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体旅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
范文

    薛婧 王恒

    引言

    体旅融合是当前一种较为新颖的业态组合方式,一般来说是将体育与旅游作为一种独立文化形态,对两者要素中的器物、制度、理念进行融合开发,实现体育业与旅游业的良性交互式发展。《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指出:“体育是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资源,旅游是推进体育产业的重要动力”。体旅融合发展具有必然性、现实性和可行性。体育能够升级旅游,可解决旅游的带入性、回头客、传播等问题,而旅游产业的商业模式可以衍生到体育产业,实现共生共赢。体旅融合发展一方面可丰富旅游产品体系,拓展旅游消费空间,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落实全域旅游发展;另一方面能盘活体育资源,提升体育市场化水平,扩大体育产业规模,提高人民群众身体素质,全面推进全民健身。我国正处于体育旅游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又处于旅游发展的转型期,加强对体旅融合发展的研究,可以科学、合理开发特色体育旅游资源,发挥体育的经济功能,以拓展体育业与旅游业转型升级的空间。一、体旅融合发展面临的困难

    近年来,通过分析各地体旅融合的发展过程可知,基础设施、人员管理和开发路径是体旅融合发展中的常见难题。

    (一)基础设施不足

    体旅融合发展不仅要考虑“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基本要素和“商、养、学、闲、情、奇”旅游新要素,还要考虑体育的专业性、技术性等特性;因此,其对旅游目的地的基础服务设施要求较高。旅游基础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和旅行社职能等方面只有不断发展,才能不断扩大旅游产业规模,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和体育需求。

    (二)专业人员和团队的匮乏

    就全国而言,户外运动缺乏懂体育、懂旅游、懂管理和懂法律的高素质体育旅游人才。体育旅游的专业人员在数量、质量和培训等方面都不能满足体育旅游的发展需求,成为制约体育旅游向产业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的瓶颈,直接影响到相应设施的管理和经营。

    (三)开发模式欠缺

    与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形成鲜明反差,旅游发展总体布局不优,跨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特别是地区之间、邻近区域之间旅游规划衔接不够;体育旅游的开发层次不高,没有形成品牌效应,仅能满足游客简单的需求,产品供给同质化严重缺乏创新,集中于赛事旅游产品,较少涉及新型的以休闲为主题的体育旅游产品,尤其缺少复合型体育旅游产品;产业体系不完备,旅游主体功能区概念不清晰,旅游景点、景区、线路和主体功能区等四个层级布局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二、体旅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更新发展理念,推动体旅融合战略发展

    按照党中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发展理念,在进行体旅融合发展时,必须统筹生态文明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历史文化保护,满足大众健身、旅游发展的需求,融合当地文化地域特色,实现城市绿色发展和人们健康发展的互享共赢。

    1.自上而下贯彻创新发展理念。做好顶层设计,根据旅游资源的分布状况,结合各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和文化资源,对各地精准定位,进行差异打造;同时,不断创新设计运营模式、商业模式、运动场景消费和消费人流导入模式的内容。

    2.提升政府的协调统筹力度。体旅融合的发展路径需要多个部门之间的共同协商和合作,相关环保、农业、林业、水利部门以及其他政府有关部门都承担着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和义务,各部门要在合作中实现共生共荣,实现资源配置及项目开发利益的最大化,在体育+旅游的基础上,培育复合型体育旅游产品,延伸产业链,创造更丰富的体育旅游产品。

    3.用绿色理念引领体旅融合发展。同是绿色产业的体育和旅游,应实现绿色可循环,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强调保护与开发的和谐,实现全产业链的绿色发展。

    4.以共享的思维进行关联开发。强化区域联动作用,使各地区的体育旅游发展形成“点—线—面—网”的局面。根据城市空间布局的特点,将城市作为中心节点,发挥中心节点的辐射带动功能,充分整合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强大的市场潜力。

    5.开放的态度确保有效的管理體制。运用政府宏观调控主导作用,辅助市场完成旅游资源合理配置,提升景区管理水平,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搭建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的平台,更好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补充旅游多要素中的薄弱部分,扩展运行区域和传播空间;充分发挥群众的反馈和监督功能,提高服务质量,保障旅游者权益,使体育旅游产业发展体系更加科学。

    (二)健全政策保障,提供体旅融合发展的制度支撑

    制定全面、具体的政策,支持体旅融合发展的有效性和持续性。第一,金融政策。在招商引资、配套设施建设、投融资方面有规范标准,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推动作用,真正实现财政资金、社会资本、民间闲散资本的有效运作。第二,激励政策。规范市场,建立合理的竞争模式以提升产品价值,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投资贵州旅游;出台各类产业激励政策,优化并完善投资类产品、公共类产品以及产业类产品,大力提升精神类产品,吸引更多的与体育旅游相关的企业和支持性产业或要素进驻,通过鼓励良性竞争,以市场机制促进企业创新发展。第三,安全保障政策。树立生态文明协同的发展观,健全相关生态自然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确实保护贵州旅游生态环境。第四,人才政策。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用政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三)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助推体旅融合的可持续发展

    优质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体旅融合发展的重要保证。(1)基础设施建设需具有完备性。完备的基础设施是体旅融合发展的基本保证,围绕旅游各要素,合理布局基础设施,保障游客顺利旅游,不断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提升旅游的便利性。(2)基础设施建设需具有实用性。实用的基础设施是体旅融合发展的必要条件,在日常运营中发挥体育场馆的休闲与旅游功能,平衡赛事的淡旺季特点,使大型基础设施能够有效运营和充分利用。(3)基础设施建设需具有特色性。具有特色的基础设施是体旅融合持续发展的基本要素,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中需要抓住本地的地域资源和特色;关注基础设施的内涵式建设,体育博物馆、体育名人堂等能充分发挥体育的文化功能,使外具特色、内聚文化的基础设施成为城市观光的独特风景。(4)基础设施需要具进行开放式建设。开放式的基础设施拓展了体旅融合发展的空间。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不仅要考虑体育旅游中的各种需求,而且应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的情况,满足当地体育文化需求,完善大众健身设施和专业项目设备,向当地居民开放特色体育项目。

    (四)多渠道人才挖掘,提供体旅融合发展的智力支撑

    人才短板是旅游发展的常见问题。体旅融合的有效发展需要一批懂体育旅游管理、商业策划、市场运作和营销的专业人才。专业的体育旅游人才是体旅融合发展的关键,多样的人才确保体育旅游具备创新活力。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培养多样的体育旅游专业人才,为体旅融合发展提供智力支撑。自主培养是人才建设的基础,积极引进是人才扩充的重要通道,志愿者参与模式、社会组织参与模式等多元模式是人才培养和发展的创新方式。此外,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校内实习、模拟景区实习、实地实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服务意识;通过建立体育旅游管理培训基地,进行“景校结合”、定向培养,有效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通过团队培育计划、举办或创建专业学术论坛,整合、挖掘相关人才。

    (五)关注旅游者特征,提升体育旅游的满意度

    现代旅游已从观光旅游向观光、休闲、度假并存的多样化、多层次旅游转型。人们出行的原因更加多元、复杂,而体育旅游可以满足不同阶层群体的多样化体验需求。

    1.不同消费层次中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针对高端消费群体,提供专业的体育活动参与项目,从设施到服务要体现专业性和稀缺性;全民参与的体育项目以观赏为主,体验为辅,体现体育的健身娱乐功能。以往调查中发现,体育旅游爱好者不愿意在门票上花钱,全民参与项目应去除门票的门槛,让普通大众在活动的观赏和参与中满足个人的体育旅游需求;针对中等消费群体,提供一些具有专业体育活动的体验项目,适中的消费价格让这部分游客有了新的体验,满足游客猎奇、健身、休闲等多项需求,并能增加体育旅游项目的吸引力和亲和力,加强游客重游的意愿。

    2.不同旅游动机中体育旅游产品开发。身体健康、文化、精神是旅游者最常见的旅游动机。运动休闲型旅游产品可以满足旅游者促进身体健康的旅游动机。通过建立运动休闲型旅游度假区,打造体育健身休闲业中的中高端运动项目,将体育产业中的体育培训、体育用品销售等与旅游度假产业中的度假酒店、美食娱乐等要素进行价值链的重构融合。营地教育基地和活动可滿足旅游者的精神动机。充分利用各地的优势自然资源,建立营地教育基地,开发具有不同主题的营地教育活动,达到培养人格和健全体魄的目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旅游产品可以满足游客的文化旅游动机。借助民族节日和大型活动,将这些节日变成民族体育盛会,使游客亲身参与或观摩体验当地的民俗体育活动;通过创新民族体育项目引入当地旅游景区,在保证文化原生态的前提下,通过技能健身编创、项目程序简化和项目器材轻便化等方式,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改进为常规模式,增加项目的趣味性和参与性,使游客不仅体会到民族特色体育项目独有的民族文化气息,也能充分感受到民族体育项目所带来的新颖与乐趣。

    3.游客零距离“体验品”创新开发。体育项目是体旅融合的核心产品,积极创新体育内容,不仅可以提升体育旅游产品的核心价值,而且可以改善旅游者的体验。明确旅游产品设计的特色主题,考虑游客的参与活跃程度,利用运动的舞台和情景体验,充分调动游客的视觉、听觉、味觉等感官通道,以促进游客全方位参与体验。例如体育赛事类产品,应重点关注游客的感官体验,防止游客产生审美疲劳。比赛结束后,组织游客亲身体验赛事或组织小型的观众自由赛等,为其创造行动体验。

    (作者单位:1.贵州省委党校发展研究院;2.贵阳学院)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3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