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产业融合背景下广西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联动发展的经典模式及评价分析 |
范文 | 梁梅朵 摘 要:广西在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的过程中,成功地打造了一些两者联动发展的经典模式。本文对这些模式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提升广西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联动发展的水平,对加快文旅产业向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产业融合;广西民族文化产业;旅游业;联动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2020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项目号:2020KY11013,项目名称《广西区域文化与旅游产业联动发展研究》。引言 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相互融合发展的产业形态与经济增长方式[1]。产业融合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是产物,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产业间融合的现象已十分普遍,是产业提升竞争力的一种现实选择。 产业相关联是产业融合的基本条件,两个相关联的产业在某个或几个环节进行产业协同发展而产生融合[2]。融合一定是在联动中发生的,产业在互动联动过程中以求得到共同发展,即联动发展。因为产业融合的核心在于产业间相互渗透、互补和延伸,实质上是一种产业联动发展,以此实现产业间的协调发展。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与旅游两大产业融合而实现联动已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和动力。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聚集的省份,经过多年的发展,广西旅游业已成为该省区的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支柱产业。广西的民族文化产业虽然发展基础较为薄弱,但也在稳步推进。在产业融合的趋势下,广西政府通过政策扶持、引导文旅两大产业融合来发展文化旅游业。特别是文旅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广西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文旅融合联动发展的支持力度,从顶层规划设计、资金投入、金融支持、土地政策、提振消费等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提升了文旅融合联动发展的质量和整体水平,助力文旅融合联动发展迈上新台阶。一、广西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联动发展的经典模式 从旅游角度来看,旅游是文化价值得以实现的载体和传播渠道;从文化产业的角度来看,文化是旅游差异化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提升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3]。在推进文旅融合的过程中,广西的文旅融合注重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民族文化优秀品牌与旅游资源相对接、相结合,成功打造了一些文旅联动发展的模式,其中有些模式是比较经典的,概括起来有以下4种类型。 (一)嵌入型模式 此模式是以文化演艺节目嵌入旅游项目实现联动发展的模式,以《印象 刘三姐》在桂林阳朔漓江上的大型实景演出为核心代表。桂林秀美的山水风光是世界知名的旅游品牌,阳朔的漓江段则是其品牌的核心。為突破旅游业发展的瓶颈,桂林市注意挖掘自身的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资源,引导和推动文化与旅游两者的融合,打造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文化旅游产品,先是在城区进行“两江四湖”环城游览水系的改造,后是将《印象 刘三姐》成功落户在阳朔漓江上进行实景演出。《印象 刘三姐》是以广西特有的山歌文化及歌仙刘三姐历史传说制作而成的文化演艺精品节目,以嵌入的方式与秀丽的阳朔漓江山水融合在一起。通过唯美的视觉效果和艺术编排将漓江沿岸的自然风光与少数民族风情进行展示与呈现,造就了如梦如幻的场景,也成为广西文旅联动发展的一个经典模式。 (二)融合改造型模式 这种模式以历史文化街区修缮改造为代表,即文化遗产与旅游资源融合改造联动发展的模式。如南宁市的“三街两巷”是指该市中心的解放路、兴宁路、民生路三条老街,金狮巷、银狮巷两条古巷。“三街两巷”作为邕城百年历史老街始建于宋代,街巷中保留了众多的明、清至民国湿气的骑楼建筑及会馆建筑。市区内唯一的清代至民国时期的民居群也被囊括其中,近60%的省区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汇聚于此。为提升南宁市的城市文化品位,弘扬南宁的古城文化发展文旅产业。从2016年起,南宁市对“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修缮改造,于2018年底完成改造并对外开放。“三街两巷”的修缮改造,秉承彰显南宁历史文化底蕴、修旧如旧、新建如旧的宗旨,力图还原和保留原本的风貌特征。改造后的“三街两巷”,成为南宁市规模最大的历史文化街区,同时也成为南宁文化旅游的新地标。 (三)依托带动型模式 依托带动型模式是指依托文化优势品牌带动旅游业实现联动发展的模式,以“巴马世界长寿之乡”为代表。巴马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西北部,是一个常住人口不到24万的山区贫困县,但却是世界五大长寿之乡中百岁老人分布率最高的地区,被誉为“世界长寿之乡”。中国人瑞圣地,巴马人长寿的现象在20世纪60年代引起了国内长寿研究专家的注意,80年代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先后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媒体记者及游客到巴马考察、研究及观光。1991年11月,在东京召开的国家自然医学会第13次年会上,宣布巴马为世界第五个长寿之乡。 巴马县充分利用这个品牌优势来发展旅游业,挖掘、整合本县所特有的旅游资源与文化品牌对接,使其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四)多要素整合打造模式 文化及旅游资源多种要素整合的联动发展模式是广西一些县(区)在创造“全域旅游示范区”的过程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模式。本文以桂林市的恭城瑶族自治县为例进行阐释这种模式。 恭城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东北部,曾是中原文化与岭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地。该县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及生态旅游资源异常独特及丰富,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还是“中国长寿之乡”。在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过程中,恭城县挖掘整合自身所特有的文化资源及旅游资源,多要素整合打造本县的文化旅游产品。第一,将广西保存最完整的孔庙、武庙、周渭祠和湖南会馆合称为“三庙一馆”的古建筑与瑶族博物馆“打包”组合。第二,挖掘各少数民族富含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化要素,开展各种文化节庆活动,以吸引游客。第三,恭城县充分利用天然“氧吧”优势及“中国长寿之乡”的品牌来发展健康养生长寿文化产业。经过几年的努力,恭城的文化旅游产业已成为该县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二、广西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联动发展经典模式评价分析 广西的文化产业与旅游业在融合中实现联动发展,并成功打造了“嵌入型”“融合改造型”“依托带动型”“多元素整合型”4种经典模式,现对这4种模式进行评价分析。 (一)以《印象 刘三姐》为代表的“嵌入型模式” 文艺作品实景演出,本质上是文化艺术与自然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形式。《印象 刘三姐》在阳朔漓江上的实景演出并获得成功,其实质是将优秀的民族文化精品节目与秀美的山水交融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文化与旅游业态融合的表现形式,给游客带来一种全新的艺术感受以及对自然山水风光一种新奇的体验,具有独特的魅力。这种特色鲜明的创意是《印象 刘三姐》实景获得成功的关键。 《印象 刘三姐》带来的效应是巨大而且是多方面的。首先,其开创了中国实景演出的先河,在广西及全国引发了示范效益。其次,《印象 刘三姐》获得成功还得益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桂林山水已经是一个世界知名的旅游品牌,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到桂林旅游,其中至少有80%以上的游客到阳朔旅游,使得阳朔具有良好的游客基础;另一方面,“刘三姐本身”已是一个在中国及东南亚有广泛影响的知名文化品牌,20世纪60年代电影《刘三姐》主要取景地就是漓江。《印象 刘三姐》在这个知名文化品牌基础上进行融入实景的艺术改编,加上著名导演张艺谋的名人效应,使其更具影响力及轰动效应,很快成为整个桂林文化旅游最大的亮点。最后,《印象 刘三姐》至2018年已演出近7 000场次,观众近2 000万人次,票房收入超过6亿。在演出地周边地区直接创造了700多个就业机会。至2019年全县接待游客量2 018.8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289.46亿元[4]。 (二)以历史文化街区修缮改造为代表的“融合改造型模式” 南宁历史文化街区的修缮改造,是对这一时代课题进行研究并实践的重大成果。这不仅是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延续,更是对文化遗产的活化,使其具有文化、观赏、生活、商业等功能,释放出文旅产业的发展潜力。 历史文化街的修缮改造过程,实质上是文化产品与旅游产品融合的过程。作为外在的建筑物来说,其在修缮改造的过程中,历史文化元素得以复活并融入其中成为产品的核心内容。这种在生产环节上的融合,生产出来的产品既是文化产品也是旅游产品,是名副其实的文化旅游产品。在历史文化街区内引入文化产品、商品、食品以及各种民族文化活动的承办和举办,则是在营销环节、消费环节上的融合。这种内外融合的文化旅游产品吸引着人们去观赏、体验、游玩、购物,由此推动文化产品与旅游业的联动发展。 (三)以巴马“世界长寿之乡”为代表“依托的带动型模式” 与外生性的《印象 刘三姐》的文化品牌不同,巴马“世界长寿之乡”的文化品牌是内生性的,因为巴马的长寿现象及长寿养生文化是在巴马本土上产生的,由此产生的文化品牌自然也是内生性的。巴马“世界长寿之乡”文化品牌与巴马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的融合也是一种内生性的融合。 巴马“依托带动型模式”的成功,关键在于巴马县将优质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挖掘整理出来,成功地赋予了这些资源长寿养生文化内涵,迎合了现代人对长寿养生文化的需求,对长寿养生目标的追求及对长寿养生神秘探究的心理。在“世界长寿之乡”文化品牌的带动下,巴马县的长寿养生文化旅游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据统计,2019年接待游客量增至825.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82.9亿元。近两年,广西又将百色市管辖的4个“中国长寿之乡”的县划入其范围,打造“巴马国际养生长寿养生旅游胜地”,成为国际一流的长寿养生健康旅游目的地。 (四)以恭城瑶族自治县为例的“多要素整合打造模式” 发展全域旅游是應对人们对旅游需求提高的需要,也是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转型的需要。对区域内各种社会资源,尤其是文化及旅游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优化提升来发展文化旅游业,以旅游业带动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全域旅游本质要求和目标设定,其决定了产业融合联动发展的过程中,作为文化及旅游的相关要素要尽可能配置完备,满足游客多方面的需求,以恭城瑶族自治县为例的“多要素整合打造型模式”就是在发展全域旅游的实践中应运而生的。 “多要素整合打造模式”的核心在于:多要素整合,全方位优化提升。恭城瑶族自治县在发展全域旅游的过程中,紧扣这个核心,开展创建活动,尽管在质量要求方面,有些文化旅游产品的创新及优化提升还处于较粗浅的层面,但成效还是显著的。经过努力,文化旅游业已成为恭城瑶族自治县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动能,2019年恭城接待游客量527.74万人次,同比增长53.5%,实现旅游总收入62.78亿元,同比增长50%[5]。“多要素整合打造模式”覆盖面广并被普遍采用,由于各县(市、区)的情况不同,其文化资源旅、游资源的禀赋不同,其要素的数量及质量也有差别,使得这一模式具体运作的形式及效应也有所不同。参考文献 [1] 叶森.区域产业联动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10. [2] 吴义杰.产业融合理论与产业结构升级:以江苏信息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为例[J].江苏社会科学,2010(1):248-251. [3] 覃雪香,徐晓伟.广西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2(8):23-27. [4] 阳朔县统计局.2019年阳朔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0-05-26)[2021-02-07].http://www.yangshuo. gov.cn/zfxxgkzl/sjfb/202005/t20200526_1816147. htm. [5] 恭城县政府门户网站.恭城瑶族自治县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 (2020-05-20)[2021-02-07].http://www.gongcheng. gov.cn/zwgk/jcxx/zfgzbg/202006/t20200610_1826332.html.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