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地方应用型高校《电气控制技术及PLC》课程内容模块化改革与探索 |
范文 | 曹长虹 陶彦辉 马博 摘 要:《电气控制技术及PLC》课程内容的模块化非常有利于地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根据不同专业和不同学生层次的需求,将《电气控制技术及PLC》课程内容的知识体系模块化,并构建基于OBE理论的成果导向反馈系统,在实施过程中将以动态调整的形式对模块化的课程内容进行优化。本研究对地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课程内容模块化;OBE理论;反馈系统;应用型高校 基金项目:2020年度自治区高校本科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资助的课题。 1 引言 伴随国内产业结构的大型调整,企业高级技术岗位的空缺直接导致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教育家潘懋元曾提出,要落实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就必须要落实人才培养的具体问题,首当其冲的是改革课程体系,使其适应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高校作为地方应用型人才输出的主要来源,其符合社会需求的培养目标必须通过课程媒介得以实现。 众多专家和学者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其中,在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课程体系构建基本原则的研究中,白荫娜等人就课程设置原则提出,应用型高校在课程设置上既要满足社会需求,又要在考虑学生个性需求,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组合[1]。黄克孝、陈飞等人在研究应用型课程内容的选择时提出,应用型本科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该遵循职业定向性、技能主导性、知识体现性以及内容适用性的基本原则。在紧跟生产技术步伐的同时,根据生产服务与现实需要组织知识体系,通过实践性课程内容的设置,明确学生职业定位和技能[2-3]。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选择,涂叶满等人就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考试改革进行了详细研究,并提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评价应在确立能力导向为主的多元评价基础上,注重评价内容综合化,实行科学的、多元的考核方式,并通过评价结果分析强化评价环节的反馈功能[4-5]。 在深刻理解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内涵的基础上,本文以《电气控制技术及PLC》课程为例,围绕以能力培养为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不同专业和不同学生层次的需求,构建系统的模块化课程,并在基于OBE理论的成果导向反馈系统的质量监控体系下,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并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2 《电气控制技术及PLC》课程内容的模块化设计 地方应用型高校课程体系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结构、专业方向等因素的基础上,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培养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针对这一问题,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和不同学生层次的需求,将《电气控制技术及PLC》课程内容的知识体系按基础知识、学科知识和挑战知识进行模块化设计。此外,针对不同的知识模块,制定具备难度梯度的课程任务清单,从而在细化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完善《电气控制技术及PLC》课程的设置。 《电气控制技术及PLC》课程内容可分为标准模块、学科模块与挑战模块。标准模块重点整合传统电气控制及PLC控制中的基本内容,使学生对于工厂电器控制技术和可编程序控制器技术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和正确的理解。深入调研各专业学科课程内容,开发能够给予不同专业后续课程有力支撑的学科模块。挑战模块着重培养创新思维及拓展学生知识结构。此外,《电气控制技术及PLC》课程对学生的电工电子技术、计算机原理、电机拖动自控原理基础要求较高,可以在模块化教学的基础上再实施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层级的学生,模块化的课程内容合理分层,尽可能得使更多的学生达到课程要求。 在保证模块间相对独立的基础上,教师根据不同专业和不同学习层次的需求,灵活的选择和重组知识模块。模块化的课程内容将不再受传统“学科式”知识结构的限制,教师的教学形式可以灵活多变,更有利于教师进行以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的教学活动。 3 构建基于OBE理论的成果导向反馈系统 以学生为中心、学习产出为导向反馈系统的构建,将彻底打破传统课程体系中倾向于静止封闭的学科式思维。在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的基础上,采用基于OBE理论的逆向思维设计原则,对《电气控制技术及PLC》课程中各个环节的实施结果进行及时反馈,并实时作出相应的调整。 《电气控制技术及PLC》课程可以构建兼备时效性和精准指向性的模块内学习效果Ⅰ级反馈、模块间学习效果Ⅱ级反馈和课程总体学习效果Ⅲ级反馈。 1)模块内学习效果的I级反馈系统。通过学生完成难度梯度递进的学习任务后,根据学习效果,实时调整学习任务布置及教学手段; 2)模块间学习效果的II級反馈系统。由学生层次和专业类别区分决定的模块内容,在完成不同模块的学习后,需要在模块过渡阶段建立模块间学习效果评价; 3)课程总体学习效果的III级反馈系统。根据学生模块整体学习情况及时对模块内容和模块顺序进行调整,以满足不同学生层次和专业类别的需求。 基于OBE理论的成果导向反馈系统,在实施过程中将以动态调整的形式对模块化的课程内容进行优化,直至《电气控制技术及PLC》课程符合地方应用型高校基本学情的基础上,完成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我们对纺织工程专业的学生进行了《电气控制技术及PLC》课程的改革试点,在课程内容上实施了模块化教学,结合纺织生产工艺流程,纺织工程专业学科模块增加了纺织机械设备的控制方面的内容,如往复式自动抓棉机电气控制、开棉机的自动控制等,学生认识到所学内容对纺织工程应用有很强的支撑作用,学生则更愿意参与互动和思考,作业质量和考试成绩也显著提升。 4 结论 课程内容的模块化设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培养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培养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根据不同专业和不同学生层次的需求,将《电气控制技术及PLC》课程内容的知识体系分为标准模块、学科模块与挑战模块,其具有较强的适用性、推广性。在此基础之上,构建基于OBE理论的成果导向反馈系统,在实施过程中将以动态调整的形式对模块化的课程内容进行优化,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知识应用能力,更好的服务于地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白荫娜.本科高校转型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建设研究[D].昆明:云南民族大学,2018:26-28. [2]黄克孝.论技术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创建[J].上海电机学院学报,2005,8(1):11-16. [3]陈飞,严晓岭.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设计研究的两难困境及研究展望[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1):31-34. [4]涂叶满,张庆吉.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考试改革研究综述[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3,20(4):106-109. [5]周立新,李冬梅.新建应用型工科院校高等数学考核评价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9(11):46-49. 作者简介 曹长虹(1982-),男,汉,山东济宁人,新疆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教师,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机电类专业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