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中历史涉及孙中山内容的教学思考 |
范文 |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史学研究新成果己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如何引入史学研究成果,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重要的历史人物,高中历史以孙中山为中心涉及很多内容,怎样出色的完成教学任务,讲清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客观全面的评价历史人物,是摆在历史教师面前的问题。因而,本文以孙中山为中心,结合相关史学研究成果,探讨这些研究成果融入高中历史教学的建议,以期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高中历史;孙中山;教学思考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理阿诺斯在他的著作《全球通史》中提到,“每个时代都要编写历史,不是因为早先的历史编写的不对,而是因为每个时代都会面对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探求新的答案。”[1]随着研究者思想的开放、视野的开阔以及新的史料的发现和整理,涉及孙中山的研究出现了许多的成果。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要有时代性和科学性,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新变化,出色的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不能满足于过去所学的知识,也不能把自己置于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的桎梏中,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学要关注史学新动态,从历史学的发展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新课改中历史教科书是以“模块+专题”的形式编撰的,涉及孙中山的内容涵盖多个模块和专题,这些内容既紧密联系又各有侧重,本文基于教学内容的优化和实际的教学经验,对人教版教科书涉及孙中山的内容在教学中如何引入史学研究成果,进行粗浅的探讨: 1 结合史学研究夯实学生基础 从历史学习的角度讲,高中历史重在普及基本知识,具有很强的基础性。但高中生在学习中往往不满足于课本知识,质疑某些历史事件的固有结论,面对这一现象,教师可以结合史学研究成果,适当引导学生涉足课本以外的知识。 通常认为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导致革命以失败告终。面对这一固有结论,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大胆质疑: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这一表述科学么?为什么孙中山最终要“让位”于袁世凯?然后通过引入史学研究成果帮助学生分析武昌起义后复杂的历史条件,让学生了解孙中山“让位”袁世凯的主客观原因,加深对特殊历史现象的理解,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学术界对“二次革命”的问题争议比较大,甚至怀疑它不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革命。其中“宋教仁案”和“善后大借款”是“二次革命”中争论的焦点,对于这段研究成果的引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通过介绍“宋教仁案”的来龙去脉,澄清宋案至今是悬案的事实,既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也能启发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在善后大借款的问题上,教师可从借款实际用途出发,介绍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帮助学生了解当时中华民国的运行机制,明白国家面临的困难,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尽可能还原历史的真实,从而引导学生探讨“二次革命”的必要性、正当性以及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深刻认识辛亥革命后国家面临的复杂处境,最终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素养。 2 立足时代背景客观评价历史人物 课程标准要求“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涌现出一大批重要历史人物……了解这些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探究他们与时代的相互关系……是历史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2]注重探讨人物与时代的关系是历史人物教学的侧重点。涉及孙中山本人的教学,教师可以大胆设问,为什么孙中山能够成为辛亥革命的领袖?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了解孙中山坚持革命的史实,分析当时的社会背景,得出是历史选择了孙中山,从而揭示历史人物与时代的关系。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是人物教学的关键。实际教学中历史人物本身的复杂导致了评价原则和方法的多元复杂。不难看出教科书对孙中山的评价基本是“丰功伟绩”“盖棺定论”式的政治评价,这样的评价难免过于单调,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教师可在尊重教科书的前提下,使用多种方式评价历史人物,拓展学生的思维。一般认为孙中山对辛亥革命贡献巨大,但从史实看,武昌起义之前的历次起义都以失败而告终,这些失败一度使革命陷入了低潮。基于这个史实,教师可以介绍该阶段革命史研究的内容,让学生了解这个时期孙中山长期以广东为根据地,主张由南向北推进革命,而且始终坚持海外‘输入式的少数志士潜入沿海城镇举义的僵化模式,导致革命的局面迟迟没有进展,反倒是同盟会中部总会的成立,使革命形勢发展迅速,并在中部的武昌胜利起义。依托该观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分为二的评价孙中山,既看到人物进步的一面也看到其局限的一面。 3 培养历史思维揭示事件本质 “历史思维不是感知和记忆,而是需要运用形式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操作程序和方法来解释复杂历史现象的本质”[3],历史学科有独特的思维形式和认识方法,其中重证据意识是历史学科的基本内涵之一。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历史学习多表现为被动的接受,存在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大于对历史问题的思考的弊端。随着国内外对历史教育的深入研究,历史教育工作者逐渐认识到历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这一点在高中历史新课程中有明显的体现。 教师在引入史学研究成果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揭示历史事件的本质。历史事件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避免单向度思维,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出发理清推动事件发生的各种因素。如立宪派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问题,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是一场迅速取胜的低烈度的革命,立宪派在这场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武昌起义后革命党人就推举湖北咨议局议长汤化龙为民政部长,汤在组织军政府方面起到了指挥作用,湖南咨议局议长谭延闿在辛亥革命之后担任都督,使湖南社会秩序迅速恢复,没有造成大规模的流血冲突。通过这些史实的引入首先让学生产生对立宪派投机革命说法的质疑,培养学生的重证据意识,从而激发学生对历史事件本质的探索欲望,其次通过进一步的思考可以使学生感悟辛亥革命发生的复杂性,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本质的思考。再如辛亥革命的性质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情,恰当的引入学界对辛亥革命性质的看法,如有人说辛亥革命是全民革命,有人说是民族革命,有人说是“假革命”,还有人说是王朝的更替。教师可以允许学生先思考争论,然后向学生一一解释出现这些观点的根据,最终对辛亥革命的性质进行揭示,让学生认清楚事件的本质。 4 结语 随着时代的开放,史学的发展呈现不断繁荣的景象,这为教科书吸收史学研究成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史学研究成果引入高中历史教学虽然受到了教科书编写者和广大一线教师的重视,也出现了很多研究成果,但遗憾的是还没有一本系统论述该问题的著作,这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史学研究成果引入高中历史教学还处于探索阶段,这给该课题的研究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希望今后有更多的人一起来思考这个课题将其不断推向深入。 参考文献 [1][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梁赤民、董书慧、王昶译:全球通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徐敏.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历史思维[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5. [4]朱汉国,郑林主编.新编历史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刘军著.历史教学的新视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秦永涛(1988-),宁夏泾源县,回族,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历史)。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