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明清时代如何控制北京人口
范文 高俊德
摘 要:伴随着经济的增长,社会得到了极大的进步,现代化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取到了良好的成果。然而快速的人口增长和涌入,给城市的建设带来了很大的难题。关于这一问题,自古有之。早在明清时代,便有过针对北京城市人口过多而实施的人口调控政策,并最终完成了疏解人口的目的,非常值得目前城市发展建设的借鉴,其重要性不容忽视。本文通过对明清时期针对北京人口数量过多所采取的疏解对策进行详细介绍,同时对所采用的对策加以有效分析。此次的研究主要以探究明清时期采取何种对策进行北京人口的疏解作为目的,以便获取对当前我国城市人口增长压力加以缓解和处理的帮助。
关键词:明清时代;城市建设;人口疏解
现代化社会的进步,让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然而随之而来的诸多问题也成为世界各国需要解决的首要任务,其中城市人口增长过快,环境资源日益减少的不良现象,引发全社会关注和重视。实际上,以北京为例,早在明清时期,皇城的人口数量便已经严重超标,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有序发展。基于对北京城市的人口数量控制的目的,在明清两代时期,均运用了相应的疏解对策加以调控,而且获得了成功,因此深入探究明清如何疏解北京人口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明代疏解京城城市人口的三大政策
据记载:明初,北京城市人口只有9.6万,到洪武八年(1375年)为14.3万人。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自南京迁都北京后,依南京之例,将北京城按方位划分为东、西、南、北、中五城,各城置兵马指挥司,隶属都察院,为稽查京师地方治安的机构,户籍人口也属该机构管理。随着移民政策的不断推进,北京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到嘉靖年间后期至万历年间初,北京城市居民计约13.4万户,其中内城8.46万户,外城4.94万户,以每户5口人计,则明代中后期北京城总人口约68万人,如果加上驻京的军人及家眷以及居于皇城内外直接服务于宫廷的人员,到了明朝后期,京城人口已达18万户、85万人,城市人口密度大大增加。为此,明朝廷从弘治年间开始逐步疏解京城人口,隆庆、万历年间仍继续坚持实行调控北京人口的各项措施。
1、外迁军士去边戍屯居。永乐至宣德年间,大量卫所军士迁居京师,导致北京城市人口剧增。为疏解城市人口和加强防御,弘治年间起来自北京的诸多军士被调动到边疆塞外居住。比如:当时,建立了九个军士城镇于长城附近,历史称之为“九边”,随后对于西北地区,相继建立了昌平镇、真保镇,便于士军驻扎保卫边疆要塞。平时以务农为主,其中涵盖了养殖畜牧等作业,战争期间则发挥出军事作用。当时,凡是北京和附近区域,均称之为“堡”、“营”等名字,相当一部分与当年的军士迁离京师、戍边屯居有关。
2、将当初从外省移民到北京的部分人口劝返回原籍。朱棣称帝初期,为巩固自己的政权,曾实行移民政策,充实了京城及京畿的人口。但随着人口膨胀,那些外来移民就成了疏解对象。为了鼓励移民返乡,朝廷实行了较为优惠的政策,其中之一就是根据每户的人口数量及路程的远近,给予一定的路费和安置费等,所以不少人愿意返乡,短短的几年时间就有不少人返回故乡。
3、整治关厢,遣散游民。何谓“关厢”?据《明史·食货志》记载:“在地曰坊,近城曰厢。”即城门外大街及其附近地区为“关厢”,也就是泛指城门外两三里之内的居民聚集地。从隆庆年间开始,朝廷令顺天府会同五城兵马指挥司整治关厢内外,并令所辖大兴、宛平二县配合。将整治重点锁定于永定门、德胜门、西直门、朝阳门关厢,因这四个城门处于京城的东南西北方向,城门内外居住聚集的人员最多。顺天府制定了三条整治政策:其一,没有“京籍”,即北京户口者,须搬至离京百里外的地方;其二,房子可以拆走,如愿意空手出门,可以领到一些补偿款。其三,有“纳户执照”者,“营业者不得超过五人,超者裁之。”经过几年的整治,到万历初期,各关厢内外居民大为减少。
2 清朝采取多项措施疏解北京人口
清順治元年,即公元1644年,清廷定都北京后,基本上沿袭了明代的城市管理制度,但顺治初定都北京即于内城“分八列旗,拱卫皇居”,并迁移内城汉人之官民商贾于外城,推行兵民分城居住。清初北京内外城人口约11.7万户共55.6万人,其中内城八旗人口计约8万户共40万人。
随着清朝政权的稳定,北京人口不断增加。一是关外的满洲八旗和蒙古八旗居民不断迁往北京;二是外省到京城谋生的人不断增加;三是进京投亲靠友的外省人增多。乾隆末年,即公元1795年,北京内外城人口约15.74万户,74万人,其中内城约11万户,50万人,外城4.74万户,24万人。
1、面对北京“户口日繁,待食者众,无余财给之,京师亦无余地处之”的压力,清政府从雍正年间至乾隆年间先后采取多项措施疏解人口。
疏散北京内城京师旗人,减轻京师人口压力清政府采用了建房城郊,移内城兵丁携眷分驻,增加直省驻防,迁移京师旗人于各地,迁移京师八旗闲散人口于东北屯垦等一系列措施控制了旗人数量的快速增长。
2、严禁流民占籍京师,对外来人口进行控制
清康熙及雍正年间初期,有大量外省人涌入北京,谋取生计,被称之为“流民”,由此使京城人口迅速增加。为此,雍正初年提出“就食京师流民,清查口数,资送回籍”,此后又规定:“闲散游荡,立宜摈逐。惟候补、候造之人,读书之人,贸易生理之人,方可听其在北京居住。”
对外来人口有所控制,首先是对外省来京的官员、胥吏和文人住京有严格的限制。由于京师实行“满汉分城居住”,依据定制,汉员皆侨寓南城。二是长期居住在北京的外来人口,按流寓人口编定保甲。租住民房的客民,必须有切实可靠的保人,也就是以房管人。“官府按月点卯,酌量分定日期,俾得逐一查照循环号簿,详细诘问,毋许容留来历不明之人。”
3、京官卸任严催回乡:若潜匿京城或私自来京,均要问罪。
清朝退休制度规定,年满60岁的官员即可退休,退休后官员仍名列官籍,享有免税免役特权,并有向皇帝陈诉地方政务情况的权力。退休官员一般均回原籍养老,仅有少数高级官员可留住京城。据《清代官职》记载:“凡京官革职、休致、解任,严催起程。”即使留居京师,“亦多占籍大兴、宛平二县”,即搬出内外城,到京畿居住。清廷要求“各部院衙门书吏,五年役满考职后,即严催回籍。若潜匿京城或私自来京,均要问罪。”
由于对外来人口严格控制,到光绪三十四年,即公元1908年北京内城居民为45万人,外城居民为30万人,低于明朝盛期的85万人。
3 结论
从此论文的阐述与分析中可知,通过对明清时期针对北京人口数量过多所采取的疏解对策进行详细介绍,同时对所采用的对策加以有效分析,可以提供给当前城市建设发展更多的启示。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3: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