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于数字出版背景下的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创新 |
范文 | 由薇波 摘 要:文章概述了数字出版和数字图书馆的含义,阐明了数字出版给数字图书馆带来的影响,并指出了数字出版背景下数字图书馆在建设理念、合作模式及服务等方面的创新方向,以期为数字出版背景下的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创新提供借鉴。 中图分类号:G250.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8)09-0054-03 关键词:数字出版;数字图书馆;整体效能;服务创新 1 数字出版和数字图书馆的概述 数字出版是基于数字化技术,融合并超越了传统出版内容的一种出版形式。一般来说,数字出版是在数字技术的辅助下,对信息进行记录、传输、存储、检索、呈现、复制和交易。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对所需信息进行检索和下载。常见的数字出版形态有网络报纸和期刊、移动服务、电子图书等。数字图书馆是指以数字及网络信息技术为依托,能够高质量完成文献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及存储工作,具有公共服务功能的一种虚拟图书馆。由于数字图书馆是在共建共享的网络环境中产生的一种扩展性的网络系统,因此其具有开放性和公益性等特征。 2 数字出版给数字图书馆带来的影响 数字出版给数字图书馆变革带来了重要的影响[1]。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数字出版的表现形式为数字内容,载体为网络、智能终端等,并且具有便于获取与应用、多媒体复合、资源耗损率较低及能够快速传播等优势。从某种程度上说,数字出版是传统出版的补充和完善,它不仅使信息重组更加自由、表现形式更加灵活,还使图书馆的信息深度挖掘工作变得更加便捷。数字出版在生产、传递、出版和交易过程中,对成本的需求较低,交互性强,且信息量极大,获取途径、载体和方式也更加多元,传播范围更加广泛。 2.1 加剧知识服务领域的竞争 数字出版蕴含着十分可观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数字出版的出现使传统出版企业的转型速度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另外,数字出版在吸引企业及资本方面,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数据出版带来的服务和技术、拥有的资本和资源,一方面能够拓宽其所提供的知识范围,另一方面还能够提升知识内容的精细化水平。数字出版在资源方面投入的精力远大于其他方面,因此,大部分企业都将用户培养视为经营战略定位的核心,希望能够以互联网为依托,增加资本市场带来的回报。这种思维极易对数字图书馆拥有的涉及免费资源的服务能力产生冲击,进而导致数字图书馆用户被争夺,由此形成威胁及潜在竞争。 2.2 导致资源建设面临巨大冲击 目前,数字出版转型在逐步推进,数字产品的数量与过去相比明显增加,传统出版企业应以自身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对数字产品进行设计和开发。在这一过程中,传统出版企业的作用将从销售原材料向销售服务转变,数字化的对象也从纸本图书延伸至数据库、交互平台等领域,以中间服务为主要盈利途径的数据库商必然会被取代,逐渐降低服务能力,这不仅会给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模式带来影响,还会改变特色数据库的建设模式[2]。 2.3 用户固有的使用模式受到影响 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知识获取途径及消费模式等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数字出版得以拓展,知识服务产业的环节日益精简,传递信息知识的效率也得到大幅度的提升。这些与过去不同的知识传播路径,使数字图书馆不再拥有局域网的服务优势,其自身的价值和作用都受到了挑战。因此,如何应对数字出版带来的变化,是数字图书馆发展的关键。 3 数字出版背景下数字图书馆的创新方向 3.1 建设理念 3.1.1 知识服务。图书馆是为读者学习及科研提供服务的,因此,无论是传统图书馆还是数字图书馆在服务方面都没有发生本质及明显的变化。传统图书馆的职能主要是收藏印刷版本、借阅印刷版本等,而利用信息技术建设的数字图书馆则是对数字资源进行系统建设及长期保存。同时,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扩大和改变,各项评价指标不再局限于系统建设、资源总量等方面,而是向整体服务效能方向发展。需要注意的是,作为客观性指标,整体服务效能的来源应当是用户评价,而非传统观念中认为的建设成果;指标内容则涵盖数字内容的满足效率、适配程度等。 3.1.2 鼓励用户参与共建。虽然数字图书馆仍以机构内部用户为核心服务对象,但随着数字化的服务方式得到广泛应用,服务者和被服务者逐渐呈融合趋势。因此,数字图书馆在建设过程中,既要考虑体现信息服务的共性特征,又要考虑不同机构内部用户需求的差异,保证数字图书馆具备应有的差异化特征。用户参与程度是对数字图书馆建设水平进行考量的指标之一,用户参与共建不仅仅是指用户亲自参与协同学习、资源建设或工作的过程,更是进一步强化数字图书馆“以用户为核心”“读者至上”的建设理念。因此,数字图书馆在建设过程中应充分激发用户的参与热情,通过拓宽建设视角的方式,赋予数字图书馆更多的功能。例如,通过创造知识、学习知识及分享知识,数字图书馆在科研、教育等领域的支撑作用才能得到真正的发挥[3]。 3.1.3 对布局、系统及特色建设进行调整。数字图书馆不仅能够对数字资源进行收集和整理,还能对信息进行检索和服务,是一种与传统图书馆有明显区别的信息服务和资源组织形式。数字图书馆围绕信息资源开展的建设和服务,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基础设施建设、检索数据库建设、终端设备建设、软件系统建设及资源整合系统建设。但是,部分数字图书馆在建设过程中过于重视“大而全”,将更多的精力和经费放在数字资源的增长方面,而忽略系统云服务、投入产出比等建设理念。因此,数字图书馆应以整体服务效能为立足点,将资源建设视为整体建设目标的一部分,对由服务环境、内容建设、服务方式和系统支持等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服务效能进行考量。 3.2 合作模式 3.2.1 内部合作。对数字图书馆而言,内部合作指的是经营者与内部各部门、个体用户间的合作。数字图书馆应明确自身的环境及资源等优势,以内部各部門和个体用户提出的工作需求为依据,对业务平台加以利用,保证其所提供的资源及服务都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内部合作涉及资源服务、内容服务和延伸服务,三者的共同特征是应用合作,这也是数字图书馆在建设过程中容易忽略的环节。因此,数字图书馆只有保证内部合作的层次和方式都能满足多元化要求,才能准确掌握特殊用户的需求,才能针对数字图书馆的差异化和个性化进行建设。 3.2.2 外部合作。无论是传统图书馆还是数字图书馆,外部合作都指与外部企业和出版单位进行合作,但传统的合作模式将重点放在了供需交易上,致使合作层次低、内容单一等。因此,转变服务主体,加强外部合作能力,已成为推动数字图书馆发展的主要工作内容。一般来说,外部合作主要集中在数据分析与版权合作[4]。在数据分析方面,图书馆和外部企业、出版单位的共通点主要体现在用户目标愿景方面,三者都在获得用户认可、实现自我价值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不同主体在诉求方面往往具有高度的统一性,使合力的形成变得更加容易。基于此,数字图书馆应以用户需求为出发点,对自身优势和资源进行整合,以达到形成服务合力的目的。数字图书馆应充分发挥外部公共资源在服务方面的优势,加大特色资源的建设力度;同时与技术企业、出版单位进行有效沟通,掌握其发展趋势及动态,以拓宽知识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为落脚点,保证外部合作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3.2.3 版权合作。数字出版和数字图书馆具有生产数字产品、提供信息服务的功能。使用数字出版产品的主体是数字图书馆,而负责与出版社和个体用户进行沟通的主体同样是数字图书馆。但目前我国数字出版业的版权运作尚不够规范,在版权经营与版权保护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在数字出版和数字图书馆之间搭建探讨与合作的桥梁十分有必要,数字图书馆应积极与出版单位、管理机构等加强合作与沟通,联手打造和维护版权环境,最终达到各方共赢。 3.3 数字图书馆服务 相关调查显示,无论是数字出版背景还是数字图书馆的功能定位,都对内部用户需求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而针对整体服务开展的探索和实践工作等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数字图书馆在功能方面的定位极易受数字出版的影响,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赋予目标实现的更多可能。因此,如何确定与实际情况相符的創新路径以及方法,成为现阶段数字图书馆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5]。 3.3.1 延伸服务手段。首先,在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数字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服务方式得到了大幅拓展。其次,大多数出版单位都会在制作数字资源的过程中,完成能够满足移动阅读要求的数字内容的准备工作。最后,越来越普及的移动设备为数字图书馆延伸服务手段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数字图书馆延伸服务手段并不仅仅是提供移动终端阅读服务,还应对资源使用中的传递和实施给予重视。数字图书馆利用移动手段在图书馆业务平台对用户进行汇聚,可以在短时间内了解用户对知识的需求,从而提高资源供给效率,同时平台的黏合度和凝聚力也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总而言之,延伸服务手段是数字图书馆以整体服务目标为指引,通过扩充服务内容的方式,使多维服务主体的服务方法及路径得到有效落实。 3.3.2 拓展服务内容。传统图书馆的功能主要是为读者提供纸质文献或资源及为读者提供安静的阅读环境。数字图书馆则被赋予了数字资源快捷服务的能力,不断变化的条件及自身的发展与完善,决定了数字图书馆具有大量尚未发掘的服务内容。首先是图书馆按需购买数字资源的即时服务。数字图书馆应对现有经费条件及采购原则进行完善,弥补数据库在满足个性化需求方面存在的不足,以用户需求为依据,建立对数字资源进行采购的系统和机构,保证资源具备应有的即时性。其次是图书馆与出版单位保持联系,向部分用户提供与出版合作有关的服务。再次是图书馆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激发用户的参与热情,不仅为知识创造和营造学习氛围提供基础,还使资源使用效率得到提高。最后是图书馆提升专业资源获取能力,提高与教育教学相关的服务能力。例如,图书馆通过网络实验、素材制作、在线实习或课件编辑将资源获取、辅助学习、编辑创作及共享交流融为一体[6]。以资源和环境服务为基础,对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内容进行拓展,不仅可以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能力,还可以增强用户对图书馆的黏性。 3.3.3 转变服务主体。首先,基于网络技术产生并得到快速发展的数字图书馆,同样具备互联网的开放性及参与性等优势,因此其服务主体的转变可以得到有效落实。其次,用户的多样化使数字图书馆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具有较高的难度,需要对图书馆的现有服务模式进行调整。最后,由资源服务转化为知识服务已经成为数字图书馆发展的必经之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其转变服务主体奠定了基础。转变服务主体可分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内部各部门和个体用户,第二个层面是外部企业和其他图书馆。对内部各部门和个体用户而言,图书馆应以业务需求为依据,完成保障性资源的建设工作,并在此基础上采取适合的方式,激发其参与服务工作的热情。对外部企业和其他图书馆而言,图书馆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达到互利多赢、优势互补的目的,并通过建立数字服务模式提升信息服务效能。数字图书馆转变服务主体的关键是保证业务平台的有效利用,业务平台的功能并不仅仅是聚集资源,还是数字图书馆部门与个人或其他单位进行沟通的场所。数字图书馆应以业务平台为依托,策划与推动用户实现价值目标,形成能够解决服务主体单一问题的全新服务模式。 4 结语 综上所述,数字出版给数字图书馆带来的影响直观且巨大,在完善与发展数字图书馆的同时,其地位和价值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数字图书馆应对其定位和发展趋势给予准确的认知,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失误,进而有计划、有条理地完成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 孙秀芳.“互联网+”背景下移动图书馆数字出版服务的建设与发展[J].图书馆学刊,2018(2):65-68. [2] 陈建新.数字出版环境下图书馆纸质文献采访面临的困境及路径选择[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8(2):70-73. [3] 李莘.数字出版环境下图书馆纸质图书采访面临的困境及路径选择[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8(1):39-41. [4] 王晓光,金秀坊.数字出版何去何从:2017年数字出版研究综述[J].出版广角,2018(3):11-15. [5] 董红丽.浅析“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与数字出版的合作服务[J].科技资讯,2017(31):247-248. [6] 刘佩芝.数字出版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学术出版的角色定位与服务转型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7(7):47-49. (编校:徐黎娟)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