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基于TRIZ理论的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实践探析
范文 张静 林希森
[摘要]本文将TRIZ理论引入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领域,分别从图书馆文化体系、最终理想解、寻找解决矛盾的原理和法则3个方面入手,阐述了TRIZ概念的转化,并结合东北林业大学图书馆文化建设实践进行了解读分析。
[关键词]TRIZ;图书馆;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1)02-0020-03
1.TRIZ理论及内涵解析
1.1TRIZ及主要内容
TRIZ英文全称是]Theory of the Solution of Inventive Prob-lems(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由俄国学者阿利赫舒列尔于1946年提出,最初是从20份专利中取出符合要求的4万份作为各种发明问题最有效的解。从这些最有效的解中抽象出TRIZ解决发明问题的基本方法,据此协助人们获得这些发明问题最有效的解。现在,国际上已对250万项出色的专利进行过研究,并大大充实了TRIZ的理论和方法体系。TRIZ理论体系构架主要包括5个方面:一是突破思维惯性的方法;二是技术系统进化法则;三是工程矛盾解决原理;四是物——场模型;五是发明问题解决算法。
1.2TRIZ理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1.2.1把问题看成体系
问题的客体应被看成技术系统,应该把问题本身也看成分层次的问题体系,需多角度多层次地看待面临的问题和可行的解决方案。
1.2.2设理想的解决方案
这是以“技术体系的发展逐步趋于理想化”的观点为基础的。在了解技术系统发展方向后,就要设理想的解决方案,然后寻找实现的方法。
1.2.3解决矛盾
TRIZ理论已成功地找到具体的指导原则,特别是39矩阵表和40条发明原理、分离原理、物场模型和76个标准解、ARIZ等,如果分析出矛盾,TRIZ就可以有效而迅速地得出突破性的解决方案,TRIZ更多的是一种思想或方法。
2.TRIZ在图书馆文化建设中的概念转化
2.1把图书馆文化建设看成体系
对于一个系统,不但要看到系统本身,还要看到宏观的超系统和微观的子系统;同时要看到系统的现在、过去和将来,从而打破思维的局限,实现对系统(事物)的全面认识。
高校图书馆文化是图书馆在服务育人、管理育人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总和。图书馆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具备独特的层次结构,可以分解为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4个子系统,各个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渗透。
物质文化即图书馆环境建设,属直观性文化,是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基石,是构建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前提条件;制度文化具有强烈的规范组织秩序性,它是物质形态的主导与保障,是文化活动开展的基础和保证;行为文化是馆员与读者精神风貌和思想素质、修养的内在及外显表现,是精神文化的具体表象;精神文化是图书馆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是图书馆文化建设所要营造的最高目标,对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具有统领和指导作用。
2.2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最终理想解
最终理想解即理想化的最终结果(ideal final resultIFR)。IFR的作用是:指明通往解决方案之路;使问题尖锐化,不走折衷之路。不是永远都能达到IFR,但是IFR能给问题的解决指明方向,也有助于克服思维惯性。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最终理想解就是建设和谐的图书馆文化。
2.2.1人与环境和谐统一
在物质文化层次上,努力营造高雅和谐的环境氛围,从图书馆建筑选址规划、设计施工,到设备设施、装修装饰及文献布局等,处处都应注重和谐氛围的营造与体现。在精神层次上,努力塑造图书馆精神,使其作为馆员群体心里定势的主导意识,是图书馆价值准则、管理信条的集中体现。通过物质和精神文化的建设,达到物质与精神的协调统一,实现人馆和谐共进的目标。
2.2.2人与人和谐统一
图书馆文化应该是人际和谐的文化,主要体现在领导班子的和谐、干群关系的和谐、馆员队伍的和谐、馆员与读者的和谐。图书馆文化建设应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人”的存在,以尊重人、爱护人、引导人为出发点,坚持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平等、合作与沟通,创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与和谐的人际环境,丰富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内涵,提升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层次。
2.2.3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和谐统一
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新技术不断涌现,这些新技术为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和支持,从虚拟图书馆到数字图书馆到智能图书馆,让人们充分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便捷和成就。与此同时,中华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永远是中国实现发展的根基。因此,图书馆文化建设应注重将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有机融合,实现人文素养的培育和科技进步的协调发展。
2.3寻找解决矛盾的原理和法则
TRIZ发明原理是由专人对不同领域的已有创新成果进行分析、总结得到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图书馆文化建设,遵循这些相关的原理来指导实践,应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2.3.1以人为本的理念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强调对人性的理解和尊重。图书馆以人为本包括馆员和读者两个方面。“以馆员为本”就是使每名馆员都能在图书馆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最大限度发挥自身的潜能,并以先进的文化思想进行规范和引导,形成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个人心情舒畅,又有统一意志和谐、融洽的氛围,实现工作效益最大化。“以读者为本”,就是以读者作为图书馆工作的根本点和出发点,从实体环境到心理环境努力营造一个育人与自育的氛围,在建筑、设施、布局等方面努力创造高雅、舒适和谐的氛围;在服务上,体现文明、平等、尊重、关爱,在服务过程和细节中诠释人性化和知识化的文化理念。
2.3.2传统文化的传承
保存和传承人类传统文化历来是图书馆的基本职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浓厚的历史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可鉴性,这是任何个人和行业实现发展的根基。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学习和领悟传统文化,汲取精华,通过“扬弃”使之与现代发展有机地结合,在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下,用“文化”审视图书馆,培育图书馆特有的精神内涵,创建符合图书馆文化需要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有助于深层解释图书馆自身特有的文化秉性及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
2.3.3服务育人的目标
高校图书馆是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世纪80年代起,服务育人作为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理念,在指导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中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并于2002年明确载人《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规
程》(修订)第四章第十五条。
高校图书馆馆员与学生读者之间,在工作层面上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在社会关系上又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服务是前提、手段,育人是目的、结果。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的理念既体现了图书馆在读者服务中实现自身价值的共性特征,又根据高校图书馆所处的特殊地位和服务对象,寓特殊性于共性之中,形成了高校图书馆的文化特点,即图书馆丰富而多元的资源是先进文化的载体,是服务育人的基础;图书馆员敬业以诚,待人以礼的风范是服务育人的体现;图书馆先进的文化思想,是服务育人的引领。
3.图书馆文化建设实践探析——以东北林业大学图书馆为例
多年来,东北林业大学图书馆以全面提高服务质量为宗旨,以全面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为具体目标,突出“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读者至上的服务理念、人文关怀的服务特征、读者满意的服务目标”,遵循以人为本、思想性、实践性、整体性和发展性的原则,为读者和图书馆的发展创造优良的人文环境,建设和展示具有图书馆个性魅力和特色的图书馆文化。
3.1东林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
提炼体现时代要求的服务理念,形成图书馆的思想文化,培养优良的馆风、馆貌。通过全员参与,从净化、绿化、美化整治馆容馆貌人手,促进图书馆物质文化建设;依法办馆,依法工作,深化服务管理,促进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以各种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环境氛围,促进图书馆行为文化建设;传承历史文化,弘扬时代精神,树立文明新风,促进图书馆精神文化建设。
3.2东林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操作路径
以物质文化为基础,以精神文化核心,以制度文化为保障,以行为文化为操手,发挥图书馆文化的功能,即凝聚、导向、激励、辐射、约束、教育、创新等功能。
3.2.1以物质文化为中心——凝聚、辐射
在物质文化建设中,图书馆力求以最优的文化环境培育读者的文化品位、凝聚读者。自2008年起,图书馆对外部的广场、园林、草坪、花坛,内部的门窗、围墙、办公条件、网络设备、文化设施等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具体操作:开辟了灯光报栏、灯光橱窗、个性展示幕墙、名师名生展示廊等文化教育阵地;在馆内主要部位悬挂先哲名言书画,融入传统文化精粹,提升文化层次。在设备设施建设中,将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讯技术有机结合,为馆员和读者提供安全、高效、便捷的服务。
3.2.2以精神文化为核心——导向、激励
(1)馆训
根据图书馆多年的发展史,深刻挖掘图书馆的文化内涵,确立我馆以“诚信、笃学、求实、创新”为基础的馆训,其精神内涵有:
宽容诚信:具有包容他人、宽恕他人之心,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诚信有义,有理有节,谨言慎行,文明待人,尊老爱幼。
谦虚笃学:谦虚是传统美德,虚心求学、求教,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只有奋发向上,才能博采众长,知识渊博,学业有成,事业进步,报效国家。
求真务实: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办实事、讲实话、重实践;真从实来,实从真出,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脚踏实地,尊重实际,追求真理。
民主创新:坚持民主,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创设宽松、民主、平等的学习工作氛围,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只有创新,才能发展。
(2)馆徽
2009年7月,东林图书馆馆徽设计完成,它以林业大学特色为设计的主要理念元素,以参天大树为主题,以层叠打开的图书为载体,以渐变飞行的鸟儿为核心,暗和“树古禽来”之寓意,诠释了莘莘学子翱翔在书海蓝天,展示了图书馆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馆徽的产生是东林图书馆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图书馆精神文化建设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3.2.3以行为文化为操手——创造、创新
图书馆行为文化建设,重在实践,通过开展参与性强、深受馆员和读者喜爱的图书馆文化活动,使不同群体的综合素质得到普遍提高,引导图书馆文化向健康高雅的方向发展。
(1)以工会为平台开展馆员文化活动
关心馆员的文化生活,开展多彩的文化活动,对增强图书馆的凝聚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我馆工会结合图书馆的具体情况,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从各类球赛、趣味运动会到摄影、征文、业务竞赛;从登山、漂流到联谊、联欢,这些活动得到馆员的积极支持和喜爱。同时,结合我馆80%为女职工的特点,馆工会还组织了舞蹈、时装表演、合唱、瑜伽、健美操、十字绣等兴趣小组,增强了工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每次活动从策划宣传到组织实施,都做到有计划、有步骤、有记录,并形成了大量文字、照片、录像等形式多样的文化产品,体现了图书馆文化特色,促进了图书馆文化建设。
(2)以社团为纽带开展读者文化活动
东北林业大学有各类学生社团100多个,图书馆以这些社团为纽带组织读者开展了各种健康有意的文化活动,丰富了读者的文化生活阵地,包括读书交流、影视欣赏评介、各种竞赛或培训等,目前,这些活动已逐步形成系列,呈现出图书馆文化特色。第一,对话系列,将知名学者、作家、企业家请进图书馆,与读者直接对话,启迪思维,激发灵感;第二,学子论坛系列,将各个高校的优秀在校学子请进图书馆,与读者交流经验,激励进步;第三,读者沙龙系列,图书馆把有着共同兴趣与爱好的读者聚集在一起,碰撞思想,畅谈感想;这些活动使读者从中受到直观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教育。
3.2.4以制度文化为保障——教育、约束
图书馆制度文化具有强烈的规范组织秩序性,对每一位馆员和读者都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属于图书馆范围内必须强制执行和严格遵守的文化类型。我馆以《东北林业大学校规》为基准,制定和完善涉及行政管理、业务管理、读者管理、馆员管理、工会工作等38项规章制度,既有读者行为要求,也有馆员岗位职责,使馆员和读者充分明确各自的权利与义务,发挥图书馆文化的约束功能,实现文明治馆,文明服务,文明阅览。
参考文献
[1]曹福全,浅谈基于TRIZ理论的创新教育[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25(4):30—31.
[2]钱红,建设和谐的高校图书馆文化[J],图书馆学研究,2005,(7):31—33.
[3]许银英,以人为本:建设和谐图书馆服务文化的基本理念[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0(5):173—176.
[4]周久凤,图书馆的文化观照[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8,(6):16—18.
[5]郭丽霞,杨少清,图书馆文化建设与中国传统文化[J],四川戏剧,2006,(5):113—114.
[6]邓彦,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的理性思考[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7,27(6):59—60.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