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土家明珠” |
范文 | 翟怡帆+张薇 摘 要:有着2000多年编织历史的传统手工织锦——西兰卡普(土家语,意为手工织的土花锦)品种繁多、构图精美,是中华文化园中的一朵奇葩,古代更是著名的贡品。从古至今,土家织锦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锦之一,2006年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名录。然而,随着轻纺工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审美要求的不断变换,这一古老而闪烁的珍宝依然在其生存延续上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我们该如何让它在新时代中乘风破浪,续写新的诗篇? 关键词:西兰卡普;保护;发展;文化商业融合 1 调研过程 社会的高速发展,经济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致使轻纺织工业如沐春风,各类新型纺织材料的产生,大型完备的生产机器造就了高效的劳动生产率,同时降低了纺织类产品的成本,这使得新型化纤、棉布、丝绸类商品得到了社会与大众的喜爱。而西兰卡普在其墨守成规的发展轨迹上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失去它的色彩。由此,我院组织团队于6月25日至29日深入恩施州,对其进行调研,旨在扩大它在青年学生中的知名度,加强宣传保护力度,同时研究如何使它与其他同类文化产品一样实现大型商业化。 25日依次寻访到了相关单位和个人。26日团队前往女儿城土家民俗博物馆,走访了施州小学。27日前往恩施州文化馆做了深入的访谈。下午团队在恩施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西兰卡普工作教室进行参观学习。28日在来凤县与国家级西兰卡普传承人唐洪祥老人面对面交流讨论并观赏织工现场织锦。29日前往风雨桥与手工艺人田若兰的西兰卡普专卖店进行了市场调研,随后,进行保护西兰卡普的横幅签名宣传活动。 之后返程回到武汉,经过后期一系列的整理分析收集的信息、数据以及调查问卷,形成调研报告,并借助现场宣传以及网络电视媒体的宣传呼吁全社会尤其是青年学生更加关注西兰卡普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2 调研结果 (一)问题分析 1.政府说 本次在恩施州文化馆调研期间,刘馆长专业的介绍了西兰卡普保护的政府作为方面。 国际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国是第六个签字,以39项非遗排名第一。国家层面,立法上,2011年颁布《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恩施州2005年颁布《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州政府在立法上走在国家前面,属全国第一个。 (2)政策上,州政府从2003年开始寻访命名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大师。07到09年每年向登记在册的传承者发送津贴。2005年命名文化保护区。但是津贴的金额以及保护区的建设都是较为薄弱。发款拖延,数额少的问题不能保证传承人的生活质量。 (3)其次,恩施州经济发展因素决定。恩施州自身两方面优势:自然和文化。因此州政府借助传统文化层面大力发展民族文化大州。但是在媒体宣传和文化建设上还是做得不够。 (4)非遗的宗旨口号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非遗可以进入商业领域,但是面临机械产业化和个人技艺之间的矛盾。机器生产固然提升数量,压缩成本,然而纯粹的手工传统技艺便会消失,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也失去了。 (5)最主要的问题则是:经济发展大转型带来的生活方式的转变导致一定的传统文化的消失。传承人老龄化,只传不承的问题。传承方式的打破,师徒相传和现在家庭结构和家庭需求结构之间的矛盾。社会审美需求发生变化以及传承人本身的创新发展薄弱等问题。 2.艺人说 传承人唐洪祥认为,目前西兰卡普的推广主要有三个问题:市场、传承及国家支持。 (1)因为是手工制作,价格较昂贵,大部分人无法接受,导致它的市场狭窄。技艺传承人有,但坚持到底的人少之又少,这项技艺再过个二三十年可能真的要消失。 (2)在如何使西兰卡普织锦价格平民化的问题上,唐洪祥主张采用机器生产,既省人力也省工序,但手工生产是绝对不能忘却的,无论如何也要将人工织法保留下来。“传承的是文化要保护好土家西兰卡普的元素”是他不断强调的一句话,但是现如今没有一台可以专门用来生产西兰卡普的自动化机器,并且没有大规模的生产企业,只是停留在传承人的小作坊阶段。 (3)政策方面,国家资金投入其实是不太够的,尤其是给织工的补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承人的积极性。 3.民眾说 在施州小学以及来凤土堡小学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75%的学生对于西兰卡普是什么没有概念,而土家族孩子中更是超过半数明确表示没有听说过,结果令人意外而惊讶。而在女儿城以及主要街道行人的调研结果显示,50%以上的人表示了解,然而并不会在平常去购买消费或者亲自制作。在文化氛围如此浓厚的恩施自治州,就连当地居民甚至土家族的少年儿童都对其了解不深,这着实是其淡出人们视线,濒临消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4.高校说 恩施职院旅游系的教师认为,教育部门申请专门资金在校开设西兰卡普教学课程,培养一批批有正式学位的专业毕业生,这是值得欣慰的,但是学校重点依旧放在培养合格的导游方向,而不是职业的织工和传承人,这是方向问题。 (二)对策 时代在发展,西兰卡普的传承也必须与时俱进,除了政府的支持和艺人、学校的配合外,我们还思考出如下对策: 1.依托新媒体 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对于传统西兰卡普的生存来讲是一个不小的威胁,与其担惊受怕,不如好好加以利用。一是可以依托时下最火的直播平台,如斗鱼、虎牙直播等,进行织锦制作和表演或者网络课堂的直播;二是可以将织锦的某些元素,像西兰卡普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图腾设计等运用到电影或动漫中。不仅可以成为新媒体界的一股清流,而且能不拘泥于时空的限制,扩大西兰卡普的受众。 2.走进高校 少数高校在文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工业设计学院等开设了相关专业课程,西兰卡普则可以“民俗文化”的身份进校园,唐洪祥,田若兰等一批优秀传承人可以作为院校特聘教师进行常态化的教学工作,不仅可以延续西兰卡普的一代代传承,还能有效解决一部分传承人生活补助的问题。高校还可开设相关社团,招募有兴趣的同学,甚至是开设西兰卡普专业,真正让非遗走进校园。 3.旅游业推动 恩施地区旅游业仍不够发达,自然风光大于人文风光,这对于西兰卡普的推广和传承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阻碍。苏绣的发展情况相对较好,除江苏是锦绣的发祥地之之一外,江苏的旅游业发达也是要因之一。恩施州当以此为鉴,大力发展当地旅游业,并将西兰卡普作为主推特色文化,打造本土文化品牌,推出相关周边,如围巾、手提包、包装盒、手机壳套等,通过拉动消费刺激西兰卡普的发展。 4.商业规模化 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只有极个别的传承人开办有自己的织锦作坊,而且数量不多且不集中,州政府可以筹措资金,大力宣传,吸引社会各界投资,规模化集约化办厂,创造独特的民族品牌,广纳织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产品价格,且与时俱进,在图案与形式上不断创新,通过市场来最直接的扩大其在人民群众之间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 结语 西兰卡普是织锦艺术的重要分支,其保护与传承是一个艰辛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尤其是我们年轻一代,更当扛起传承传统艺术的大旗。正是这些古老的艺术以及艺术背后所蕴含的精神,点点滴滴支撑起我国的软实力。“艺术土家美,凤来不思归;五千载悠悠华夏,两千岁光影之魂。” 参考文献 [1]唐洪祥,来凤—凤凰迷恋的地方[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6. [2]李欣,数字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路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