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近年来宋代转运使研究综述
范文 摘 要:宋朝统治者在唐朝道的基础上设立了路,成为地方最高行政区。转运使是宋朝最早设立的路级官员,掌一路财赋,并有监察地方之职,是最重要的地方高级官员之一。因此,学界对转运使多有研究。本文试图总结2000年以来的转运使研究的主要成果,对其进行研究梳理,加深理解,并寻找新的研究方向和可能性。
关键词:宋代;路;转运使
宋朝常设的路级行政机构主要有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安抚使司,其中转运司职权最大,是为路级最高行政机构。转运使作为转运司长官,实际上也是宋代路级最高行政长官,地位及其重要。学界也对其颇为重视,上个世纪的研究成果丰硕。2000年来,转运使研究也未曾中断,成果不断增多,不仅有整体制度分析,还有专题研究分析。
1 整体制度分析
戴扬本的《北宋转运使考述》(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分为上、下编两部分,上编主要是考辨北宋转运使的设置过程,考订转运司路治所,论述转运使一职的职司,并对以往研究中史料运用的疏漏进行补正。下编主要根据《长编》等史料所记载的事迹,以转运司路为单位,按照时间顺序对见于《长编》的任职转运使、副使、判官等人物进行年表编排。根据人物年表,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到了转运使一职的发生和发展线索,以及转运使职司和权限变化,而按照转运司路分进行编排,则为比较研究北宋转运使一职在各个不同路分的职责特点提供了便利。戴先生在《<玉海>卷一八二“沈义伦任京西转运使”之说更论》(《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1期)一文中指出《玉海》中记载的“乾德元年沈义伦为京西转运使”,并不能指明乾德元年(963)为北宋在诸道置转运使之使。实际上,乾德三年(965)才开始逐渐设置路一级地方行政长官的转运使。在文中也告诫道:对于古人文献,“须尽可能以多重资料来证实取用”,不能尽信一家之言。
在《北宋转运使考述》的基础之上,戴先生对部分内容提取补充,又先后发表了两篇文章。其中《北宋初期转运使制度的演变》(《中华文史论丛》2007年)认为转运使的设立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步骤,应该将转运使制度的设立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来考察。他的另一篇文章《关于北宋初期转运使的几个问题—— 兼议北宋几则早期文献的史料意义》(《历史教学问题》2007年第4期),单独解释了对北宋初期转运使制度的设立始于随军转运使一职的说法的疑议,认为此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作者认为宋初制度尚未健全,因此转运使职名所对应的职务,呈现为多样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
汪圣铎的《宋代转运使补论》(《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1期)一文提出正确认识宋代转运使的第一个关键问题,即宋代转运使是唐五代宋初藩镇的替代者。为防止转运使割据地方,宋朝统治者采取了将军权、刑事权分割给别的官司等手段。汪先生认为:宋中央虽将财权向转运司下放,但宋代路级财政只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转运使不可能完全成为地方利益的代表者。柴鑫的《从北宋转运使制度的演变看北宋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8期)一文,认为转运使制度是北宋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发展的,它的建立与演变实际上反映了北宋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模式。自北宋初至北宋灭亡, 转运使的设置由不固定到固定、由军事到行政, 其权责不断被扩大,其后又被提点刑狱司等地方职官分割, 显示出北宋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成熟。
2 专题研究分析
王丽的《北宋转运使的设置问题探讨》(《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一文主要探讨了北宋转运使的设置问题,针对北宋转运使的多种名号及员额配置作出具体分析,认为北宋统治者为维护封建王权,转运使的设置由不固定到固定、由军事到行政。该文中对转运使、都转运使、“权”、“权发遣”转运使及随军转运使几种名号的起源、设置进行详细地解释,其中对陕西、河北、河东三路都转运使的论述尤为详尽。文中提到宋朝冗官严重,也使得转运使及其属官人员膨胀。
何赵云的《略论宋代转运使与监察职能的关系》(《沧桑》2010年第5期)一文,主要探究了转运使的监察职能,认为宋代对官员的监察很有力,形成上下左右互相监督,相互制衡的体制。文章中也有很大的篇幅涉及到转运使的选任,为研究宋代转运使的选任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刘卫平的《北宋转运使与军粮供应问题探析》(《文教资料》2011年第2期))主要考察转运使與军粮供应经费来源的关系,在军粮的储备过程中与州级地方长官的关系,以及在军粮供应中与军队将领之间的关系,体现出转运使在军粮的收集、运输、供给方面的重要性。
对于宋朝重要的路分,一些学者也进行了个案分析。如:王丽的硕士学位论文《北宋西北三路的转运使》(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年)考察了北宋河东、河北、陕西三个重要路分转运使的设置、职能、选任、监察等问题,并通过探讨三路转运使权力的消减,研究转运使制度在北宋的变化。李之亮的《北宋河东路转运使编年》(《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2期)将北宋河东一路的转运正使列为年表,其收集的转运使人物较为详尽,为研究北宋河东路转运使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滕子赫的硕士学位论文《北宋河北路转运使制度研究》(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认为河北路转运使与其他路转运使相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除在常规任务上呈现的表率性外,河北路转运使更肩负着国防外交等特殊使命,而且品高位重,是北宋最主要的路级长官之一。
上述文章之外,部分著述也对宋代的转运使有所论及,如李之亮在《宋代路分长官通考》[1]一书中,对宋代诸路转运司、提刑司等机构的长官进行了钩沉考订。余蔚的《宋代地方行政制度研究》[2]探讨了宋代正式地方行政区划、准政区等区划类别以及包括转运司在内的地方政区组织的行政职能。黄纯艳的《宋代财政史》[3]一书中,第二章和第五章,分别探讨了转运使的监察、财政职能以及其与江淮发运使的关系,认为转运使与发运使没有明确的上下级关系,实质是分工协作。姚建根的《宋朝制置使制度研究》[4],在第四章中探讨了宋朝制置使与转运使的关系,认为转运使为制置使提供筹办粮饷等服务,制置使可监察转运使,但二者之间争权问题严重。还一些文章从监察的角度探讨了转运使的职能、官员选任等职能,如张丽坤的《宋代路级监司职能考论》(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冉大伟的《宋代路级监察制度研究》(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周晓丹的《宋代地方监察制度研究等》(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等。
综上所述,2000年来,较多研究者关注到了宋代的转运使研究。宋代转运使研究中不断有新观点、新视野,为未来的转运使研究提供了可参考借鉴的新方向,吸引的更多的研究者的关注。转运使研究不仅是宋代官制研究的一部分,也有助于研究宋代地方建设。通过这些研究者的选题及写作内容来看,宋代转运使研究逐渐从整体性研究走向专题个案研究,但或受材料所限,大多转运使研究的角度更集中于制度层面,因此,研究领域及角度尚待进一步扩展。
参考文献
[1]李之亮.宋代路分长官通考[M].成都:巴蜀书社,2003.
[2]余蔚.宋代地方行政制度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3.
[3]黄纯艳. 宋代财政史[M].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13.
[4]姚建根.宋朝制置使制度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胡沿柳(1991-),女,河南驻马店人,在读硕士。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史专业,研究方向为宋史。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0:3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