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日本职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特点及其借鉴
范文 摘要:日本的职业教育对日本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日本的现代职业教育始于明治维新时期,到明治后期日本仅用20多年的时间,就确立了职业教育制度,并建立了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为日本的近代化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为日本产业化和经济腾飞做出了巨大贡献。研究其发展模式对于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职业教育 人才 职业学校
日本是一个被公认的创造了“经济奇迹”的国家,它在短时间内奇迹般的实现了国家经济的腾飞,这也让日本长久以来成为各国教育领域学者热于研究的对象。日本始终坚持“执教兴国”的基本国策,这为其实现奇迹提供了必要条件之一即人才培养。其中职业教育的积极发展为以工业生产为主的日本提供了充足的初、中、高等技术人才,对日本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深入研究日本职业教育中对人才的培养模式及特点,对于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 日本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日本从明治时期起就根据国家经济形势的变化而不断改革职业教育,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日本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工厂、生产设备等生产设施在战时被严重损坏,经济较战前急剧衰退,日本产业界迫切要求恢复和建立职业教育,培养技术人才。而日本的职业教育制度也随着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特点逐步健全,根据日本在经济恢复期、高速增长期和经济稳定增长期等不同时期的人才需求不断调整职业教育政策,建立起了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
二战后日本培养职业技术人才主要分为校内职业教育和校外公共训练两种形式进行培养。校内职业教育主要通过高等专门学校、短期大学、专门学校和其他学校为主体来实施教学。
1.1 高等专科学校。高等专科学校始于1962年,是日本政府因战后缺乏培养中级技术人员的教育机构,应日本产业界的要求而建立的贯通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新型职业教育机构。它主要面向初中毕业生,实行五年一贯制教学,以培养日本工业骨干技术人员为目标,主要开设机械、电器、工业化学、土木工程等有关理工课程,毕业后获副学士学位,毕业生拥有较好就业前景。
高等专科学校在日本高等教育系统中是“国有化”水平最好的办学机构,根据2012年日本高校数据显示,在57所高等专科学校中就有51所是国立学校,3所地方政府建办,私立学校只有3所,98%的学生在政府举办的学校。
1.2 短期大学。二战后日本经济恢复初期,对战前的高等专门学校进行改革,使一些高等专门学校破格升级为“大学”,对一些不够格升级为大学的专门学校临时改革为“短期大学”,对学生实行2-3年教育课程的高等教育。短期大学建立之初的学科种类相当广泛,有家政、外语、商业、经济、文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课程。作为临时教育机构建立起来的短期大学,超乎意料地在职业教育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面向人群广泛,学制短,人才培养速度快的特点,使其能够快速补充了社会所需技术人才,毕业生就业或升学选择宽泛,因此入学人数逐年增加。短期大学被作为教育体系中培养高等职业人才的教育机构固定下来后,其毕业生可以获得“短期大学士”学位,或毕业后可插班进入到四年制大学的三年级继续学习。
值得注意的是,建立之初因学科设置的关系,短期大学入学生中男生所占比例达到66%,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短期大学的在校生已超过50万人,但到了2012年时却下降到了14万人,而在校生中女生占到了88%。女性学生比重的增大跟短期大学的学科改革有一定的关系,学科设置以家政科为主体,以女生为主要教育对象,因此现在的短期大学也被成为“新娘学校”或“主妇学校”。
1.3 专门学校。日本专修学校根据入学资格不同可分为3类:一是高等课程,以初中毕业生为对象,毕业后可获得高中文凭;二是教授专门课程的专门学校,以高中毕业生为招生对象,毕业后可获得类似于短期大学的大专文凭;三是一般课程,不限学历,传授某一领域的相关专业知识。日本专门学校在日本高等职业教育中承担着重要的教育职能,据日本文部省调查数据显示日本专修学校3249所,总在校生650501人,平均在校生200人,其中高等课程注册学生占总在校生的6%,专门课程的注册学生占89%,一般课程的占总在校生的5%,从数据上我们可以看出专门学校的在培养职业技术人员的职业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专门学校的平均学习年限为2年,在2012年专门课程的入学学生中22001人是大学毕业生,其中大学毕业生17705人,短期大学毕业生3941人,高专学生355人,可见对于已经拿到大学毕业证的毕业生来说,进入专门学校学习专业技术知识后再进行就业成为一种新的选择。文部省对于学制两年的专门学校毕业生授予“专门士”,学制四年以上的专门学校毕业生授予“高级专门士”的称号。对于学生来说通过专门学校的学习可以更多的储备专业知识,能更顺利的参加就业活动。同时对于社会和企业来说,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进步,更是其所期盼的。
1.4 其他学校。日本的各种学校已有超过百年的历史,它是各种各样的职业培训学校的总称。这些学校不提供学历教育,而是对学生专门进行某一行业的职业培训,帮助学习者获得必要的相关行业的资格证书,因此很受学生欢迎,甚至还有很多人在大学毕业或者研究生毕业后再去各种学校进行专业知识学习。2012年日本在1392所“各种学校”中,在校生有120195人,平均在校生只有86人,因此1975年文部省的《学校教育法》修正案要求把学习年限为一年以上,每年授课时数达到800学时,在校生数在40人以上的各种学校升格为专修学校。
2 日本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特点
日本文部省根据经济和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不断对高等职业教育机构进行改革,并加大各种职业学校的课程改革力度,职业学校顺应社会需求积极改变学科设置,注重学生的兴趣和发展,让学生可以在较宽的范围内选择课程,从而使学生有充分发挥个性的可能。
2.1 职业教育目的明确、适应性强。日本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经济发展速度放缓,这时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从学校毕业后不愿踏入社会不愿工作,就算就业后短期内又半途而废成为短期就业者。日本政府为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观、劳动观,希望年轻人能担负起职业责任感,因此职业教育不仅仅是在职业学校里进行的,有关职业观念的教育是从小学起伴随学生整个学习生涯的,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职业教育以不同的教育形式出现,文部省颁布的《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中指出在中小学教育中各学校要规定实施职业生涯教育的综合性学习时间,并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学校特别活动和职场体验活动。
2.2 日本职业教育观念的转变。在经济和社会条件不断转换的强烈需要下,职业教育单单以培养学生掌握一种专门技术、技艺和技能等,以达到能够就业的目的的观念变的愈加狭隘。日本教育界认为未来社会不再单纯的为了获取知识信息,而必须顺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趋势,运用知识信息为社会和经济发展而服务这一理念变的更加重要。在这样的时代需求下,就要求学生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力,让职业教育从单纯的技能培训工具转变为帮助学生挖掘、发挥自己内在潜力,抚育学生成长,树立终生职业学习的教育观念。从20世纪70年代起终生教育思想在日本被提出以后,就受到广泛重视,对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日本在正规的学校外,还设有各种学校和专修学校,使各类高校毕业生工作之后仍然能够得以继续学习。
2.3 日本职业学校的学制多样化、灵活化。日本各种职业学校的学制根据教学课程和教学方式有长有短呈现出灵活化、多样化的特点,使学生能根据其时间、文化程度等自身因素自由的选择自己所需要的课程。除此之外,各职业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均安排了岗位实习内容,在教材的选择上是各校自主决定。教学形式多种多样,有讲授、实验实习、课外小组活动、资格考试集训等,尤其是课外小组开展的十分活跃,让学生进行课外研究和训练。同时学校根据学生入学时基础层次的不同,教师根据学校规定的毕业生标准帮助基础较差的学生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有效的保证了全体学生在总学制内完成学习任务并确保了毕业生的基础水准。在帮助学生完成学业的同时,日本职业学校为学生考取有利于就业的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开设专门的资格集训班或相应课程,帮助学生取得证书。此外,日本的职业教育在办学形式上灵活多样,由职前教育、在职教育、转业教育等来相互补充。
3 日本职业教育发展对我国职教改革的积极影响
首先,日本通过实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共同发展的教育体系,从根本上提高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同时日本最早提出终生教育理念,注重从学校进入社会后的继续教育和培训,保证了人才素质的不断提高和知识的更新,得以适应新技术的应用和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其次,职业学校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产业需求不断地改进教育内容、进行学制改革的特点,让专业设置紧系产业发展需求,其办学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以及课程设置的实践性和针对性,很好地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社会输送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的同时也拓宽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之路。
总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经济发展历经由复苏到高速发展再过渡到平稳发展,在此期间日本职业教育能够适应产业发展的变化,满足了不同时期的人才需求,才使得职业教育本身在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得到了蓬勃发展。
对此考虑到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的薄弱环节,其在社会及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偏低,从而无法更好更快的为我国产业界输送各类人才,因此借鉴日本职业教育的发展之路,提出几点适合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改革实际的建议。
3.1 完善职业教育立法。加快建设职业教育法制体系,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结合我国国情,依据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不断的修改补充完善,使其与时俱进。通过法律给予职业教育强有力的保障,并通过法律条文给予职业教育、职业学校强制性的规定。用法律来不断约束和规范职业教育实施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以立法的形式把国家、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基本方针和重大政策固定下来,使之具体化、条文化、规范化,减少了职业教育的随意性。
3.2 发挥国家职责,加强政策指导。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发挥了强大的国家政府力量来保护职业教育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创造外部条件,提供政策引导和支持。加强企业与学校的合作,让在校学生有可以实习体验的场所,通过现实体验加强学生对就业的渴望,增强其职业责任感。而企业也应该为员工做好继续教育的环境,鼓励员工回到学校继续学习深造,在企业内部定期请专业的职业教师对员工进行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的培训,让员工了解时代需求,在加强提高既有技能的同时不断掌握新技术新知识,培养员工的创新能力。深化产学合作,学校和企业优势互补各取所长、共同发展,这也是职业教育推动产业发展的最为直接的方法和重要途径。
3.3 推动职业办学规范化。一是规范职业学校的办学环境,剔除不正规学校,整合师资、教学条件较差的学校,避免学校间的恶性竞争,形成一个干净有序的办学环境。二是突出职业学校的专业性,发挥各自优势,引导学生正确选择就业方向。三是课程和教学模式要有针对性、实用性又不缺灵活调整的可能性。让课堂教育与实践学习相结合,与当地企业合作,时时了解产业需求和产业调整方向。四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除了掌握及不断加强教学能力外也应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定期对教师进行教学水平和生产技能的考核评估。鼓励教师继续深造,让教师不断到生产、建设的一线去,了解前沿的产业技术,以保证教学质量。
3.4 鼓励职业教育办学的多元化和灵活性。我国人口众多、国情较为复杂,多民族共同生存,各地域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因此一方面,我国与以工业生产为主的日本不同,主要是以农业生产为主,城乡之间教育资源也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我们应该根据我国颁布的《教育规划纲要》充分了解本国职业教育现状,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学校,根据区域划分灵活掌握和实施职业教育内容。《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围绕新农村建设,打造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数量充足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这样以来就对职业教育有了新的要求和任务,不再仅仅为城市工厂、企业输送技术人才,也要为新农村的建设培养优秀人才。根据要求规范和发展以农业技术专业为特点的农业技术学校,提高农业技术院校的教育水平和师资力量,进而提高我国广大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城镇化建设。各地区应该依据当地的产业结构,充分考虑融合当地的民族文化、风俗等自然人文因素灵活而多样的建立职业学校,调整职业教育。另一方面,因材施教,让职业学校为成人提供可以继续深造和再教育的机会,让成人在工作之后仍然可以不断学习新信息新技术,培养学生和成人技工成为创新型人才。这样就需要我们针对不同学生的在不同的时间内开设不同的课程,实施不同的职教内容,更人性化的设立职业学校的学制,如有短期或长期的,有培养初、中、高等级的技工以及更高等级研修生的课程等。
3.5 树立正确职业观念,实现终生职业学习。在我国一直存在着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教育观念,所以政府应加大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改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和聘用观念。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间愈加激烈的竞争,我国应重视职业教育在促进经济增长、产业升级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将培养技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作为推动国家发展的必要而有力的动力。另一方面要将终生学习理念贯彻到职业教育当中去,并加以法律约束。从小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学习,通过实践活动让其了解职业责任和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同时政府再通过政策宣传、课堂教育、讲座等形式,将职教活动开展到企业和社会中去,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积极作用,推动企业和地区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文富.日本近代职业教育发展研究[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1.
[2]沈学初.日本职业教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70.
[3]田立庆.日本职业教育的运作模式及特点[J].社科纵横,2010.3.
[4]桑凤平.日本职业教育促进产业发展的经验及其借鉴[J].教育研究,2012.6.
[5]张莉.日本职教发展经验与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2.1.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中日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比较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303142)
作者简介:郝雪(1987-),现工作于河北科技大学图书馆。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2: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