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对档案利用工作的影响 |
范文 | 摘 要:本文就社会政治这一影响因素,研究我国古代各个时期档案利用工作的变迁。旨在通过分析我国古代档案利用工作的主要内容及所呈现的特点,得出国家要正确引导,加大扶持,在档案工作的实践中切实做好档案利用工作这一结论。 关键词:档案利用工作;社会政治因素;封建专制制度;开放档案 1 古代各王朝封建制度及政治局面对档案利用工作的影响 1.1 西周 西周的史官记注制度在我国古代历史记载方面独步于世界。史官负责记注和保管典籍,不仅掌管本朝的文字记注,也有前朝的典章文物。他们专门研究文化宗教之事,如何解释天和人的关系,如何处理人事的纠纷,对于天文、历法、农事等知识都有研究,他们对这些知识进行记载、积累和编纂。有相关研究表明,西周时期是最早利用档案进行编纂的朝代。此外,西周利用档案的另一种方式在于育人。由于受西周世卿世袭制度的影响,史官官职世代相传,他们所掌握的文化知识也被他们自身垄断。因此,非居其职位者不能接触相关文献和档案,各朝典籍和记注也成为他们教育本族后人的教本,形成了所谓的“学在官府”局面。 1.2 春秋战国时期 这一时期,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势力增强,世卿世袭制度逐步瓦解,由国君任免官吏的官僚制度取而代之。各国国君为了扩充自己的势力,大量招募吸收人才,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学习典籍文献的热情。另一方面,战乱频繁,导致档案流散各处,直接为那些渴望得到重用的士提供了利用的可能性。档案第一次在民间得到广泛流传和利用,同时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正是由于受到官僚制度的影响以及各国对士的需求,出现了专门培养和训练“士”的人。孔、墨两家就培养许多士供各国聘用。他们利用档案修史编书,教授弟子。“学在官府”的局面也由此打破,进而“学下私人”,实现了对古代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1.3 秦朝 秦国在统一后制定了一套尊君抑臣的朝仪制度,体现了皇权至高无上,保证大权集于皇帝一身。在这一政治制度影响下,所有的档案也都是为统治者施政服务的,私人没有利用档案的权力。且秦朝国策“以法为教”,即以律法档案作为教育民众的内容。因此,律法档案的利用在这一时期极为广泛。同时也要看到,由于秦始皇在思想領域实施专制主义的手段,颁布焚书令,对六国档案典籍大肆破坏焚烧,这一时期利用档案修史编书处于倒退状态。 1.4 两汉时期 汉统治者非常重视对档案典籍的收藏,其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施政的利用查考。其次,郡县制度使得汉王朝在政务活动中经常使用档案。例如,两汉分封藩国时需利用舆地图以定国界和户口数目,利用郡国分图以划定封邑的田亩数等。 1.5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封建割据严重,政权更迭,“正统”之说一直在政治思想领域占有重要地位,一定程度上左右着民心的相向。在这一背景下,各国的统治者们极其重视利用档案修史,用档案证明自己政权的正统地位或合法性。 此外,这一时期战争频繁,打破了统治阶级对档案的垄断和封锁,原来禁锢在宫廷密室和官衙中的档案史料开始大量流散于社会,统治阶级所世守的档案典籍也因其国破家亡而流离失所,成为公开的史料,为“私家修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1.6 唐朝 唐朝兴修史,形成了一套官修史书的制度,统治者设立史馆,专门负责国史和前代史的修撰。此外,唐王朝还制定了《诸司应送史馆事例》,规定各机关应送史馆档案的种类,以供史官采集成史。同时,唐代修史也促进了史学的发展,利用档案编纂各种典章制度方面的书籍方兴未艾,如《唐六典》、《唐律疏议》、《唐大诏令集》等。此外,唐朝还用档案编纂谱牒,贞观十二年,编成《氏族志》100卷,内容非常丰富。 1.7 宋代 宋代设有编修司,负责本机构档案文件汇编。中书省设有详定编敕所,负责编录中书省颁发的条例和敕令格式。另外,宋朝有着严格的档案借阅制度。其颁布的《庆元条法事类·文书门》规定:“…冬以年月次序注籍立号编排,乃置籍,遇借,监管立限,批注交授,纳日勾销…。”就是说凡是要求借出者,必须由负责人规定借阅期限,设置登记簿进行批注,然后交授,归还时要及时勾销。可见,在当时部分档案可供人们借阅,且制定了为维护档案文件的安全与完整的档案保管规定。 1.8 元代 元初,“武功迭兴,文治多缺”。忽必烈及其后世诸帝积极推行汉法,效仿历代王朝的修史制度,收集史料,置官修史。至元元年二月,元统治者颁下诏令,要求“敕选儒士,编修国史”,由此加强了史籍的编修工作。顺帝至正三年三月,修撰了宋史、辽史、金史,依照年号顺序编纂。此外,元代极其重视对典章、格例等政书的编纂,不定期会有各种条例条令等分类编纂,颁发给各级政府衙门,以备参考。但元代统治者对于本朝史实的记录不是十分重视,记录比较粗略简单,也没有日历和起居注。 1.9 明朝 明朝统治者十分重视对档案的利用。首先,明太祖朱元璋看重修史工作,在即位的当年,即元朝灭亡的当年,便下诏编修《元史》。这次修史,以元13朝实录和元代修的典章制度史《经世大典》为基础,进行了两次编修,历时仅331天。另外,明朝统治者十分注意利用本身形成的档案作为教育子弟和各级官僚的教本,这是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朱元璋曾四次颁发《大诰》作为国子监最主要课程,并亲自为《大诰》写序言。除了编史修志和汇编教本,明朝统治者还善于利用档案处理政务问题。如查阅黄册可用于解决军政及其它社会纠纷,还可用于革除吏弊,奖惩官员等。 1.10 清朝 清王朝在统治者的大力倡导下,广泛利用档案编纂各种史书,还利用档案编修地方志、修玉牒,增修世爵谱册等。清朝修史机构较多,有些史馆由皇帝特旨开设,修史官员也由皇帝钦定。此外,清政府一直把档案的汇编与公布作为强化政治的一种手段。清代设有汇编档案的机构,各部衙门设有“则例所”,定期将奉旨颁行的例案纂修成则例,作为办理政府的金科玉律。清朝又是方志的全盛时期。康熙二十四年,设“一统志馆”,敕纂《大清一统志》。雍正时规定:“各省府州县志书,六十年纂修一次。”在清廷的大力提倡下,编修志书活动十分盛行和普及,几乎是无地无志。 2 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古代的档案利用工作深受封建制度和政治局面,以及统治者重视程度的影响。制度开明,政局稳定,帝王大力倡导,便有利于档案利用工作的开展。相反,政局混乱,统治者不重视,档案利用工作就会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此外,档案利用的方式主要有资政、育人、编史修志三种类型,且利用目的均是为了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以及帝王将相的利益,并未考虑到档案对于民众的好处,因此,档案普遍处于封闭的状态。但在某些朝代,由于战乱,王朝更迭,促成了档案向民间的流散,导致了民间对档案的利用。先秦的春秋战国时期和秦汉之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均出现了这样的局面。宋朝以后,由于王朝统治者的倡导和支持,私家利用档案编史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参考文献 [1]马仁杰. 论影响我国档案利用的因素[J]. 档案学通讯,2000,03:44-47. [2]杨小红.中国档案史[M].辽宁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第186页. [3]周雪恒.中国档案事业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第43页. 作者简介 姚仁彬(1991-),男,安徽阜阳人,安徽大学管理学院2014级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档案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