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旅游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范文

    秦晓楠 韩苗苗 吴艾辉

    摘 要 现今旅游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大多沿袭了大中尺度生态安全指标体系框架,缺失旅游城市社会、人文状态的描述,尚未能辨识出旅游城市生态系统的独特因素辨析。因此,本文以DPSIR概念模型为基础框架,结合旅游城市生态安全系统的特色,对旅游城市生态安全系统进行解析,界定出旅游城市生态安全系统要素的内涵,并将旅游城市生态安全系统分为“经济—社会—自然环境—旅游产业”四个子系统,围绕这四个子系统的存续发展、相互作用等特征状态进行具体指标的选取提炼,对各个系统要素进行表征、阐述,构建起旅游城市生态安全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 旅游城市生态安全 DPSIR概念模型 指标筛选 评价指标体系

    一、引言

    旅游生态安全评价承继了大尺度的、常规的生态安全系统评价研究的评价模型、评价方法及评价指标体系,作为生态安全评价的研究理论、研究成果的应用领域。该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其研究成果仍然相对较少。目前该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旅游生态承载力的评价研究。研究者引入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对旅游地的自然环境容量[1]、经济容量[2,3]、社会容量[4]、心理容量[5]等方面进行测度,确定出旅游地生态安全承载力的阈值,从而对旅游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二是旅游生态安全的综合评价研究。研究者将旅游生态安全界定为与其周边环境和谐共荣、兼容平衡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研究者构建了复合的评价指标体系,从经济、社会、自然环境、旅游产业的状况以及旅游产业与目的地间的交互作用等方面设置了评价指标,[6,7,8]综合测度旅游生态安全状态。

    综上来看,旅游生态安全评价研究刚刚起步,倾向于沿用着大尺度、常规的生态安全评价的研究成果,其评价方法、评价指标均较为单一,尚没有普遍认可的研究范式。[9,10]在此,本文强化旅游产业特色,构建出独特的、针对的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提升旅游生态安全研究的适用性及科学性,推进生态安全研究的多元化、深层次的发展。

    二、生态安全高频评价指标的统计及筛选

    研究收集了相关研究文献中所涉及的具体指标,按照各个指标使用频次进行排序,识别出经典的、高频的评价指标,为后续评价指标的选取提供参考依据。研究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为数据源,选择“生态安全”及“评价指标”两个关键词进行检索,共计获取文献153条。研究将高频的、经典的评价指标进行分类、归纳,将具体指标落实到五个评价维度,统计分析了该维度的高频指标引用状况(如表1所示)。

    根据表1分析可以看出,研究对生态安全研究领域的高频指标分布状况进行了归纳总结,提炼出各个评价维度的高频指标。一是,驱动力维度。该维度的评价指标主要集中在国民经济发展状况、人口增长状况两个方面,其高频指标数量较少,平均引用频次相对较高(51.9次),反映出研究者对于该维度评价指标的选取较为集中,具有较强的共性和普遍性。二是压力维度。该维度的评价指标平均引用频次较为适中(32次),高频指标种类较多,倾向于从污染物排放强度、能源消耗强度两个方面进行选取。三是状态维度。该维度的高频指标主要反映了评价对象的水资源状况、空气质量、噪音污染状况、绿化状况,呈现出较高的平均引用频次(40.6次),反映出研究者对自然生态系统的认知形成了较高共识。四是影响维度。该维度仅仅提炼出7个高频指标,平均引用频次也较低(28.1次),因此仅产生了2个引用频次超过30的高频指标。这反映出研究者结合不同的研究目标,对影响维度的范畴进行界定,造成评价指标的选取较为宽泛和多样,难以产生集中度较高、代表性较强的指标。五是响应维度。研究者对于响应维度评价指标的重视程度最高,形成了较高的总引用频次(512次)。然而,由于生态安全系统响应措施的类型多、范围广,研究者对相应指标的选取也相对分散,使得高频指标的数量较多(16个),因此该类评价指标的平均引用频次显著低于驱动力维度和状态维度。

    三、旅游城市生态安全系统评价指标的选取

    本文结合旅游城市生态安全系统五个核心要素的研究界定,并延续了上述高频经典评价指标的描述内容、测度方向,对旅游特色评价指标进行选取设计。[11,12]

    首先,驱動力要素。常规生态安全的驱动力要素往往从城市经济总量增长、人口增长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测度。同样的,研究选取了旅游收入增长率、旅游人数增长率、旅游固定资产增长率等指标,表征了旅游产业发展、旅游者涌入对当地生态安全系统的推动作用。

    第二,压力要素。由于旅游产业是一个涵盖范围丰富、关联性较强的产业,且我国相关旅游统计工作涉及范围较窄,获取数据比较单一,难以单独剥离出旅游产业引发的污染物排放、能源消耗等方面的计量数据。因此,研究采用旅游者对基础设施冲击(旅游交通压力)、旅游者对城市空间的占用(旅游空间密度)、旅游者对当地居民的干扰(游客密度指数)三个指标反应旅游产业对旅游城市生态安全系统带来冲击压力。

    第三,状态要素。本文从城市拥有的旅游资源状况(旅游资源质量)、旅游者人均拥有的旅游资源数量(人均旅游资源占有量)两个方面对旅游资源状况进行测度评价。考虑到旅游产业作为当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组成部分,研究采用旅游产业与环境系统的协调度、旅游产业与社会系统协调度、旅游产业与经济系统协调度三个指标,描述旅游产业与当地城市的交互作用,探讨旅游产业与城市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及自然环境系统的协调关系。

    第四,影响要素。本文将旅游产业相关的影响因素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通过旅游产业发展对旅游市场的影响作用,包含旅游城市知名度、旅游者人均消费、旅游者停留天数等指标;二是对旅游产业的经济状况产生的影响作用,主要采用旅游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收益能力、营业状况等指标进行表述。

    第五,响应要素。响应维度的高频经典指标主要是描述政府部门缓解污染物破坏、优化自然环境等方面的策略措施,反映了旅游城市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同样的,这些策略措施也是作为维护、改善城市旅游资源状况的核心策略,是旅游生态安全响应维度的重要指标。为了突出政府部门对旅游产业的管理作用,研究也增加了管理部门对其旅游产业自身能力进行改善提升的评价指标,主要从旅游人才培养、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两个方面进行表述。

    四、旅游生态安全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基于上述高频经典评价指标的梳理甄选、旅游产业相关评价指標的设计,研究分别从经济、社会、自然环境及旅游产业四个子系统选取指标,围绕这四个子系统的存续发展、作用关系等特征状态进行具体指标的选取提炼,填充其“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五个维度,构建完成了旅游城市生态安全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五、结语

    在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研读的基础上,本文以DPSIR概念模型为基础框架,对旅游城市生态安全系统进行解析,构建出旅游城市生态安全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将系统要素、要素间作用关系的理论描述落实到具体的评价指标上,支撑后续的测度评价研究。研究通过分析相关研究文献对系统要素进行界定,对要素间关系进行梳理,从而实现了对旅游城市生态安全系统的解析认知,明晰了后续研究的基本范畴。并且,研究对生态安全系统高频指标的统计筛选,辨析出该评价研究领域的高频、经典指标,并依据高频指标的选取原则及特征设计出具有旅游产业特色的评价指标,从而构建出本文的“旅游城市生态安全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含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5个维度,共计45个具体评价指标。

    (作者单位为山东师范大学商学院)

    [作者简介:秦晓楠(1984—),女,山东济南人,地理学院博士后,山东师范大学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旅游可持续发展。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旅游局科研立项(编号:16TAAG018)与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编号:16YJC630098)资助。]

    参考文献

    [1] TURNOCK D . Sustainable rural tourism in the Romanian Carpathians[J]. Geogr J,1999(165):192-199.

    [2] WU Y Y,WANG H L,HO Y F. Urban ecotourism:Defining and assessing dimensions using fuzzy number construction[J]. Tourism Manage,2010,31(6):739-743.

    [3] MILLER G,RATHOUSE K,SCARLES C,et al .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ustainable Tourism[J]. Ann Tourism Res,2010,37(3):627-645.

    [4] 万绪才,王厚廷,傅朝霞,等.中国城市入境旅游发展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以重点旅游城市为例[J].地理研究,2013(2):337-346.

    [5] 宋振春,陈方英.两种类型旅游节事居民感知的比较研究——对泰安泰山国际登山节和东岳庙会的问卷调查[J].旅游学刊,2008(12):63-69.

    [6] CHOI H C,SIRAKAYA E . Sustainability indicators for managing community tourism [J]. Tourism Manage,2006,27(6):1274-1289.

    [7] 汪朝辉.山岳型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湖南: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

    [8] WIGHT A C,LENNON J J . Selective interpretation and eclectic human heritage in Lithuania[J]. Tourism Management,2007,28(2):519-529.

    [9] 孙菲菲.基于DPSIR模型的低碳旅游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应用[J].财经理论研究,2013(06):96-103.

    [10] 王文瑞.基于DPSIR模型的干旱区自然保护区旅游生态容量研究[C].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安全学术研讨会,2012.

    [11] 赵晓红.可持续发展中的生态安全问题

    [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4(3):109-113.

    [12] 金波,吴小根.中国旅游城市体系研究

    [J].城市研究,1999(5):31-34+63.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15:4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