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浅论《论语》文本及其时代价值
范文 邵宇
摘?要:《论语》是先秦儒学典籍,历代学者都注重对其文本史料的研究,并形成了大量的注解著作。文章探讨了《论语》的成书时间,介绍了自汉代以来《论语》的注解著作,概述了《论语》的哲学思想,总结了《论语》的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G2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8)12-0136-03
关键词:《论语》;注解著作;时代价值;文化自信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其蕴含的哲学思想也被后世学者不断诠释发展。因此,《论语》不仅是儒家学派的重要思想源泉,还是中国文化的思想基础,它的文本价值已超越时代和学派的局限性,具有跨时空性和全方位性。
1?《论语》成书于孔子之后
关于《论语》的成书时间,目前学界有以下两种观点:一是《论语》成书于孔子之后,是孔子弟子及其后续门人整理而成的。二是《论语》成书于孔子生前。
司马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谈到《论语》一书,交代了《论语》中涉及的人物,认为《论语》是孔子与弟子问答的内容记录,但并未提及《论语》成书的具体时间。刘歆论述了《论语》的内容,且与司马迁的观点相近。及至东汉,王充在《论衡·正说篇》中说:“夫《论語》者,弟子共纪孔子言行。”唐柳宗元持“卒成其书者,曾氏之徒”说,宋程颐、朱熹持“《论语》之书,成于有子、曾子之门人”说,现代赵贞信等人持“文、景之间博士”说,林存光、郭沂等人持“德行和文学两科的门人”说,贾庆超等人持“曾子领纂”说,杨朝明、唐明贵等人持“子思最后主持编纂成书”说等。综上所述,从汉至今,大多数学者认为:①《论语》成书于孔子之后。②《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交谈语录汇集而成的。唐宋之后,很多学者认为《论语》的编撰者是子思和曾子。笔者认为这一观点缺少依据,需要再深入考证。
目前,仅有少数学者认为《论语》成书于孔子生前,他们认为《论语》的大部分内容在孔子生前就已经完成,少部分内容是由孔子弟子及其门人对《论语》进行修订加补的。他们的论述依据如下:①《论语》的整理时间可以追溯到孔子从卫国回到鲁国时。文本史料依据是:“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同时,孔子“述而不作”的为学特点也促使弟子们编辑《论语》,以便求知。②根据颜回和子路的去世时间推断。《论语》中记载了颜回的生平,他们推测《论语》成书应晚于颜回卒年,即公元前481年。《礼记·檀弓上》记载了孔子得知子路死讯后,痛哭于中庭之上的事情,颜回、子路都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但《论语》却未提及子路去世一事,这似乎是不合情理的。《论语》之所以没有记载这个重要的场景,原因在于:《论语》成书于子路去世前,即公元前480年。孔子的去世时间是公元前479年,因此,他们推断《论语》成书于孔子生前,大概时间为公元前481年至公元前480年。
以上两种观点各有立足之处,笔者发现持第一种观点的学者较多,他们的文本依据多以正史为主,如《史记》《汉书》等,且史料充足,他们的学术观点值得依赖。第二种观点是以《论语》文本中的人物生卒年及文本特点为依据进行逻辑推理获得的,具有一定的可靠性。笔者认为第一种观点的证据更加充分,结论也更具说服力,即《论语》成书于孔子之后。
2?《论语》的注解著作概述
自汉代以来,经学繁荣,诠释注解盛行,《论语》作为儒家经典,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每一个时代的经典注解著作不仅是对经典的翻译,还能展现当时的文学特色或哲学思想,所形成的注解著作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以宋代朱熹的《论语集注》为例,朱熹以“理”解读《论语》,“穷理格物”“天理人欲”等词频繁出现在注解中。从史料研究的视角看,该种方式的注解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经典的本义,但是也能发扬与传承经典。
自汉代以来,学术界对《论语》的注解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两汉三国时期的《论语》注解著作,以汉郑玄的《论语注》和魏何晏的《论语集解》为代表,这些注解著作运用了大量的经学思想诠释经典。第二个阶段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论语》注解著作,以南朝梁皇侃的《论语义疏》为主要代表,这些注解著作运用了玄学诠释经典。第三个阶段是两宋时期的《论语》注解著作,以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为代表,这些注解著作运用了理学整理和诠释经典。第四个阶段是清代的《论语》注解著作,以清刘宝楠的《论语正义》为代表,这些注解著作利用了考据学理论整理《论语》。第五个阶段是近现代以来的《论语》注解著作,以程树德的《论语集释》、钱穆的《论语文解》《论语要略》、杨伯峻的《论语译注》为代表,这些注解著作集中展现了近现代以来学界对《论语》的解读。综上所述,不同时代的《论语》注解著作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同时也自觉地展现了时代特色。
3?《论语》哲学内容概述
《论语》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主要涵盖“仁”“礼”两个思想体系。“仁”指心性道德修为,重在塑造个体道德的自觉性和主体性;“礼”指社会秩序,旨在建构礼治社会。“仁”是“礼”的基础,“礼”是“仁”的外现,二者相辅相成。
3.1?“仁”的义务性和权利性
“仁”的义务性是指“仁”的道德要求,可称为道德行为规范,重点在于“履行”。个体需依照“仁”的标准,不做失当之事(不应该做的事情),做正当之事(应该做的事情),如节制欲望而不泛滥无序,遵守家国伦理秩序等。具体体现在:①“仁”即“爱人”,以“孝悌”为本。“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在孔子看来“仁”就是爱人,是真实情感的交流和表达,爱则是“仁”的核心要素和最终目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孝(悌)”是“为仁之本”,百善孝为先,父母、祖先等都属于亲人体系,这种体系源自于血缘基础,因此孝的基础是血缘之亲。“仁”不离爱,爱不离孝,孝不离亲,这是“仁”的实现路径。②“仁”的具体要求则为克己、尽己、推己。“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克己就是约束自己的欲望,规范自己的举止,使自己的行为达到仁的要求。“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尽己”则是绝不能将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强加于他人身上,应以开阔的胸怀和理性的沟通设身处地地为他人考虑。“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仁”要求人主动帮助他人,用自己的仁德引导他人,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具备兼济天下的宽广胸怀。综上所述,“仁”的义务性要求个体必须遵守“仁”的道德要求,遏制内心的欲望,清除人性中的污垢,以最真实的存在状况和内心情感面对外界。
“仁”的权利性是指“仁”的道德权利,重点在于“让渡”,即通过“仁”的权利实施和转让,鼓励人人做崇高之事。让渡“仁”的道德权利具体是指个人能够将自我(享受和实施)的仁爱权利,以由内及外、推己及人的方式从家扩至他人、社会和国家。“仁”的道德要求逐渐内化于心,表现出道德自觉性和自发性,“仁”不再外在于主体,而是成为人心性的一部分,成为个人行为抉择的潜意识。即使没有规章制度和道德规范,每个人仍会按照“仁”的要求爱人,善待他人。例如,一个人孝敬自己的父母,这是履行“仁”的道德义务,但他还孝敬朋友的父母,这就是让渡“仁”的道德权利。“仁”的道德权利的实施和让渡将仁爱扩展至亲戚之外,将善引向他人,引入社会,这是大“美”人格、至“美”情怀。
履行“仁”的义务性是在向内求“真”的过程中向外求“善”,让渡“仁”的权利性是在向外扩“善”的过程中大化至“美”。“仁”是人性的本质,发挥“仁”的权利和义务双重属性,其实是实现人性“真善美”的过程,这既是凡俗的又是神圣的。
3.2?“礼”的秩序与教化
“礼”作为“仁”在社會领域的有效发挥与展现,其表现形式就是“德政”。“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德政”就是社会政治规范,它以“礼”为核心,能重整社会秩序,建构礼治体系。
“正名”要求名实相符,其目的是恢复周礼的权威,重新建立社会秩序。在《论语》齐景公问政于孔子一节中,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栗,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正名”的重要展现,君、臣、父、子应该各有各的本分和责任,这是不可逾越和违背的原则,捍卫的是基于伦理基础的社会政治秩序。“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名正就是师出有名,意味着政令通顺,社会成员各司其职、各得其所,社会运行井然有序。
“为政以德”的内涵包括:①“孝慈为政”。“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论语·为政》),在孔子看来,“为政”就是存孝爱之心,行孝爱之礼,遵从社会伦理秩序,这意味着守正忠君。②反对暴政,以宽为主。“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当权者治国应以德行引导百姓,以宽政为主,而非以刑杀为主,只有上行下效,才能达到道德引导的作用。③推举“贤人”。“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论语·子路》)“贤人”就是有仁德、有善心、尊礼守正之人,“贤人”不仅能够实施德
政,同时还能作为道德模范引导和教育众人。
4?《论语》的时代价值
《论语》采用语录体的形式,以简明的语言融合了先秦儒家的治国理念、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人性修养及天命观念等思想,回应了“礼崩乐坏”的社会救治难题。但是,《论语》的思想价值并不仅限于先秦时代,历代注解著作的出现彰显了《论语》的跨时代性。《论语》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其原因在于:①历代皆有《论语》的注解著作。这些注解著作能够利用最新的研究方法,以主流思想诠释《论语》的内容,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扩展《论语》的思想体系,深化《论语》的思想内涵。②《论语》蕴含着恒常之道。《论语》关注的焦点是人,所探讨的问题都是紧密围绕人而展开的,如:人何以为人,人应当成为什么样的人,人如何才能成为人,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论语》的核心价值在于解决以上三个问题和处理以上三个关系。因此,《论语》以恒常之道应对常变之境,故能长久。
5?结语
《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对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具有指导作用。笔者认为,青年一代应具备高度的文化自觉性,深入挖掘《论语》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及道德理念,并结合时代特点继承创新,进而彰显《论语》文化价值,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返本开新”。
参考文献:
[1] 柳宗元.柳河东全集[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91:48.
[2][8]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46,108.
[3] 赵贞信.《论语》究竟是谁编纂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61(4):11-24.
[4] 林存光,郭沂.旷世大儒:孔子[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221.
[5] 贾庆超.曾子领纂《论语》说[J].东岳论丛,2003(1):87-88.
[6] 杨朝明.新出竹书与《论语》成书问题再认识[J].中国哲学史,2003(3):32-39.
[7] 唐明贵.《论语》学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49-68.
[9] 汪岩桥,朱伟.对《论语》文本的现代阐述[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1):91-94.
[10] 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279.
[11] 郑开.前哲学时期是“德”的时代[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01-23(02).
(编校:孙新梅)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1:5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