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脉络与趋势探析 |
范文 | 李杰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催生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态,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载体、方法具有了新的时代特征。通过对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脉络与未来趋势进行梳理与研究,有助于思想政治工作者认清互联网发展形势,从而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与针对性。 关键词:网络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模式 虚拟世界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与变化。伴随网络环境与教育环境的转型,教育的主体、对象以及阶段性的任务也在不断转变,呈现出了一些清晰的趋势与特征。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报告里指出:“要增强改革创新本领,保持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推动工作,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1]因此,互联网技术如何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度融合,焕发新的增长点与活力点,成为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前提与迫切要求。 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脉络 1.1 Web1.0时代:教育管控阶段 从网络技术的发展来看,Web1.0时代大部分的信息大多集成共享在门户网站和搜索引擎之中。门户网站起到了信息集成与共享的作用,它将相关信息收集、编排到自身的网站之上,通过超链接进行网站跳转。搜索引擎给网络用户提供了一个巨大的信息库,通过输入关键字自动索引到相关的内容。这一阶段,互联网的核心技术大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网络用户在使用网络的时候也往往不会经过筛选、过滤,一味地通过导航信息的“先入为主”容易使网络用户偏离互联网使用的正轨。 Web1.0应用技术的发展,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与实践活动快速萌芽,但是这一时期,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者对网络知识的匮乏,对网络心理知识和行为特点研究不足,再加上相关规章制度还扼需完善,西方敌对势力很容易利用信息霸权给网络个体的意识形态、行为模式、道德素养带来不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对网络处于起步了解阶段,只能通过简单的管网、控网、过滤等技术手段,以技术管控的方式净化网络环境。 1.2 Web2.0时代:沟通引导阶段 以BBS、博客为代表的Web2.0技术,为网络用户提供了内容多样化、关系扁平化的信息应用平台,从而使得网络用户的主动权、民主和主体意识得到了极大地释放,一度出现了“贴吧热”“论坛热”“博客热”等现象。网络用户通过这些平台可以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见识,同时这些平台又不断汇聚各种的意见与观点,形成了虚拟世界的网络气候。 以往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重管控轻引导。在Web2.0时代,教育主体的沟通引导意识逐渐显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开始意识到网络环境下“以人为本”的重要意义,并试图改变灌输式、一对多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加速融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科学、理性,更多致力于阵地建设与舆论引导。正面、及时、柔性的教育信息疏导成了这一阶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任务。 1.3 Web3.0时代:“内容为王”阶段 Web3.0时代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发展时期。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网络技术的出现,使网络更加智能化、移动化、个性化。PC端、移动端高度融合与兼容为网络用户提供了获取信息与承载服务的广阔渠道。网络用户的用网程度与网络依赖程度大大加深,数据不再是简单的0、1信号,更多的是通过数据挖掘等技术,智能转换的内在价值信息。网络内容的深入与广度得到了极大提升。 这一阶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疏”还是“堵”已经无法抗衡网络化带来的影响。内容就是传播力、说服力和影响力,“内容为王”成了关键点之所在,同时网络传播的海量内容是否能够贴近受教育者的實际,传播渠道是否能精准送达,传播方式上是否具有智慧性、艺术性和人文关怀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巨大挑战。另外,网络媒体的发展步伐往往超出内容生成的速度,导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服务相对滞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建设如何能够占领网络阵地的制高点,引领网络空间新风尚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深入研究的又一重要课题。 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趋势 2.1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全员化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分为四个层次:器物层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界面层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空间层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生活层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2]。伴随web3.0技术体系的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不再受时空限制,会通过网络延伸到人们全部社会生活,并向着全民化与终身化的趋势发展,实现空间维度、时间维度的全面覆盖。Web3.0技术将使全体社会人员,沉浸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也将突破对社会个体的限制,自然、立体、全方位包含社会全体成员。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将由学校、家庭、社会等之间协同完成,转化为整个社会N为一体的教育局面与教育氛围。思想政治将会调动社会的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教育主体合力,真正形成权责明确、齐抓共管、覆盖全社会的工作机制[3]。 2.2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个性化 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将逐步走向定制化、人性化的个体教育过程。人的思想、品德、态度总是能够通过细微的行为体现出来,智能技术通过捕捉这种行为方式的变化,并把这种变化轨迹进行分析、提取、预见便可清晰得知此人的思想动态、态度和立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将成为定制个性化教育方案的总设计师。通过思政信息系统轻松锁定教育对象与群体,准确把握群体的思想规律、精细分析群体思想各类事件的联系、甚至不同群体对不同教育信息的好恶等等[4]。通过全覆盖的智能网络与深度的数据挖掘技术,思想政治工作思维也将产生颠覆式发展与革新,它的形式将更加丰富多彩,教育过程将更加注重人文关怀,教育模式也将从以往的“群体漫灌”转化“精准滴灌”,针对性与时效性空前提升。 2.3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网络化 Web3.0之前,思想政治教育是将网络当作为一种传播媒介与理性的教育工具,网络思政教育是指利用网络工具进行知识教化与道德熏陶。而随着Web3.0的兴起,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将超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一种新的教育模式。相较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同时结合信息网络技术应用与数据应用的网络形态。其更加突出网络的内在性与本体性,而不是工具性与外在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将从“利用网络”和“在网络上开展教育”转型为“成为网络”和“创造思政教育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在政治教育网络中,原先的教育主体和受教育者也将化身为“服务器”与“客户端”。 2.4思想政治教育产品微型化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信息涌动的时代,也是一个信息传播形式多样化的时代,一切可以利用的碎片时间被不断开发并影响受众。伴随着网络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各种“微”产品大行其道,以微博、微信为核心,衍生出的微小说、微电影、微访谈、微生活、微课程等次“微”事物层出不穷,“微思政”也应运而生。 微思政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课”,而是从微观视角出发针对教育对象实施的一种具有即时性、渗透性、具象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教育方式涉及道德、思想、政治、心理等教育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看似随机随性,实为精心设计。其价值和文化影响力在于不断吸引受教育者,并充分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为他们提供一个不断发展的有自我实现幸福感的道德体验,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最本初的功能,使人回归本性。 2.5思想政治教育现实虚拟和谐化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现实与虚拟世界也将高度融合在一起,虚拟生存方式作为一种崭新的生存方式对人类的现实存在产生巨大变革。在虚实共生的教育环境下,现实生存是虚拟生存的根源,虚拟生存是现实生存的延伸与补充。在虚拟技术还未发展成熟时,虚拟生存与现实生存的矛盾也会日益显现出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任务依然需要围绕如何正确处理好人在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中活动的各种复杂关系来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在虚实的各要素、各层次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并不断促进育人环境的和谐,进一步推进人的潜能发挥、价值提升以及推动人性的和谐与完善。 3 结束语 无论互联网技术发展到什么阶段,是否还有其他等先进的技术超越或替代互联网技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觉悟,加强应对风险与挑战的能力以及运用新型工具的水平,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地开创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崭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習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谢玉进,胡树祥.网络实践活动的基本进程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J].高校理论战线,2009(12):41- 45. [3] 胡树祥,谢玉进.大数据时代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3(6):60- 63. [4]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