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新时代技工教育比较优势研究
范文

    周晓春 丁晓燕

    [摘 要] 近年来在国家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方式的背景下,作为制造业人力资源的主要供给者,技工教育仍在生源方面受到很大程度上的制约,究其原因主要是技工教育的比较优势没有很好的发挥和发掘。通过从国家政策法规和环境、省市地方政府出台的优扶政策、时间与空间、经济以及教学手段的角度分析技工教育的比较优势。技工教育必须随着经济方式转变而“动”,铸就“技工教育办学优势”;跟着产业结构调整而“走”,推动“优势”发展;围绕市场主体对人才需求而“转”,完善需求侧的比较优势;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而“变”。新时代下技工教育应积极调研,摸透智能时代的人才需求特点,创建和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思路,以应对后智能制造时代的挑战。

    [关键词] 技工教育;比较优势;政策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8)03-0183-03

    我国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各行各业正以饱满热情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工作着。技工教育作为制造业人力资源主要供给者,近年来在国家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方式的背景下,技工教育仍在生源方面受到很大程度上的制约。特别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以来,当地教育主管部门严格控制下不能横向流入其他教育机构。客观上造成技工教育招生工作步履维艰,严重影响了有效需求,造成了“技工荒”的不利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是技工教育的比较优势没有很好的发挥和发掘。因此,基于比较优势理论来分析技工教育的发展优势,对技工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意义。

    一、比较优势理论与技工教育的发展

    比较优势理论(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又称比较优势法或比较成本说,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在经济理论中,比较优势是指某一地区在经济和生产发展中所独具的资源与有利条件。它可划分为静态比较优势和动态比较优势。静态比较优势是自然形成的比较优势,而动态比较优势是可以由人类的经济活动创造出来的比较优势。比较优势理论同样适用于技工教育和其他中职教育(院校)的竞争和发展。我国历来实行教育资源的部门所有制。在中职教育阶段,由教育部门掌握绝对教育资源甚至是绝对优势。在这个夹缝中成长起来的技工教育要发挥自己的比较優势,争取保持优势,努力转型升级科学定位,明确自身办学方向,以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

    二、技工教育的比较优势

    (一)国家在政策法规和环境层面上利于技工教育发展的比较优势

    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包括:中等专业教育、高级职业中学教育和技工教育。近年来国家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编制的《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在法律法规层面上提供了助推技工教育的发展优势;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质量之魂,存于匠心”,大力提倡工匠精神,同时参加和举办世界技能大赛,在外部环境方面提供了技工教育的发展优势。

    (二)省市地方政府层面为鼓励技工教育相继出台了多项优扶政策的比较优势

    1.黑龙江省政府每年支出专项资金支持名牌专业发展;

    2.到技工院校学习的学生免学费并享有助学金;

    3.整合优势院校重组,各地市技师学院几乎做到全覆盖,技师学院作为龙头院校,带动该地区技工教育向好发展;

    4.技工院校毕业生,可在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的职业资格证书基础上,兼评高级工程师、工程师、助理工程师的职称;同时可报考县(区)、乡(镇)以下的公务员;参加世界技能大赛、国家技能大赛前三名获奖者,将获得十至二十万元的奖励。首席技师称号获两万元奖励。使技工院校的毕业生的升值空间和业务技术方面大大提升。

    (三)在时间和空间层面技工教育的比较优势

    1.在时间层面,技工教育是共和国最早的中等职业教育

    伴随着解放战争的炮声,共和国第一所技工学校在哈尔滨车辆工厂诞生,之后在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中技工院校层出不穷。在国家工业化的进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等专业学校是1953年教育部院系调整后的产物;职业高级中学是在1965年半工半读高级中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技工教育在中等职业教育中,是共和国最早、办学经验最丰富对共和国工业化进程贡献最大的教育形式。如图

    2.在空间层面,技工教育的比较优势

    国家相继出台了《制造业2025规划》(简),抢占智能制造的制高点,同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急需大批量的技术技能人才,技工教育的现有规模,远不能适应制造业的需求和发展,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依据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的产业集聚逐渐形成,产业集群形成再造,给技工教育的合理布局提供空间。

    (四)经济层面技工教育的比较优势

    以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为主要内涵的

    供给侧改革方兴未艾。技工教育随着供给侧改革将进入新常态。产业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制约技工教育的发展。提升改造传统产业,占领智能制造的制高点,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强势利好。倒逼技工教育力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专业,培养适应其发展的技能人才。

    (五)教学手段层面的技工教育比较优势

    “十三五”以来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相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三对接”为内涵的技工教育体系,创新为具有时代特征的教学模式,辅以一体化教学手段,从而使一体化教育改革普及率在所有专业的50%以上。双师型教师全国有72000人,占技工院校教师总数的37.89%。现代学徒制度,以及微课、幕课现代信息化教学方法,做到环环相扣与课堂学习和生产实践的有机结合,“把车间变教室、机床为课桌”成为常态。所有这些优势,是中职教育内部比较而得来的,这正是技工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机遇。

    三、保持优势,促进技工教育健康有序发展

    技工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固然有其自身的比较优势,如何保持、发挥和发掘这个优势,提供平衡的、充分的高技能人才,來满足市场主体的需求;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培养高技能人才,是技工教育的首要任务。为每个求学者提供多层级的各类专业的需求,拓展技工教育的发展空间,将是今后一个时期技工教育能否快速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随着经济方式转变而“动”,铸就“技工教育办学优势”

    经济发展方式是生产要素的使用和分配方式,生产要素中劳动力是第一位的,也就是技术技能人才。这些人的素质的优劣,对生产过程、产品结构和产品质量起着关键作用。没有一流的高技能人才,就没有一流的产品,所以说技能强则中国强。教育的差异,将是最大的贫富差距。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教育是第一位的。所有这些,都给技工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利用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利时机,发挥技工教育的优势,把技工教育与扶贫脱困结合起来,把技工教育与实现制造业强国结合起来,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探索出培养适合我国制造业人才需求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的新路子。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顺势而上,利用好现有条件,深入挖掘潜力,搞好校企联合,注重动手实践能力,为高技能人才的成长、成才、实现自身价值提供发展空间。

    (二)跟着产业结构调整而“走”,推动“优势”发展

    当前许多技工院校生源匮乏,空间狭小,步履维艰。时刻关注经济结构调整和供给侧改革的这条主线,随着工业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工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将会减弱,将会出现新的产业来弥补对劳动力的需求,这正是技工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机遇期。工业现代化解放了工人,农业现代化解放了农民,剩余的劳动力不可避免的进入服务业,服务业将迎来暴涨期。任何产业都不是永恒兴旺的,任何就业都不是终生就业;任何失业,同样不是终生失业,国情决定农业现代化与工业4.0实现的时机差不多在同一时间,那么下一个行业迁徙和就业迁徙就会几乎同步,走出来的劳动者,将会挤爆第三产业或第四产业、第五产业。技工教育就要发挥服务产业面广和终生教育的优势,适时调整专业结构,构思创建适用于产业发展的新专业,服务于国家现代化建设。

    (三)围绕市场主体对人才需求而“转”,完善需求侧的比较优势

    技工教育首先是一个终身教育,同时也是为市场主体服务的。市场主体是依据市场需求变化,适时调整经营方向,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那么,技工教育就必须及时深入市场调查,按照市场主体的需求,调整和设置专业,增添或者删减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能力,培养出按照市场需求的合格的高技能人才。

    (四)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而“变”,发挥比较优势

    市场的主体是企业,满足企业需求是技工教育的第一要务。企业围绕市场转,技工院校则围绕企业转,以企业岗位需求为目标,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市场需求为标准,在完整技能人才培养手段的基础上,高质量发展,优化升级上档次和水平。作为培养“大国工匠”摇篮的技工院校,必须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十三五”技工教育发展规划,为现代化建设提供高技能人才支撑。

    (五)后智能制造时代,技工教育的发展方向

    后智能制造时代是技工教育的期盼,又是对技工教育的一种挑战。在未来20年间,智能工厂、智能车间、无人餐厅将遍布各地,节省人力资源成本32%,人工智能替代传统工艺和人力。深圳智能公交汽车已走向大街小巷,将会给传统技能技术的应用带来深层次的挑战。以往人们以为一技在手,吃穿不愁的感觉将在短时间内荡然无存。未来,用工形式个性化为常态,群体性用工将成为个例。在这种感觉和压力到来之前,技工教育应以超前或超时代的胆略,做好调研,摸透智能时代的人才需求特点,创建和探索智能时代人才培养的新路子,应对时代的挑战。

    [责任编辑:高萌]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8: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