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被教育的读者”
范文 苏思静
在陕西文学史中,《平凡的世界》永远也不会被忽略,它以其恢弘壮阔的、全景式的描写,表现了当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而路遥作为现实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在注重客观冷静描写的同时,同样重视作家的主体作用,他认为作家作品中观照的现实必然有作家的主体判断,并将个人的情感毫不掩饰的表露在行文当中,这为读者的阅读提供了极大地便利——无时无刻都能感受到蕴含在作品中或缓或急的激情涌动。
但需要注意的是,《平凡的世界》越往后叙述时议论取向就越加明显。在这种“叙述压制”的背后,潜藏着路遥自己试图超越生存窘境的热切渴望。出于对自我奋斗的关切和需要,路遥在作品中刻意规避迷茫和疲惫感,执着于营造“强者”、“成长”的故事,并对书中人物的所作所为进行“价值判断”,这从思想意识层面上廓清了各种可能的和已有的障碍与羁绊,最终为个人奋斗建构起了一个“坚实”的合法性证明和关于理想前景的预设。因此,作品中不断提出的“问题”与“意义”愈发密集,这使作品具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叙述态度,使读者在阅读时产生一些“紧张感”。从叙述学的角度上来看,这是叙述者在叙事时直接表现出对人物和事件的态度,即评论干预。本文试图讨论的就是《平凡的世界》中的频繁出现的显性评论干预及其对读者的阅读体验的影响。
目前学术界对于“评论干预”是这样定义的:叙述者暂时离开他讲述故事的本职工作转而对叙述中的人物和事件发表评论和表达态度。人类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叙事中不可避免地带有叙述者的主观性,叙述者在叙事时总要表现出对人物和事件的态度,可见,任何叙述文本都避免不了叙述者的评论干预,对于作者来说,当他们化身叙述者时,他们具有“干预”的权力,这是无可厚非的。
但过多的明显的“评论干预”的确因“直接的无中介的议论”而充满了说教味,这在某种程度上“打扰”了读者的阅读,下面将从两个方面来说明这一问题。
1 爱情中不可逾越的阶级鸿沟
《平凡的世界》的主题中爱情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通过这些爱情故事的展现,我们能深刻的感受到作者对于爱情的真诚与炙热。但无论是孙少平和田晓霞,孙少安与秀莲,还是润叶与李向前,路遥笔下的爱情主体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差距,“命运悲剧”成为了这些爱情中压倒、制约一切的力量。毫无疑问,这与路遥本人的人生经历和背景是分不开的,在一个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影响下的男性作家笔下,个体、家庭之间的差异性成为不可缓解的矛盾冲突的出现并不奇怪。
在小说中,爱情遇到的“挫折”往往是由于两者文化层次、家庭背景不同等因素引起的,作者毫不掩饰自己对“阶级一致”的认同。当孙少平成为矿工时,他自然而然的担心起自己和田晓霞之间的关系:他,一个“煤黑子”,女朋友却是省报的记者!这时,叙述者直截了当地表明自己的态度:这不是梦幻又是什么!凭着青春的激情,恋爱,通信,说些罗曼蒂克和赋有诗意的话,这或许还可以。但未来真正要结婚,要建家,要生孩子,那也许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在這里,“评论干预”将解释、判断、评价的作用完全发挥,将“少平和晓霞最终的关系要以悲剧的形式结束”直接揭露。虽然最后田晓霞并不因为身份的差异与少平分开,但她的离世在某种程度上也印证了“阶级鸿沟的不可逾越性”这一命题。
2 生活中处处昂扬的奋斗精神
众所周知,路遥是一个“奋斗者”,他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投射在作品中的人物身上,赋予了一切卑微的人物勇敢与光亮。例如,孙少平进入煤场劳动,叙述者就坚决肯定了劳动的价值:“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无论什么人,最终还是要崇尚那些能用双手创作生活的人”。而在孙少安的砖场倒闭后精神受到打击时,叙述视角也即刻从内部视角转换到全知视角,作者以这样的方式对少安表示出了极大地关怀——对于一个农民来说,要在大时代的变革浪潮中愤然跃起,是极不容易的,随后,作者继续鼓励到:我们毫不怀疑整个社会将奋然前行!
纵观全书,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于叙述人物的情感寄托,这使得读者在阅读中会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但是,在这些励志的话语中,我们也可见得作者在创作中享有的权力——分享主体意识,这些意识是“私有的”,其中蕴含了作者对于个人对人生的见解以及自我分析,这难免会带给读者“输入式”的阅读体验。
而当作品中的人物出现了“错误选择”时,叙述者从第三人称转变为第一人称对人物进行批评。例如,田福军因为与张有智的关系好便抹不开情面将他调离,而使原西县蒙受了巨大的损失,文中说道:“我们无意对田福军求全。只是我们从中再一次看到,作为一个重要领导干部,由于自己的弱点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不客气的说,田福军对不起他深爱的原西人民。他的错误是不能原谅的……”再例如,当孙少安投资《三国演义》电视剧时,叙述视角直接发生了转化,文中直接指出:“我们姑且不评论这件事的可行与否,仅就孙少安来说,这件事也暴露出初发达起来的农民的一种心态……我国人民现在面临的主要是如何增加财富的问题……我们少安此次省城之行,最少也属于一种盲目行为……”可见,《平凡的世界》中叙述者对文本中的世界基本上是全知全能的,并具有对人物能力与道德的判断权。
路遥似乎很习惯于在叙述中不断的提醒读者注意该叙述、描写背后的意义,这些议论话语就如同“舞台说明”般给予了读者种种暗示或者明示。他迫切的议论趋势使书中人物的身上背负了巨大的“责任”,即展现“正确”的世界观,这种强烈的“目的性”多多少少会限制行文的流畅度。因此,尤其是对一个追求阅读平等的读者来说,在阅读《平凡的世家》时他很有可能会不满于作者的“谆谆教诲”。可见。这样的“评论干预”可能会限制读者的思考和想象,使读者在阅读时容易产生“被说教”、“被指导”的不良感受和体验。
路遥是孤独的,他有着沉重的思想包袱。在意识简单、贫乏的农村生活中他显得格格不入,又不能将自己完全的融入新时期的城市当中,他只能将自己的意识和想法一股脑倾吐在小说中,在这些人物身上,多多少少的印上了路遥自己的影子。他面对着1975—1985年间充满着变化起伏的中国,有着无限的感慨,再加上人生的苦难经历,路遥在写作中“注入自己的见识和想法”是可以理解的。当书中人物面临着诸多选择时,路遥难免会有着自己的“意见”,他的判断是基于人生经验,他的说教是基于对中国新青年的无限期盼与热忱关怀。因此,从另一方面来看,“评论干预”的使用的确能更好地引起共鸣,拉近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这可能也是《平凡的世界》能够感动千万读者,成为很多人心目中“人生指导书”的原因。
汉语言文学从汉语言文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关键学科,其是继承以及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关键载体,凝聚了人文情怀和人文思想,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和人文性。而作为学生要从传承和发扬的角度出发,让更多的人认识汉语言文学,能够积极的投入到学习当中去,领略其中的内涵。为顺应现阶段汉语言文学发展的趋势,在我国各地区都建有孔子学院,开设一些对古代汉语、古代文学的相关课程,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人在文化领域中对中华传统加以继承。基于此,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策略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也是具有非常重要的一项举措。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10:1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