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谋道》的八个方面 |
范文 | 莫林虎
从2004年起,我就开始讲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课程。到现在,从课程形式上看,既有面向博士生的课程,也有面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还有面向MBA、MPAcc学生的课程,当然更大量的是面向企业、政府和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的培训课程。从授课情况看,仅培训课程已超过千场,面授五六万人次。 在进行“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这一课题的研究、教学中,我深刻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活生生地流淌、生存于我们每日每时的生活、工作中,并且在我们当下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继续发展、进化着。《易传·系辞》说《易经》的真谛是“百姓日用而不知”,就是这个意思。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知,我每次都会在上课的时候与学生、学员充分沟通,听取他们的反馈,找到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人生、现代管理之间的相通之处。很多学员,特别是有较为丰富人生阅历、职场经验、管理心得的企事业高管、政府部门干部,在与我交流的过程中,给了我很多宝贵的启发,提供了很多难得的案例。根据这些反馈,我的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不断更新,研究范围也从最初的儒家思想与管理的关系,逐渐扩展到道家、黄老思想、法家、兵家、佛家、禅宗、王阳明心学与管理的关系。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基础,我在2015年与解放军原总装备部副部长张建启中将合作撰写出版了《〈周易〉智慧与战略思维》一书,市场反应不错,这给了我进一步研究写作的信心。 2016年下半年,应企业管理出版社陈静女士之约,我开始撰写《打造一流企业的十堂国学课》。这次写作,使我有机会对十四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课题研究、教学工作进行一次系统、全面的梳理、升华。经过一年多的写作、修改,现在终于完成了。 总结中国传统文化在管理实践中的价值,笔者认为有如下几条。 第一,心性修炼是中国管理思想的核心。儒家讲正心和洗心、道家讲清心、佛家讲明心,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本质是东方心理学。正心和洗心是为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最终目的是立德、立功、立言;清心是为了保持内心的宁静淡泊,真正的目的是“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明心是为了使内心的光芒照亮整个世界,使肉身凡胎的芸芸众生修炼到超凡入圣的智慧境界。儒道释思想从根本上说是相通的,都是强调通过心性修炼达到“内圣外王”的境界。 第二,“群经之首”的《易经》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案例教学教材,它的卦辞、爻辞只是授课提纲,真实的教学过程是周文王、周公结合案例将周民族的政治智慧和人生智慧传授给下一代的统治精英。 第三,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永不停歇的创新创造精神。《易传》说:“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只要原来的发展模式到了天花板,就要积极主动地变革、全面深化地改革。中国的创新创造从来都没有固定的范本,中国人从来都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根据时代、人民、市场的需求寻找确定最能解决“痛点”的方式、方法。“小步快走、快速迭代更新”正是这种深接地气的创新创造精神的体现。 第四,中国管理思想的方法论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问题的关键,并以创造性的方法加以解决。因此,中国传统思想极端重视领悟能力,也就是天才性的直觉、顿悟能力,这种思维方式往往伴随着强烈的生命体验。道家思想和禅宗思想之精髓都在于此。 第五,孔孟为代表的早期儒家思想的价值在于为中华民族确立了核心价值观和终极信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这些思想的不足是无法在现世功业上展示其实际功效。王阳明心学的价值就在于将儒家的价值观和道家、禅宗的方法论以及创新创造潜力有机结合,使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精英得以真正实现“内圣外王”的理想,达到内在修为至于圣者,现世功业上彪炳史册。 第六,中国传统思想在春秋之前是浑然一体的,《易经》等经典中包含着儒、道、兵、法等各家思想的基因。春秋战国时期,“道术将为天下裂”,为了解决迫在眉睫的“礼崩乐坏”的问题,本来浑然一体的思想分化为儒、道、兵、法等不同的思想流派。各家思想各有短长,仅仅使用任何一家,很难有效解决现实问题。因此,唐宋之后,中国传统思想逐步走向重新融合的道路。现代管理中,杰出的领导者往往都是将儒、道、兵、法、佛诸家思想融会贯通后“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 第七,中国成功的领导者往往都是“菩萨面相,霹靂手段”。“菩萨面相”是因为他有菩萨的慈悲胸怀,要普度众生。“霹雳手段”是以刚猛威严消除、约束人性之恶,使人心向善。没有菩萨之心难以服众,没有霹雳手段难以立威。成功的领导者往往都是以霹雳手段行菩萨之心。 第八,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在心性修炼、战略思维、追求实效、创新导向、直觉顿悟等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这是到当下乃至未来中国传统思想仍能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但中国传统思想也存在不足,比如在规范化管理、制度化管理、精细化管理等方面存在明显的欠缺。因此,我们必须积极吸收国外优秀文化和先进管理思想,通过吸收融合,对中国传统管理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各位读者现在看到的这本书,就是对以上八个方面的具体展开。 孔子有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已过知天命之年,此前的经历完全符合孔子的描述。我理解所谓“五十而知天命”,意思是五十岁的人已经有足够的人生阅历,书本知识这本“小书”和人生这本“大书”都已经开始品出滋味,由入门阶段进入了登堂入室阶段。但要达到“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的境界,还需时日。因此,不揣冒昧,抛出《谋道:打造一流企业的十堂国学课》这块砖,我衷心希望得到学界、商界同仁方家的批评指正。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