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一些基本修养 |
范文 | 许梅华 摘 要:本文从音乐教师对音乐现实美的了解、理解和把握,音乐教师主体精神美的修养以及对音乐形式的把握能力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使音乐教师具备完美品格,更好地实施音乐教育,达到音乐教学目的。 关键词:音乐教育 教师的修养 工作性质 全面素质 前言:音乐教学是一种审美创造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既有着美的继承和传播,更有着美的创造和增值。音乐教师是音乐教学审美创造活动过程中的主导因素,其修养和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音乐教学的效果,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音乐学习方面的方向和前途。音乐教师的修养和主体建设不仅仅是一些基本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掌 握,更重要的是要在音乐审美修养方面下工夫,要在音乐审美修养的三个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提高。 一、对音乐现实美的了解、理解和把握 第一,音乐源于生活,生活美是音乐创造的基础,这种生活美是广义的,既有着自在、自然的原始音乐素材中包含的美的因子(如大自然的各种和谐的声音其实就包含着音乐的原始美),又有着社会创造中富于人性的、人情的、人为的原始音乐素材中包含的美的因子。如《流水》是一首非常古老的古琴曲,全曲蕴含着沉静的山谷、云飘雾绕、叮咚的滴泉、淙淙溪流、以及溪流汇成江河的一泻千里、千河奔腾、浪涛滚滚等鲜明生动的音乐形象。 其二,相对于音乐创造的资源来说,已有的音乐作品包含着一种间接的生活美,这种美,是一种艺术美,它比生活美更纯粹,更集中、更典型。这种经过提炼和升华的美对音乐教学中美感传递来说,更富于感染力。如舒伯特的歌曲《鳟鱼》中的钢琴伴奏使人仿佛触摸到水的流动,看到翻动的水光;德彪西的《雨中花园》整个乐曲都象一幅淅沥、透明、有微光闪烁的印象派绘画;音乐教师对已有的音乐作品的感受、体验和欣赏,既是对自己审美经验的一种检验,也是一种升华。 二、主体精神美的修养 艺术如其人,这是艺术创造和欣赏方面的经典言论。作曲家冼星海的代表作品《黄河大合唱》堪称为中华民族的英雄史诗,被誉为“中国灵魂的吼叫”,作曲家寄寓其中的浓烈的民族感情和爱国情绪,是以黄河巨浪般汹涌强力的主旋律层层展开的,《黄河大合唱》由此成为具有倔强生命力的中华民族永恒的、澎湃不息的心声。试想,一个没有主体精神美修养的作曲家又怎能够创造出这样的音乐作品呢? 音乐教学的审美创造意味着音乐教师应是美的创造者。作为一般人,主体精神美的修养是必要的,作为美的创造者,对主体精神美的修养就有了更高的要求。音乐教师的主体精神美在音乐教学过程中的渗透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音乐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熏染和影响(这里所说的人格是广义的既包括人生观、价值观,还包括道德情操方面的种种要求),作为一个称职的音乐教师,他必须热爱音乐,更要热爱音乐教育事业,达到一定的专业水平,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并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论修养。而作为一个高尚的富于高雅趣味的音乐教师对学生本身就有一种很浓的亲和力和吸引力,学生会不自觉的笼罩在其人格美的光环中并接受非常积极和正面的影响;其二,音乐教师在音乐欣赏和选择方面的倾向性影响着学生对音乐的接受,在目前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具有较多较强的主动性,学生往往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因此,一个称职的音乐教师从不把自己确立为唯一正确的标准、不故弄玄虚或急于向学生施展自己的艺术才华、不急于要求学生仿效自己并试图使自己成为学生顶礼膜拜的对象,而是常常提出一些并不一定有唯一正确答案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当觉得有必要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时,能让学生感到老师是在指出一个更为有效的方法而不是在责备一个无伤大雅的错误。因此,音乐教师对音乐的倾向性影响学生,而且这种影响是非常深刻的,也是非常深远的;其三,音乐教师的审美观念影响着学生的审美情趣的导向和审美理想的培育。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都受制于了一定的审美观念,是一定审美观念指导下的活动,音乐教师的音乐教学实践是在一定的审美观念指导和影响下的活动,学生的音乐接受也是在一定的审美观念营造的氛围和基调中进行的。音乐学习的途径主要不是模仿,而是自身的参与和体验,一定的审美观念对音乐教师的影响是根本性的,对学生的影响是至为深远的。 三、对音乐形式的把握 人类对音乐的长期体验和感受,使得一些形式因素以恒定的意义沉淀、凝结,赋予接受者一种独特的形式感,音乐的特点是以抽象而又特殊的假定意象来表达某种情绪的,很少有具体、确定的描述对象。一般说,音乐意象是虚幻、非物态化的,任何物态化的具体形象在天才作曲家那里都被译成了音乐的独特语言或者说熔化成了音乐形象的世界:社会斗争、自然景色、人生哲理……都能在音乐形象的世界里得到体现,音乐能以巨大力量来表达欢乐、痛苦、戏剧性的激动、强烈的情感浪潮和仇恨的风暴。音乐所能包容的丰富复杂的内涵以及其独特结构形式,都需要相当敏锐的审美感知力和理解力,于是音乐欣赏要求的创造性强度往往更高。例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就在音乐意象中融入了人与命运殊死搏斗以及个人奋斗与群众洪流汇合取得胜利的哲学思想,乐曲蕴含着作曲家对时代、对人生、对他人严峻的命运历程的深刻思考,因此,贝多芬提了“要求人们用理性来倾听我的声音”的要求。即使是无标题音乐以及器乐曲,也并非不可感知其意象,其旋律、节奏、乐队音色、和声的特殊效果等全部音乐语汇的总和将造成某种意象,召唤着听者的审美感受。由音响构成的音乐世界往往是经过作曲家精磨、提炼并吸取了民间音乐典型音调和句法,以至包容着自然界、日常音响的回声,其意象内涵的容量是非常大的。音乐教师只有对积淀着历史内涵和美感内涵的音乐作品的形式上有深刻的了解和理解,才能更为顺达、流畅地向学生传达其审美价值。 总结:音乐教师音乐审美修养的三个方面不是孤立的,只有在这三个方面都加强修养并融为一体,才能具备音乐教师这一角色的完美品格,才能更好地实施音乐教学,达到音乐教学的审美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 汤发龙·美学新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 [2] 郭声健·艺术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3] 孙美兰·艺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 孔繁洲·音乐素质教育手册〔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