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创新博物馆公共服务的探索 |
范文 | 摘 要:强化和提升公共服务,已成为博物馆发展公益事业的重要工作内容,笔者以洛阳隋唐大运河建设过程中如何创新公共服务为实例,从陈列内容、展示形式、参与体验和接待营销等几个方面梳理和探讨,为博物馆提升公共服务提供借鉴经验。 关键词:创新;博物馆;公共服务;洛阳;大运河 大运河申遗、丝绸之路申遗,是2014年我国成功申请的两项世界文化遗产。河南省洛阳市是唯一一座同时参与两大申遗项目的城市,根据国家申遗工作安排,洛阳市对两个项目遗产点的文物保护、科学展示等工作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其中在“大运河申遗”项目中,洛阳市依托位于洛河北岸的清代建筑群洛阳山陕会馆,通过对其改造提升,将其打造成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以全面展示洛阳大运河遗产。 作为新开放的专题类博物馆,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对空间功能、陈列内容和展示方式等进行了统筹设计,力求在全面发挥博物馆职能中,更多地从公共服务的角度开展各项工作。在文旅融合的新形势下,笔者认为回顾和梳理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建设时对博物馆公共服务的创新探索,对当下同类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1 独特的陈列内容,激发公众求知的本能 “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文明之源、天下之中、丝路起点、运河中枢”,历史文化名城洛阳拥有多重的文化属性和城市名片。自“大运河申遗”项目启动,洛阳运河文化的研究伴随着考古成果的丰富而不断拓宽和深入,洛阳市运河遗址的发掘、保护以及展示工程的推进,使“运河中枢”和运河文化成为社会文化中的一个热议话题。 公元6世纪以后,以洛阳为中心的隋唐大运河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担负着全国经济命脉和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洛阳的含嘉仓遗址和回洛仓遗址是重要的运河漕运仓储遗存。不同于以上两处本体展示方式的申遗遗址点,按博物馆职能的要求,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既是运河文物、文献资料征集、收藏的中心,又是运河文化研究和展示的中心,同时更是传播中国运河文化的重要窗口。这要求博物馆的基本陈列《洛阳与大运河展》在陈列立意上就有了更高更全面的定位和架构:《洛阳与大运河展》以文献史料和考古成果为基础,运用公众熟悉的著名事件(如瓦岗军围攻洛阳、隋炀帝下扬州等)、历史人物(如隋炀帝、武则天等)和历史建筑(如天津桥、明堂等)作为切入点,以东都洛阳的繁荣为“点”,大运河的凿通为“线”、以隋唐大一统帝国的兴盛为“面”,全方位、多角度反映和展现大运河中枢洛阳的自然地缘特性与历史人文精华。独特的陈列内容,无疑激发了公众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 多元的展示方式,开拓公众认知的视角。 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依托清代古建筑院落而建,基本陈列设置在东、西两侧的厢房内,因古建房舍空间有限,传统的陈列方式难以将弘大的陈列内容全面呈现出来,我们创新思维,将古建院落的中心广场石质地坪也纳入形式设计空间,以阴线雕刻制做出一幅150平方米的“中国大运河水系图”,它形制巨大,同时又可以表现出许多人文地理的细节,游客行走其上,俯视即可纵观大运河全局,将大运河的分布和流向、沿线的城市码头等原本纷杂的信息,一一标注,以直观的方式呈现了出来。 为了进一步增强基本陈列的可看性,加之展示中实物标本并不多,《洛阳与大运河展》更多的是利用图文并茂、声光电及互动展示区域相结合的立体呈现方式。陈列的一头一尾,观众心理上是记忆重点,为此,我们依据陈列内容,对一头一尾的陈列形式进行富有特色的尝试。陈列序厅方面,以隋唐洛阳城的宫城和通济渠新潭码头为大背景,画面中宫殿巍峨、千帆竞流,场景宏大;以漕运仓船的实物模型为近景,逼真生动;同时配合有互动式的电子盘,观众可以方便快捷地点亮隋唐洛阳城与大运河的重要遗址点。把序厅陈列内容所要传达的信息,远近、虚实、动静等方式,巧妙地设计融合其中。 历史上,在洛阳发现过许多精美的陶瓷文物,经考证,有不少文物分别产自河北、河南、浙江等大运河沿线的著名窑口,作为大运河运输的实物见证而出土于洛阳。由于这些文物外展或调拨等原因,同时鉴于安全等条件所限,在《洛阳与大运河展》中无法以实物形式陈列出来。于是,我们在尾厅使用了一台“全息投影展柜”,以全息投影的方式将其中的代表性的精品文物逐一展示出来,这是一种全新的展示的方式,其视觉信息的完全完整性几乎可以与实物展示相媲美,更可以通过软件控制达到动态效果和切换展示,由此呈现出洛阳与运河的主题,紧紧吸引住观众的眼球。 这里,笔者还要特别介绍“天津桥”这一重要历史建筑的展示。“天津桥”既是隋唐洛阳城中轴线上跨越洛水的重要通道,又是大运河历史上的著名建筑,在隋唐宋的文献史料和诗词作品中有着大量记载和提及,如今,考古界也基本确定了天津桥遗址位置。然而,它几毁几建,建筑形式、建筑规模等核心历史信息在学术上莫衷一是,如果通过传统的展示方式则难以表现。于是,我们尝试运用沙画方式,即以天津桥毁建等相关重大历史事件为内容主体,以沙画创作过程作为视频的展示形式,弱化了文献难以把握的具象,强化的历史事物的情节和艺术性,而且是动态艺术展示,引人入胜。 3 新颖的参与活动,愉悦公众参观的体验。 近年来,文化娱乐领域流行着“穿越”概念。其实,在博物馆同样可以运用好这个概念为公众服务。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依托清代会馆建筑,馆内最大的独立封闭空间是拜殿,为此,我们引入了4D影院,将整个拜殿将变成一个环幕大影院,中央放置一艘仿真的龙舟,供15人到20人乘坐。观众可登乘“龙舟”,通过下方的液压平台让“龙舟”模拟行船的自然颠簸,环幕则不断变换周围的景物。在8分钟到10分钟的体验中,游客仿佛置身于大运河上,或穿越历史的繁荣和硝烟,或领略运河两岸的风光。 原会的馆内中心广场南侧设有是舞楼,也叫戏楼,曾经是会馆里的一处演出场地,博物馆建成后,舞楼的功能将延续下来,博物馆将加入许多现代化的手段,为游客送上全息演出。这是一种新型的舞美技术,运用两层投影网膜合围,形成表演空间,再配合真人表演,可以产生立体的空中幻象表演,产生令人震撼的演出效果。 同时,我们设计将观众的手持智能设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与展览互动连接,以提高公众的参与体验。如通过扫描展线中特定位置二维码,获得展览的图文资料、或讲解音频,或观看视频。后期考虑设计一款运河元素的闯关小游戏,供游客下载娱乐。总之,最大限度的发掘游客手持智能设备与博物馆的互动内容,以新的参观体验提升公众服务。 4 游客接待与软性营销一体化,服务公众文化产品的需求。 拜殿是原会馆的中心建筑,拜殿的历史功能为接待、会客、议事。博物馆将这里打造为游客中心。它主要有两项功能:一是通过大屏幕投影,向游客介绍大运河以及会馆的基本知识;二是整个拜殿及殿前将陈设仿古家具,游客可以在这里品茶、聊天、听古琴演奏等。对通过对拜殿历史功能的恢复和完善,以典雅的风格和考究的装饰形成独具古典韵味和传统风格的高规格游客接待场所,并融合软性商业功能。按照中国传统风格布置的仿古家具、座椅及陈设、装饰品,及所有陈设品均为可出售商品。游客落座后,可由身着仿古服饰的侍女送出茶点,并由身着仿古服饰的主人陪坐攀谈,借以软性营销茶叶、茶具、传统点心(如洛阳八大件)、家具、陈设、及展览中已作前期铺垫的特色纪念品(如澄泥砚,牡丹瓷、洛阳宫灯、唐三彩等)。 总之,洛阳大運河博物馆的事业才刚刚起步,在博物馆建设之初,从多个方面积极探索,尝试创新,主动强化公众服务意识并尝试实践。在博物馆后期运营过程中,笔者考虑还应围绕以下三点构建和完善博物馆公共服务体系:一是深化博物馆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公众服务工作的评价机制,做好公共服务体系的顶层设计工作;二是探索建立更广泛的博物馆志愿者管理体系,激发全社会参与博物馆公益事业的大势态,做好公共服务运营的管理工作;三是注重研究观众的参观行为和需求,做好公众服务方式的自我提升工作。 作者简介 徐玉凤(1966-),女,馆员,大学本科,文博研究。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