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分析 |
范文 | 何俊 摘 要:任何一种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都必须根植于本民族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的运用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滋养。因此,在说明马克思主义为何能中国化时,力图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分析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相契合。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因素 100多年前,十月革命用隆隆炮声送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我们就一直在见证历史和人民选择的正确性,马克思主义永葆青春魅力,在中国获得新发展,产生新飞跃,跨入新时代。但在此之前,中国人其实已经有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良好思想基础使得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进行传播并生根发芽。 1 辩证唯物主义运用的中国传统文化因素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的统一整体;辩证规律是物质世界自己运动的规律;主观辩证法或辩证的思维是“客观辩证法在人类思维中的反映”。中国道家在探尋万物运行的本元时这样解释:“道可道,非常道”。短短六个字,三个同样的“道”字,却蕴含了三种不同的含义。如同易经的“易”字一样,包含:不易、简易和变易。第一个“道”是作为万物本体的“道”,是恒常不变的;第二个“道”是可以“道”出(即物象表达)的“道”,是本体所分化出的多样变化的个体。第三个“道”是“常道”,是万物运行的普遍规律。因此,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一样,存在普遍联系和不断变化。《阴符经》也讲“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等相应转化的思想。因此,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分析万物运行的规律是相通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三大规律的核心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类似相关的阐释。比如:“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可以用来解释对立统一规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破,其微易散”可以用来解释量变质变规律;“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则可以用来解释否定之否定规律。 2 实践观运用的中国传统文化因素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的首要的观点。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指出:“全部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中国传统知行观下的道德观透露出的实践智慧虽然与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认识论中所指的“实践”有着根本的区别,但至少它在两千多年前就预见并揭示了其中的智慧。中国的实践道德观虽然没有提出所谓的“本体论”“认识论”概念,但是却暗合了所谓的“实践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论的概念,更是一个本体论的概念。”直指实践的根本问题――人的问题,也就是说中国的传统道德观一定意义上凸显了一种认识人、关心人、尊重人的实践智慧。 中国传统知行观非常强调“知”与“行”的不可分割,并特别突出最终落在“行”上,尽管这里的“行”只是内涵狭隘的道德伦理范畴,但却处处体现了重“行”的实用精神。王阳明虽认为“一念发动处即便实行”消行于知,但又明确提出“知行合一”以行的规范来要求知,通过强调“行”突出“行”这种重行方式达到“致良知”的。明末清初一大批提倡“经世致用”的大儒对于“行”的推崇就更不用说了。在中国哲人眼中,道德上的“知”实质上就是一种实践的智慧。天然蕴含道德内涵和伦理意蕴的中国传统知行观,注重知行兼顾尤其“行”的特点,使得中国传统的道德观也带上了与众不同的特点:处处闪耀着一种实践的智慧。 3 人学思想运用的中国传统文化因素 一是对于“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的契合。马克思主义认为,认得本质在于其在特定的历史活动中所具有的一种作为人的实实在在存在的价值。它区别于动物的自然性,而又必须依赖于自然界生活的一些物质表现。在这种区别的过程中,人的劳动和依存社会的能力成了人的本质属性。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沿袭过程中,也提出人对于自然欲求的节制或适可而止的理论,关于“过犹不及”“无过无不及”等原则的阐释,从很大程度上来讲都是与马克思主义的论调一致的。 二是对于“人要懂得仁义礼智信”的契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孟子的“人性善”论,荀子的“人性恶”论,孔子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的论述,这些都是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提升,不外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做到友爱,讲道义,有礼节,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要表里如一等等。这些也是人社会性的一个表现,这样的道德或者伦理要求的体现也是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中。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也有笼统的社会规范的概括,而中国传统文化的论述恰恰是从更为具体、全面的层面上对其做出了很好的补充,这种对于我们现代人的教化作用,两者存在很好的契合点。 4 经济与社会制度运用的中国传统文化因素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是遵从规律的,他提出人类社会从原始、奴隶、封建、资本、共产(包括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两个阶段)五种社会形态理论,从而确立了唯物史观。当然,马克思破解“历史之速”的关键在于两个“划分”和两个归结”,既从社会生活众多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从多重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进而把一切社会关系的产生及存在的原因归结为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产生及存在的原因归结为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公有制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同”思想有着内在一致性。《礼记 礼运》中说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可见,公有制与“天下为公”、“任人唯贤”的大同思想有着契合 之处。 参考文献 [1]郑莹.浅谈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双刃剑”效应[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3,(6). [2]胡志远,皮晓燕.传统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析[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2). [3]江海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功能作用与价值定位[J].理论月刊,2014,(6).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