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和隐性教育研究 |
范文 | 梅祖恩+刘岩岩+冯天佑+黄思敏+邹清+汪晓玲 摘 要:将隐性教育和翻转课堂以微课为载体,将教师的社会阅历、思维方式、知识体系和个人喜好融于枯燥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兴趣探索和对实际业务的操作运用,打破了多年来隐性教育只能用于德育和翻转课堂只传授理论知识的局限性。 关键词:隐形教育;翻转课堂;微课 注:本项目论文为贵州财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编号为:201610671031。 1 引言 现实中常见大学生入学后对所学专业存在兴趣缺失的问题,由此引发一系列不良现象。解决这一问题最快捷有效的方式就是构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纽带从而打破僵局,而在中国,大学教师是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若使教师成为课程,通过具备课堂翻转和隐性教育特征的微课教学,来调整授课教师的授课方式,使学生在学习兴趣养成的前提下提高理论学习的效率和经验吸取的程度。 2 基础理论 2.1 微课理论基础 微课的说法很多,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是张敏海的理论,他认为“微课”就是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进行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1]。 2.2 翻转课堂理论基础 翻转课堂由两位美国化学教师在2007年发现,国际教育界将其定义为教育者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课外传授知识,让大家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接受新知识; 而课上内化知识,以便同学之间、同学和老师之间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 “‘颠倒的课堂被认为是最好的个性化学习模式”[2]。 2.3 国内外隐性教育基础理论 20世纪初,根据J. Deway所讲的“附带学习”以及他的学生W H. Kilpatrik所讲的“附学习”和“副学习”理论概括:学习过程中自发的或自然而然产生的态度、情感、价值等。“附学习”和“副学习”被看作是隐性教育的雏形[3]。20世纪80年代,中国兴起隐性课程研究。季诚钧认为教育中的教師权威、教材意识形态、校园性别歧视等因素可能在高等教育过程中产生消极影响[4]。陈丽华将隐性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一种表现形态和组成部分[5]。曾小珊认为具有两面性的隐性教育对学生影响颇深[6]。 3 高校课堂教育现状和问题 首先,我国目前的高校课堂教育的主流模式仍是“教法决定学法”,大纲过分强调单科理论形成课上传授理论知识、课后进行实践的分离;其次,教师与学生间的双向沟通仍然局限于课堂上,常见大学师生课下“陌生人”问题。最后,传统教学模式不便于监管,个别教师传播不正当的个人看法将导致学生歪曲。此外,大学生入学后对所学专业存在兴趣缺失的问题,由此引发后续课程缺旷、不尊重任课教师、消极厌学等不良现象。该问题的产生原因多样,除了外在不良吸引过多,主要原因有三:一是长期处于中学应试教育导致的学业抵触情绪,二是高校的本科培养方案专注于显性课程的设计,忽略隐形课程的渗透,三是空泛的理论教学和单调的实践教学费时低效的同时,使学生产生学无所用的极端心态。 4 案例分析 布里斯学校位于美国马里兰州波托马克市,该校AP微积分课程的教师史黛丝·罗桑在课堂上讲得很少,学生也轻松完成课业,而且大幅度提高了学生的AP考试成绩。案例中史黛丝使用AP微积分翻转微课,使学生轻松理解经常难以掌握的微积分核心概念,且她一个学期能完成更多教学工作。史黛丝将微课上传到网上,要求学生在家下载观看并学习。她在课堂上讲得很少,主要针对学生差异性的问题进行一对一辅导答疑和完成完成作业。该案例表现出的优势有三:一是视频可以暂停方便做笔记和思考,二是知识点模糊可以倒带,三是考前可以重新观看视频复习重难点。案例中教师翻转课堂后,学生学习更加独立。[7] 5 若干建议 5.1 开创“微课”教学实验班 “微课”不同于网课,它应当是系列的半独立性的专题或单元,课时较短。“微课”的主要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或案例,并且囊括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素材、课件、音频、教学反思、练习测试以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教学资源,它们相互分离、相互补充。相互分离以便于学生突击差异性短板,使微课在短时间内,达到甚至于超过传统教学的教学效果;相互补充是为了有机整合时可以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5.2 “微课”与监督相辅相成 “微课”对教师授课的监督更严格,同时更能激励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热爱:教学视频的来源,流向等都可进行监督,可通过网课教师互评、上传许可、学生举报等加强教师对学生的正确思政引导的高效率相互监督力度。 5.3 “微课”互动 “微课”实行可激励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精品课程”为教师提供动力,将上传优秀案例作为绩效考核。“微课”实行可伴随师生互动如“微评课”、“微疑惑”、“微深入”,学生间的“微互答”、“微讨论”、“微创新”等。由此实现既可以共享优秀资源,又可以提高教学水平的目标。 5.4 “微课”为翻转课堂提供平台 学生课下预习并掌握大部分理论知识,课上教师着重一对一解惑和实践操作指导,增强师生互动,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差异化疑惑的问题,“微课”还能极大程度地避免学生因请假造成的知识空白。 5.5 “微课”为隐性教育提供实践的平台 “微课”给“教学成为艺术”提供便利,给隐性教育无限的可能。未来或许能够做到化单调教学为艺术的“纪录片式微课”、“相声小品式微课”、“情景带入式微课”等。学生根据潜意识习惯,偏好记忆,天赋等自身差异选择喜爱的教育风格,做到“学生为中心,老师为主导”的因材施教模式。 参考文献 [1]邓道宣,罗明礼. 国内外隐性课程研究述论[J].成都教育学院学.2005 (12) 98一101. [2]焦建利.我的教育技术学自留地 [EB/OL].http://jiao.blogbus.com/logs/209546727.html. [3]张敏海.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A].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 [4]季诚钧.大学课程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5]陈丽华.教师即课程:蕴涵与形式[J].课程·教材·教法,2010 (6) : 10-13. [6]曾小珊.大学英语课程实施中的教师隐性课程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 [7]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88e4a30 作者简介 梅祖恩(1996-),男,湖北黄冈,学生,研究方向:教育类。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