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美国与吴庭艳政权 |
范文 | 武圣松 摘 要:美国大规模介入越南,并在那里进行了一场美国历史上最漫长的战争,也是在那里美国深陷越战泥淖,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国际事务上举步维艰,难以开展其对外国家战略部署以及国内民众情绪的安抚,而这其中,吴庭艳政权的建立与废黜对美国参与越战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某种程度上说,是吴政权的确立让美国奠定败局,是吴政权的破灭让美国加速了越战的失败。本文从吴庭艳政权的建立到灭亡着手,介绍美国是如何一步步被迫捆绑于南越吴政权身上,又是如何在一开始就奠定了越战的失败结局。 关键词:美国;吴庭艳政权;援助 20世纪70年代的巴黎和会,尼克松代表美国政府取得了一场“体面”的和平,美国退出了越南事务,保证暂时性的越南南部的独立,但是也仅限于此,会议结束,越南全境统一。美国在越南事务上如此的被动,究其根源,源于50年代介入越南的时机以及选择的扶植对象——吴庭艳。正是由于吴庭艳政权的存在,才迫使美国不得不耗用如此庞大的军力、财力来纠缠于越南事务,并最终令自身深陷泥淖。 1 美国选择吴庭艳 1954年日内瓦会议结束后,美国上下普遍认为会议的成功宣告着美国的失败,除了对法国殖民主义在越南的遏制美国人得到些许安慰,美国人认为美国在远东的策略受到了严重挑战,由此衍生出的一系列影响是美国当局不希望看到的。 艾森豪威尔政府对越南事务赋予了很重要的地位,他们认为越南虽小,但是在美国对外战略层面,越南如同多米诺骨牌的头牌一般,如果越南失陷,沦为共产主义阵营的一份子,那么整个美国的军事战略、政治战略,甚至美国自我价值的宣扬都将受到挫折,因此美国上下都认可越南是美国远东事务的首要关注对象。由此,美国决定积极干预并替代法国,对越南事务进行管理。 吴庭艳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有强烈的反法情绪,一直拒绝与法国合作,同时他又是一个极端顽固的仇共分子。吴信奉天主教,与美国教会有较密切的联系。1950年和1954年他两次到美国,通过天主教会的关系,引起美国政界人物的注意。由于他的反共反法立场和亲美倾向,赢得了美国政府相当一部分权贵人士的赏识和支持,在随后的一系列政治变化里,这些人对他的好感和支持使得他得以渡过难关,最终建立政权。 对于吴庭艳的选择,美国在其间经历了很多波折。吴庭艳的反法立场,得到了部分美国高官的支持以及当地百姓的拥戴,但是同样令法国对其非常不满,他们利用宝惠以及阮文馨进行倒吴政变,给予了吴庭艳很多麻烦。但是由于美国的支持,吴庭艳得以过关,不过与此同时,吴庭艳对于越南政务的影响以及策略令得美国内部很多人质疑他的能力和品性。其中,驻越大使柯林斯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国支持吴庭艳必将导致美国的公信力以及国家利益受到损害,他建议保持目前美国插手越南的程度,并建议扶持潘辉括建立政权,与法国一起对越南南部施加影响。柯林斯的建议符合美国的一贯政治主张,艾森豪威尔对此极为意动,但是国务卿杜勒斯对吴庭艳极为信任,因为杜勒斯对于吴庭艳的坚定反共倾向极为认可,同时他认为在越南南部的独裁统治可能更符合当前阶段的需要。[1] 在美国高层对于是否最终支持吴庭艳建立政权的关键时期,吴庭艳通过率领国民军战胜平川派这一举动,彻底使美国政府高层的意见实现统一,因为能够战胜并消灭平川派的势力是可以统一越南南部并最适合作为南越[2]统治者的,多余的消耗已经不必要。即使连柯林斯也承认吴庭艳有了建立政权的可能,但是他还是对于吴庭艳的政治素质保持怀疑。至此,美国全力支持吴庭艳,并最终阻止了在日内瓦会议上达成的全越普选。1955年,吴庭艳废黜保大,更换政体,并最终确立了吴氏独裁政权,并于1956年全面撤换掉了法国政治、军事人员,由此开始了全面的统治。而法国的全面退出也使得美国不得不加大了援助,最终给予吴庭艳政权大量的经济援助以支持其政权顺利建立,给予吴大量军事援助以及基层军官和训练官,美国开始替代法国并介入越南事务,再也不能轻易抽身。 2 艾森豪威尔政府与吴庭艳政权 早在1954年,艾森豪威尔就给南越吴庭艳写过一封信,表述了美国的目标及其开始承担的基本义务:“援助自由越南形成强有力的、稳定的和实行宪政的政府,使之能提供一个与目前共产党地区截然相反的、越来越有吸引力的对照。致力于消弱共产党,以便和平地实现重新统一,造就一个反共领导下的自由和独立的越南。”[3]艾森豪威尔对于吴庭艳政权的态度从吴政权开始到1961年艾氏(艾森豪威尔)卸任,一直都是处于摇摆、犹豫与挣扎之中。对于吴庭艳的政治素质以及行事手段,艾氏非常认同柯林斯的判断,他也认为吴庭艳并不是一个合格的领导者。但是从国务卿杜勒斯的意见里,他同样认为这个被他们寄予厚望的越南的“李承晚”是唯一的选择,冷战的大背景令得在资本主义阵营里作为领袖的美国不得不把立国的道德理念以及外交政策抛向一边,赢得冷战的胜利以及盟友的信心被他们放在首要考虑的位置。在这种背景下,艾森豪威尔政府与吴庭艳政权的关系就呈现出了错综复杂的态势。 从1955年到1961年期间,美国国内的经济状况以及冷战所带来的巨大负荷,都迫使美国政府在考虑对外战略时会显得精打细算。艾森豪威尔在国内经济上的刺激手段并无太显著的成效,“开源”的疲软,令得艾森豪威尔把注意力集中于“节流”上。艾氏对越南的援助体现了美国政府与吴庭艳政权在这六年里的各种政策的演变。艾氏提倡发展军事力量,这是为了遏制战争,避免热战的爆发。同时,他经常强调冷战政策的“政治性”,他不希望美国在开展全球冷战策略的时候国内经济被过分压榨,所以他不希望扩大战备。因此,在1957年期间,面对着南越境内反吴势力的日益雄厚,美国对其的援助反而出现了递减的态势,并把这种趋势延伸到了艾氏卸任之时。通过援助政策可以看出艾森豪威尔政府对于吴庭艳政权的态度极为矛盾,一方面艾氏几乎答应了吴庭艳的各种请求,可另外一方面艾氏始终不希望美国通过军事与吴庭艳政权有太多的联系。 艾森豪威尔政府对越南的地缘影响力十分看重,可是此时的南越已经显示出了其对整个越南的影响力正持续衰弱。吴庭艳作为反共势力的代表人物,他的失败也迫使着艾氏政府必须去帮助他,使他继续作为一个牌坊宣示美国依然强大,能够保障自己盟友的安全。可是吴庭艳政权的独裁和高压政策已经令南越无法得到任何发展,吴庭艳铲除异己的手段要远远比他治理国家的手段高明,他作为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对于异教徒的迫害也使他丧失了更多的民心和影响力。这些都令吴庭艳政权走向灭亡,而艾氏政府又不能令其快速的败亡,越南的丢失可能会使美国丢失远东,艾氏政府不会去冒险。艾森豪威尔谨慎的处理着各方关系,谨慎地应付南越的各种问题,这样的做法令得他卸任时,吴庭艳政权的状况没有更坏,但是这何尝不是一个更坏的结局,美国被迫与吴庭艳政权彼此纠缠,到了这种境地,美国已经很难割断这种联系去谋求其国家利益了。维持现状只会让美国更加被动,而打破这种状态的结果也是其不希望看到的。自此,艾氏政府已经进入到了一个两难的境地,是继续执行扶持吴庭艳政权这项没有什么光明前景的政策,还是做好准备去迎接吴庭艳政权败亡所带来的一系列影响,无论哪项选择都是那么的难以承受。最终,艾森豪威尔政府的选择就是让美国与吴庭艳政权继续纠缠,这样的结果,使得美国已经跟吴庭艳政权捆绑到了一起,美国再难从南越抽身。 3 肯尼迪政府与吴庭艳政权 1951年吴庭艳第二次前往美国,在接下来的2年多时间里,他身上的很多特质已经被肯尼迪注意,他的反共反法言论更是得到了肯尼迪的赏识和支持。而作为接替艾森豪威尔入主白宫的肯尼迪,他同他的前任一样,认为越南是美国冷战中全球遏制战略的重要一环。他也认为河内政府是苏联的代言人,那么吴庭艳的出现让他立刻作出了选择。 肯尼迪对南越吴庭艳政权的处境明显有一个前提:他认为吴庭艳政权面对的挑战主要来自于北方越共发动的游击战,他认为只要吴庭艳能够把南越建立成为一个自身过硬的政权,那么来自于游击战的威胁自然可以降到最低。肯尼迪在宣誓就任前,赫鲁晓夫就扬言“民族解放战争”是“神圣”战争,而这让肯尼迪认为是针对他的“新边疆”政纲。在肯尼迪政府看来越南的位置已经不再仅仅是重要,而是变得具有决定性影响。[4]同时,由于50年代末美国国内经济的困顿状态,肯尼迪对于吴庭艳政权的既定策略即为经济援助为主,协助吴庭艳建立一个良好政治经济秩序的政权,军事援助为辅,保证吴庭艳政权的安稳存在。 肯尼迪就任后,南越境内的游击战已经威胁到了吴庭艳的统治,但是不论是华盛顿的政府官员还是派驻到越南的美国大使,都不认为游击战能够摧毁吴庭艳政权。这为后续肯尼迪政府对吴庭艳政权的一些态度埋下了伏笔。肯尼迪虽然看重越南,但是他就任后面临一系列问题。肯尼迪政府曾试图推翻卡斯特罗,在猪湾登录失败后,加上北越对老挝的影响,他对老挝问题迟疑不决,与此同时,赫鲁晓夫在1961年6月初重提柏林问题,开启了整个冷战时期最紧张的一段时期。种种因素影响下,肯尼迪政府无暇全力执行已经制定的在越南的政策,也无法得知南越的真正情况,从当时的约翰逊使团出访南越的情况来看,肯尼迪政府也并没有把吴庭艳政权面临的危机仔细地梳理,单纯的觉得事态依然可以控制。而其实到了1961年秋天,当肯尼迪政府有暇处理越南问题的时候,吴庭艳政权所面临的安全问题已经恶化到了美国唯有凭借军力以某种形式介入才能缓和的地步。[5] 肯尼迪政府与吴庭艳政权之间,已经没有了太多温情。肯尼迪希望的吴庭艳是一个能够符合美国式治国理念的坚定反共领导人,可是符合要求的吴庭艳必然满足不了对抗北越的条件。因为要想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必然需要对当地的一些共产主义势力进行妥协,而这又被美国禁止。所以,吴庭艳本身已经难以支撑南越的危局,肯尼迪政府对南越的重视和对吴庭艳的不满都让吴庭艳很惶恐,这种惶恐在1961年底发酵,吴氏兄弟甚至认为美国的过多干预可能会危及他们的统治,他们的这种担忧与肯尼迪政府对他们的不满相互影响促进,进入一个无解的循环。 像吴庭艳这种经历一系列斗争出身的领袖对美国式的训政模式不以为然。而那些对吴庭艳政权抱有信心,并且也深知只有吴庭艳政权才能保证美国在意识形态斗争里保证主动的美国政要们,也产生了动摇。1962年,曼斯菲尔德访问越南,回国后提出吴庭艳政权确实低效能且不向民众负责。肯尼迪政府与吴庭艳政权决裂是因为南越佛教徒与吴庭艳爆发冲突,吴庭艳的行动让肯尼迪政府对其失去耐心。美国最终于1963年11月1日鼓动南越军事领袖推翻了吴庭艳政权。 肯尼迪政府鼓动的政变摧毁了近十年建立起来的一个领袖和他的行政架构,剩下的是一批更没有政治经验和政治素质的军事将领,结局可以料见。南越更无主心骨,各方势力自保不暇,北越趁机加大了对南越的渗透,很快就使美国不得不亲自派兵卷入越南事务,因为此时的越南已经朝不保夕。由此,美国已经泥足深陷,不得不打一场距离本土12000英里的战争。 4 小结 从选择吴庭艳到最终鼓动推翻吴庭艳,美国政府在越南南部的这一系列策略部署回头看来非常不明智。毁灭吴庭艳政权,带给美国的是需要亲自动用武力介入越南,美国政府没有太多选择余地。但是让吴庭艳政权继续执政,带给美国的也是巨大的道义负担和经济负担。做每个选择前,美国政府里面都有相当一部分声音在提出这种选择带来的弊端和后果,但是美国政府仍然一步步的走入泥潭,这并不是他们没有先见之明,也不是他们不明白这样选择的后果,只是在一个以意识形态斗争作为大背景的环境中,他们的所有冷静的判断都被淹没,并被认为是不合时宜的。意识形态的冲突逼迫美国违反其立国的根本,违反国际道德、国家利益,并最终拖着美国走向战争的泥淖,如同牵线木偶一样不断选择条错误的路线。 如果说美国一开始选择吴庭艳是个错误,那么或者痛下决心离开南越,或者全力投入,尽早全力支持吴庭艳,这些都不失为明智的决定。最危险的就是逐步提高介入的程度,一点点步入泥潭,如钝刀割肉一般让自己无法自拔。 参考文献: [1]David L.Anderson,Trapped By Success,The Eisenhower Administration and Vietnam,1953-1961:ColumbiaUniversity Press,New York,1991:pp106-107. [2]指当时的越南南部. [3]波特:《越南问题决策文件集》,第二卷,纽约州斯坦福维尔1979年版,第22页,转引自时殷弘:《美国与吴庭艳独裁政权的确立》,《历史研究》,1991年第6期. [4][美]亨利·基辛格著,顾淑馨、林添贵译:《大外交》(修订版),海南出版社,2012年2月第1版,第657页. [5][美]亨利·基辛格著,顾淑馨、林添贵译:《大外交》(修订版),海南出版社,2012年2月第1版,第663页.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