业。在原有的国宾馆、招待所基础上,建造了大批高档的国有旅游饭店,同时也引进了许多著名的外国酒店集团。20世纪90年代,欧美国家经济型酒店品牌不断向亚洲地区扩张,一些著名的连锁品牌进入中国,如IBIS等。同时,中国本土品牌的经济型酒店应运而生,迅速发展。知名的本土经济型酒店品牌有格林豪泰、锦江之星等。

    目前,我国经济型酒店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如图1所示,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我国经济型酒店总数已达到9924家,比2000年增加了9921家,增长率431%,客房总数981712间,比2000年增加了978476间,增长率302%。

    图1 2000年——2012年我国经济型酒店的数量和客房数对比

    资料来源:www.inn.net.cn

    而上海凭借发达的经济水平,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旅游资源,良好的交通条件,吸引了大批经济型酒店落户。图2反映了2005年——2012年上海地区经济型酒店的发展状况。

    图2 2005年——2012年上海地区经济型酒店的门市价与客房数对比

    资料来源:http://www.inn.net.cn

    四、经济型酒店经营中存在的卫生问题

    为了调查公众对于酒店卫生问题的关注程度,笔者设计了200份《经济型酒店卫生状况》问卷,并一次性发放给200名受访者,将他们所关注的卫生问题按照关注度从高到低依次排列,分别是客房卫生(58%)、餐饮卫生(22%)、员工卫生(11%)、大堂卫生(9%)。由于客房卫生是受访者最关注的卫生问题,本文将主要分析经济型酒店客房卫生管理存在的

    问题。

    笔者对上海南站附近的莫泰168、如家、格林豪泰等八家经济型酒店进行了实地调查,发现经济型酒店在卫生管理方面存在五大问题。

    (一)清洁设备不合格

    经济型酒店普遍存在卫生清洁装备不合格的现象,不少清洁设备未经过严格区分,重复使用。以抹布为例,抹布是客房清洁最常用的工具,根据用途的不同,可分成六种颜色。清洁抹布的使用应该做到分开挂放,专布专用,配备充足,每日消毒。但不少酒店为了降低成本、减轻工作量,并未严格遵守抹布清洁标准,抹布混用很容易造成交叉感染,病毒

    传播。

    (二)操作程序不规范

    酒店客房工作大多都是员工独立完成,整个工作过程缺乏有效监督。酒店制定的卫生操作程序和操作标准由于后续监督不力,难以实施。另外,酒店本身缺乏完善长效的监督机制,因此不少清洁、消毒工作的执行和落实,只能依赖于员工的自觉性和卫生意识。

    (三)防护措施不完善

    经济型酒店一般属于人口流动较大的场所,宾客来源复杂,其身体条件和健康状况难以预测。酒店很难通过观察来判断住店宾客的身体情况,大多数酒店并没有针对有身体疾病的宾客提供防护措施。如果宾客自身有传染性疾病,一旦发生病毒传染的情况,酒店对此措手不及,无能为力。

    (四)清洁方式不科学

    通过调查发现,酒店保洁人员的对客房物品的清洁方式极其混乱:有的是用物品隔离,比如枕头和床垫,仅仅通过更换枕巾和被单进行物品隔离;有的是通过漂白剂增白,并未严格消毒,比如毛巾、浴巾等;有的仅仅是用抹布进行表面除尘,如窗帘、浴帘、马桶坐垫等。另外,不少酒店为了节省成本、降低工作量,客房物品很难做到一天一换,大大增加病菌传染的概率。

    (五)空气质量不达标

    通过对八家经济型酒店的实地调查,笔者认为导致客房空气质量差的因素有三方面:

    首先,部分经济型酒店为节省成本,未选择绿色环保的装修材料和用具,散发的有毒气体严重影响了客房空气质量。

    其次,在打扫客房时忽略房内管道,未对房内管道严格清洗、定期消毒,造成大量灰尘、细菌堆积,影响客房空气

    质量。

    最后,客房空气质量受到周围大环境的影响。如酒店在雾霾时使用空气交换机等设备,很容易影响客房小环境的空气

    质量。

    五、经济型酒店存在卫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宾客来源复杂

    宾客的身体健康状况与酒店的客房卫生息息相关。由于宾客来源复杂,酒店对于住每位客人身体状况难以把握。一旦遇到流行病菌携带者,客房内的环境、设施、用品受到污染,就会增加病毒传播的可能性。另外,经济型酒店大多不提供宠物寄养服务,宾客如带狗猫等宠物入住客房,将大大增加病菌感染和传播的概率。

    (二)缺乏科学评估

    酒店对客房卫生的检查多使用肉眼检查,缺少科学的检测设备和手段。另外,日常检查侧重于一般的清洁工作,而对肉眼无法检测的部分只能依赖于卫生部门的年检或者抽查。酒店客房的卫生管理只注重表象,忽略潜在的健康隐患。

    (三)忽略卫生管理

    在经济型酒店的运营过程中,为了降低营业成本、节省劳力,实现利益最大化,不少管理者不惜低标准执行甚至忽略酒店的卫生管理。另外,随着经济型酒店开设直营店的费用不断上升,加盟店成了众多经济型酒店企业扩张的首选。由于管理不到位,使得加盟店鱼龙混杂,卫生问题频发。

    (四)卫生法规缺失

    对于酒店的客房卫生管理、员工卫生管理,国内尚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难以进行。目前国际上有关酒店的法律规范常以公约、条约、协定等形式表现,其适用范围仅限于缔约国和承认的国家,不涉及其他国家,因而对其他国家也没有约束力。在我国,酒店的卫生管理缺乏法律基础和政策支持,难以做到标准化、法律化、常态化。

    (五)监督机制落后

    首先,经济型酒店卫生管理涉及卫生部门、旅游、工商管理等多部门,各部门“多管齐下”,分工不清晰,责任不

    明确。

    其次,酒店的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由防疫部门承担,存在的问题有:执法的主体与执法队伍分离、卫生监督与卫生技术服务不分、执法行为不规范。

    第三,对酒店的卫生检查仅仅依靠于卫生部门每半年、一年一次的卫生抽查,并未建立起长效机制。不少酒店往往在突击检查之前应付差事,临时突击,蒙混过关。

    六、改善经济型酒店卫生管理水平的措施和对策

    (一)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酒店客房的卫生管理涉及客房的设备、环境、食品、员工、宾客等五个方面,内容复杂,管理难度大。酒店管理者要高度重视客房的卫生管理,在酒店建立起严格的卫生管理制度,做到酒店卫生管理的制度化、标准化、科学化、岗位化。酒店管理者可参考高档酒店的卫生标准,编写《经济型酒店卫生管理质量责任手册》,作为卫生管理的内容和依据;建立酒店卫生岗位责任人制度,明确责任义务;加大对酒店卫生工作的考核力度;加强对加盟店的管理,避免管理漏洞。

    (二)完善卫生操作程序

    酒店应当对卫生问题多发的环节加大改善力度,完善卫生操作程序。在调查当中发现,不少经济型酒店都在日常卫生清洁中都存在不少“死角”和“盲区”,比如空调管道、地毯、窗帘、床垫、浴盆等。这些卫生死角严重影响了酒店的客房卫生质量。酒店应重点清理这些卫生“死角”和“盲区”,明确卫生操作的目标,量化卫生操作的指标,确定卫生操作的流程,完善卫生操作程序,提升客房卫生质量。

    (三)强化员工卫生意识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目前酒店房间卫生工作主要靠保洁人员手工完成,而且不少经济型连锁酒店为了节省成本、降低工作量,往往会让客房员工“单兵作战”,缺乏监督。因此,酒店的客房卫生质量好坏与保洁人员自身的卫生意识的强弱密切相关。酒店管理者应重视培养员工的卫生意识,确保员工在打扫客房时,严格遵守酒店卫生清洁的操作程序,不偷工减料。同时,酒店工作人员应注意观察一切可疑现象,如留心客人使用过的药品,留意客人是否有疾病发作的症状。一旦发现“问题”宾客,马上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

    (四)创新卫生监督机制

    首先,卫生管理部门应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大对酒店的卫生监督,对酒店从业人员进行严格管理,完善卫生管理的问责制度,加大处罚力度,创新监督机制。

    其次,建立社会监督机制。充分发挥酒店行业协会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等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的作用。建立投诉激励机制,鼓励更多的人重视、关注酒店卫生问题加大对不合格酒店的曝光力度。

    (五)重视卫生管理规范

    全国人大应尽快出台对酒店卫生管理的相关法律规定,制定酒店法和卫生管理办法。实现国家卫生部门对酒店和卫生管理的有序化、科学化,法律化、常态化,使酒店卫生管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六)积极发展绿色酒店

    “绿色旅游酒店是一种新的理念,它要求酒店将环境管理融入酒店经营管理之中,以环境保护为出发点,调整酒店的发展战略、经营理念、管理模式、服务方式,实施清洁卫生,提供符合人体安全、健康要求的产品,并引导社会公众的节约和环境意识、改变传统的消费观念、倡导绿色消费。”经济型酒店追求“清洁、舒适、实惠、方便、安全”的发展目标,更要注重酒店的卫生管理,为宾客提供符合人体安全、卫生要求的产品和服务。

    七、总结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经济型酒店在卫生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着清洁设备不合格、操作程序不规范、疾病防护措施不完善、空气质量差等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宾客来源复杂、缺乏科学评估、忽略卫生管理、卫生法规缺失、监督机制落后等。

    在解决存在的问题时,应从宾客、酒店、政府、社会的角度出发。酒店管理者应强化卫生意识,遵守国家卫生法律法规,依法取得酒店卫生资质,建立完备的卫生管理制度,提升酒店卫生管理水平;立法部门尽快出台有关酒店卫生管理的法律法规,完善酒店卫生管理监督机制,卫生监管部门应本着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加大卫生执法的力度;社会各方应成立酒店卫生监督的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建立投诉激励机制,建立起完善的社会监督机制。只有酒店、政府、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才能提升经济型酒店的卫生管理水平,促进经济型酒店健康

    发展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通过调查发现,酒店保洁人员的对客房物品的清洁方式极其混乱:有的是用物品隔离,比如枕头和床垫,仅仅通过更换枕巾和被单进行物品隔离;有的是通过漂白剂增白,并未严格消毒,比如毛巾、浴巾等;有的仅仅是用抹布进行表面除尘,如窗帘、浴帘、马桶坐垫等。另外,不少酒店为了节省成本、降低工作量,客房物品很难做到一天一换,大大增加病菌传染的概率。

    (五)空气质量不达标

    通过对八家经济型酒店的实地调查,笔者认为导致客房空气质量差的因素有三方面:

    首先,部分经济型酒店为节省成本,未选择绿色环保的装修材料和用具,散发的有毒气体严重影响了客房空气质量。

    其次,在打扫客房时忽略房内管道,未对房内管道严格清洗、定期消毒,造成大量灰尘、细菌堆积,影响客房空气

    质量。

    最后,客房空气质量受到周围大环境的影响。如酒店在雾霾时使用空气交换机等设备,很容易影响客房小环境的空气

    质量。

    五、经济型酒店存在卫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宾客来源复杂

    宾客的身体健康状况与酒店的客房卫生息息相关。由于宾客来源复杂,酒店对于住每位客人身体状况难以把握。一旦遇到流行病菌携带者,客房内的环境、设施、用品受到污染,就会增加病毒传播的可能性。另外,经济型酒店大多不提供宠物寄养服务,宾客如带狗猫等宠物入住客房,将大大增加病菌感染和传播的概率。

    (二)缺乏科学评估

    酒店对客房卫生的检查多使用肉眼检查,缺少科学的检测设备和手段。另外,日常检查侧重于一般的清洁工作,而对肉眼无法检测的部分只能依赖于卫生部门的年检或者抽查。酒店客房的卫生管理只注重表象,忽略潜在的健康隐患。

    (三)忽略卫生管理

    在经济型酒店的运营过程中,为了降低营业成本、节省劳力,实现利益最大化,不少管理者不惜低标准执行甚至忽略酒店的卫生管理。另外,随着经济型酒店开设直营店的费用不断上升,加盟店成了众多经济型酒店企业扩张的首选。由于管理不到位,使得加盟店鱼龙混杂,卫生问题频发。

    (四)卫生法规缺失

    对于酒店的客房卫生管理、员工卫生管理,国内尚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难以进行。目前国际上有关酒店的法律规范常以公约、条约、协定等形式表现,其适用范围仅限于缔约国和承认的国家,不涉及其他国家,因而对其他国家也没有约束力。在我国,酒店的卫生管理缺乏法律基础和政策支持,难以做到标准化、法律化、常态化。

    (五)监督机制落后

    首先,经济型酒店卫生管理涉及卫生部门、旅游、工商管理等多部门,各部门“多管齐下”,分工不清晰,责任不

    明确。

    其次,酒店的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由防疫部门承担,存在的问题有:执法的主体与执法队伍分离、卫生监督与卫生技术服务不分、执法行为不规范。

    第三,对酒店的卫生检查仅仅依靠于卫生部门每半年、一年一次的卫生抽查,并未建立起长效机制。不少酒店往往在突击检查之前应付差事,临时突击,蒙混过关。

    六、改善经济型酒店卫生管理水平的措施和对策

    (一)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酒店客房的卫生管理涉及客房的设备、环境、食品、员工、宾客等五个方面,内容复杂,管理难度大。酒店管理者要高度重视客房的卫生管理,在酒店建立起严格的卫生管理制度,做到酒店卫生管理的制度化、标准化、科学化、岗位化。酒店管理者可参考高档酒店的卫生标准,编写《经济型酒店卫生管理质量责任手册》,作为卫生管理的内容和依据;建立酒店卫生岗位责任人制度,明确责任义务;加大对酒店卫生工作的考核力度;加强对加盟店的管理,避免管理漏洞。

    (二)完善卫生操作程序

    酒店应当对卫生问题多发的环节加大改善力度,完善卫生操作程序。在调查当中发现,不少经济型酒店都在日常卫生清洁中都存在不少“死角”和“盲区”,比如空调管道、地毯、窗帘、床垫、浴盆等。这些卫生死角严重影响了酒店的客房卫生质量。酒店应重点清理这些卫生“死角”和“盲区”,明确卫生操作的目标,量化卫生操作的指标,确定卫生操作的流程,完善卫生操作程序,提升客房卫生质量。

    (三)强化员工卫生意识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目前酒店房间卫生工作主要靠保洁人员手工完成,而且不少经济型连锁酒店为了节省成本、降低工作量,往往会让客房员工“单兵作战”,缺乏监督。因此,酒店的客房卫生质量好坏与保洁人员自身的卫生意识的强弱密切相关。酒店管理者应重视培养员工的卫生意识,确保员工在打扫客房时,严格遵守酒店卫生清洁的操作程序,不偷工减料。同时,酒店工作人员应注意观察一切可疑现象,如留心客人使用过的药品,留意客人是否有疾病发作的症状。一旦发现“问题”宾客,马上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

    (四)创新卫生监督机制

    首先,卫生管理部门应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大对酒店的卫生监督,对酒店从业人员进行严格管理,完善卫生管理的问责制度,加大处罚力度,创新监督机制。

    其次,建立社会监督机制。充分发挥酒店行业协会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等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的作用。建立投诉激励机制,鼓励更多的人重视、关注酒店卫生问题加大对不合格酒店的曝光力度。

    (五)重视卫生管理规范

    全国人大应尽快出台对酒店卫生管理的相关法律规定,制定酒店法和卫生管理办法。实现国家卫生部门对酒店和卫生管理的有序化、科学化,法律化、常态化,使酒店卫生管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六)积极发展绿色酒店

    “绿色旅游酒店是一种新的理念,它要求酒店将环境管理融入酒店经营管理之中,以环境保护为出发点,调整酒店的发展战略、经营理念、管理模式、服务方式,实施清洁卫生,提供符合人体安全、健康要求的产品,并引导社会公众的节约和环境意识、改变传统的消费观念、倡导绿色消费。”经济型酒店追求“清洁、舒适、实惠、方便、安全”的发展目标,更要注重酒店的卫生管理,为宾客提供符合人体安全、卫生要求的产品和服务。

    七、总结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经济型酒店在卫生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着清洁设备不合格、操作程序不规范、疾病防护措施不完善、空气质量差等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宾客来源复杂、缺乏科学评估、忽略卫生管理、卫生法规缺失、监督机制落后等。

    在解决存在的问题时,应从宾客、酒店、政府、社会的角度出发。酒店管理者应强化卫生意识,遵守国家卫生法律法规,依法取得酒店卫生资质,建立完备的卫生管理制度,提升酒店卫生管理水平;立法部门尽快出台有关酒店卫生管理的法律法规,完善酒店卫生管理监督机制,卫生监管部门应本着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加大卫生执法的力度;社会各方应成立酒店卫生监督的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建立投诉激励机制,建立起完善的社会监督机制。只有酒店、政府、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才能提升经济型酒店的卫生管理水平,促进经济型酒店健康

    发展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通过调查发现,酒店保洁人员的对客房物品的清洁方式极其混乱:有的是用物品隔离,比如枕头和床垫,仅仅通过更换枕巾和被单进行物品隔离;有的是通过漂白剂增白,并未严格消毒,比如毛巾、浴巾等;有的仅仅是用抹布进行表面除尘,如窗帘、浴帘、马桶坐垫等。另外,不少酒店为了节省成本、降低工作量,客房物品很难做到一天一换,大大增加病菌传染的概率。

    (五)空气质量不达标

    通过对八家经济型酒店的实地调查,笔者认为导致客房空气质量差的因素有三方面:

    首先,部分经济型酒店为节省成本,未选择绿色环保的装修材料和用具,散发的有毒气体严重影响了客房空气质量。

    其次,在打扫客房时忽略房内管道,未对房内管道严格清洗、定期消毒,造成大量灰尘、细菌堆积,影响客房空气

    质量。

    最后,客房空气质量受到周围大环境的影响。如酒店在雾霾时使用空气交换机等设备,很容易影响客房小环境的空气

    质量。

    五、经济型酒店存在卫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宾客来源复杂

    宾客的身体健康状况与酒店的客房卫生息息相关。由于宾客来源复杂,酒店对于住每位客人身体状况难以把握。一旦遇到流行病菌携带者,客房内的环境、设施、用品受到污染,就会增加病毒传播的可能性。另外,经济型酒店大多不提供宠物寄养服务,宾客如带狗猫等宠物入住客房,将大大增加病菌感染和传播的概率。

    (二)缺乏科学评估

    酒店对客房卫生的检查多使用肉眼检查,缺少科学的检测设备和手段。另外,日常检查侧重于一般的清洁工作,而对肉眼无法检测的部分只能依赖于卫生部门的年检或者抽查。酒店客房的卫生管理只注重表象,忽略潜在的健康隐患。

    (三)忽略卫生管理

    在经济型酒店的运营过程中,为了降低营业成本、节省劳力,实现利益最大化,不少管理者不惜低标准执行甚至忽略酒店的卫生管理。另外,随着经济型酒店开设直营店的费用不断上升,加盟店成了众多经济型酒店企业扩张的首选。由于管理不到位,使得加盟店鱼龙混杂,卫生问题频发。

    (四)卫生法规缺失

    对于酒店的客房卫生管理、员工卫生管理,国内尚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难以进行。目前国际上有关酒店的法律规范常以公约、条约、协定等形式表现,其适用范围仅限于缔约国和承认的国家,不涉及其他国家,因而对其他国家也没有约束力。在我国,酒店的卫生管理缺乏法律基础和政策支持,难以做到标准化、法律化、常态化。

    (五)监督机制落后

    首先,经济型酒店卫生管理涉及卫生部门、旅游、工商管理等多部门,各部门“多管齐下”,分工不清晰,责任不

    明确。

    其次,酒店的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由防疫部门承担,存在的问题有:执法的主体与执法队伍分离、卫生监督与卫生技术服务不分、执法行为不规范。

    第三,对酒店的卫生检查仅仅依靠于卫生部门每半年、一年一次的卫生抽查,并未建立起长效机制。不少酒店往往在突击检查之前应付差事,临时突击,蒙混过关。

    六、改善经济型酒店卫生管理水平的措施和对策

    (一)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酒店客房的卫生管理涉及客房的设备、环境、食品、员工、宾客等五个方面,内容复杂,管理难度大。酒店管理者要高度重视客房的卫生管理,在酒店建立起严格的卫生管理制度,做到酒店卫生管理的制度化、标准化、科学化、岗位化。酒店管理者可参考高档酒店的卫生标准,编写《经济型酒店卫生管理质量责任手册》,作为卫生管理的内容和依据;建立酒店卫生岗位责任人制度,明确责任义务;加大对酒店卫生工作的考核力度;加强对加盟店的管理,避免管理漏洞。

    (二)完善卫生操作程序

    酒店应当对卫生问题多发的环节加大改善力度,完善卫生操作程序。在调查当中发现,不少经济型酒店都在日常卫生清洁中都存在不少“死角”和“盲区”,比如空调管道、地毯、窗帘、床垫、浴盆等。这些卫生死角严重影响了酒店的客房卫生质量。酒店应重点清理这些卫生“死角”和“盲区”,明确卫生操作的目标,量化卫生操作的指标,确定卫生操作的流程,完善卫生操作程序,提升客房卫生质量。

    (三)强化员工卫生意识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目前酒店房间卫生工作主要靠保洁人员手工完成,而且不少经济型连锁酒店为了节省成本、降低工作量,往往会让客房员工“单兵作战”,缺乏监督。因此,酒店的客房卫生质量好坏与保洁人员自身的卫生意识的强弱密切相关。酒店管理者应重视培养员工的卫生意识,确保员工在打扫客房时,严格遵守酒店卫生清洁的操作程序,不偷工减料。同时,酒店工作人员应注意观察一切可疑现象,如留心客人使用过的药品,留意客人是否有疾病发作的症状。一旦发现“问题”宾客,马上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

    (四)创新卫生监督机制

    首先,卫生管理部门应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大对酒店的卫生监督,对酒店从业人员进行严格管理,完善卫生管理的问责制度,加大处罚力度,创新监督机制。

    其次,建立社会监督机制。充分发挥酒店行业协会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等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的作用。建立投诉激励机制,鼓励更多的人重视、关注酒店卫生问题加大对不合格酒店的曝光力度。

    (五)重视卫生管理规范

    全国人大应尽快出台对酒店卫生管理的相关法律规定,制定酒店法和卫生管理办法。实现国家卫生部门对酒店和卫生管理的有序化、科学化,法律化、常态化,使酒店卫生管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六)积极发展绿色酒店

    “绿色旅游酒店是一种新的理念,它要求酒店将环境管理融入酒店经营管理之中,以环境保护为出发点,调整酒店的发展战略、经营理念、管理模式、服务方式,实施清洁卫生,提供符合人体安全、健康要求的产品,并引导社会公众的节约和环境意识、改变传统的消费观念、倡导绿色消费。”经济型酒店追求“清洁、舒适、实惠、方便、安全”的发展目标,更要注重酒店的卫生管理,为宾客提供符合人体安全、卫生要求的产品和服务。

    七、总结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经济型酒店在卫生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着清洁设备不合格、操作程序不规范、疾病防护措施不完善、空气质量差等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宾客来源复杂、缺乏科学评估、忽略卫生管理、卫生法规缺失、监督机制落后等。

    在解决存在的问题时,应从宾客、酒店、政府、社会的角度出发。酒店管理者应强化卫生意识,遵守国家卫生法律法规,依法取得酒店卫生资质,建立完备的卫生管理制度,提升酒店卫生管理水平;立法部门尽快出台有关酒店卫生管理的法律法规,完善酒店卫生管理监督机制,卫生监管部门应本着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加大卫生执法的力度;社会各方应成立酒店卫生监督的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建立投诉激励机制,建立起完善的社会监督机制。只有酒店、政府、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才能提升经济型酒店的卫生管理水平,促进经济型酒店健康

    发展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3:5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