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论法治化的高校校园文化环境构建 |
范文 | 钟瑞琴 蔡桂如 摘 要:依法治校是建设法治国家、实现高校依法管理和促进大学生成才的需要。法治化的高校校园文化构建要从校园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方面入手。 关键词:法治化 高校 校园文化环境 构建 依法治校作为高等学校加强教育管理的必然选择,在社会转型期的今天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些高校受功利思想的影响,注重大学生的智力因素而忽视非智力因素、注重制度管理的形式而忽视内容的落实、注重基础设施建设而忽视校园文化内涵的构建,导致了学校德治与法治建设两张皮,也导致极少数大学生缺失法治意识,产生违法犯罪。如何通过法治化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实现高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与环境育人”的三者有机结合,是当前高校确保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法治化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意义 法治化的校园文化,是高校为了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而通过一系列措施创造出来的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法治文化与教育氛围。建设的意义在于:一是法治国家建设的需要。作为政治文明核心的现代法治,是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由于我国社会正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人们的权利义务观念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因而法治建设还没有达到应然的状态。反映在当代大学生身上,是权利意识的浓厚和义务、责任、公德心、法律意识等的淡薄与失落。因此,把作为理性化、程序化的法治理念、内涵融入校园文化之中,促使当代大学生成为法律性格健全的公民,这成为法治国家建设的必然要求。二是学校管理的需要。依法治校的目的是达成理想的法治教育状态,使全体师生在价值观、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上达到民主、自由、理性等与合法性的完美结合,其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当前情况下,随着高校办学理念、教学管理、师生关系等从封闭向开放的转变,也出现了师生中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等错误倾向。因此,依法治校显得非常重要。在学校管理过程中,依法治校体现着“刚性效能”,而校园文化则体现着“柔性效能”, “刚柔相济”的两者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合力。三是大学生成才的需要。高校是培养社会建设所需要的各类人才的地方,而知法、懂法、守法是我们这个社会对人才的最基本的要求。但从目前对一些用人单位的调查看,有不少反映大学毕业生自控能力较差、岗位职责不清、尊重他人不够等的情况。大学生首先要成为一个合格公民,才能成为一个合格人才。因此,营造一个有“约束”的和谐校园环境,才能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法治化的高校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校园文化是校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有机整合。校园的自然环境是我们可以直接看到的、具体的物质方面的设施,属于浅表层次的“硬文化”;校园的人文环境则是我们难以看到的、抽象的规范和准则,属于深层次的“软文化”,也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1.法治化的校园自然环境构建。赋予校园自然环境的法治内涵是依法治校的重要内容。校园自然环境主要如教学楼、办公楼、图书馆、实验室、运动场、宿舍等学习生活设施以及校园内的树木、草坪、花圃、假山等绿化设施。就法治化的自然环境建设而言,从建筑物的风格、布局到校园的绿化,不仅应该体现审美价值,而且也应该体现法治文化价值。要把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视作法治教育的载体,通过匠心独运的设计,让建筑、道路、绿化植物等等都来“说话”,使自然环境成为法制教育“立体的画,无声的诗”。如在橱窗上布置法制宣传标语、在假山处设置教育雕塑、在花圃、草坪上安放警示牌、在自修室悬挂规章制度、在宿舍张贴格言警句等。大学生们在赏心悦目的优美环境中,不仅产生愉悦的审美体验,而且潜移默化地自觉约束自己,从而与优美文明的自然环境相协调。 2.法治化的校园人文环境构建。“以人為本”是法治化的校园人文环境构建的根本原则。高校要从尊重、理解、关心、爱护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目标出发,加强人文校园建设。第一是教学环境的建设。教学环境主要指的是校风。校风是一所高校精神面貌的体现,反映高校对全体师生的共同要求,也对全体师生产生普遍的约束力和强大的凝聚力、威慑力。校风主要包括干部的作风、教师的教风和学生的学风。干部的作风是校风形成的关键。干部率先垂范,发挥带头作用,能够保证和促进优良校风的形成。教师的教风是校风形成的核心。教师良好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品德塑造。大学生的优秀学风,则是校风形成的标志。因此,具有法治精神的校风建设,就要注重培育如廉洁奉公、以身作则的干部作风,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师教风,勤学善思、多能一专的学生学风。第二是文化传播环境的建设。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报刊杂志、宣传栏、广播站、电视、校园网等都是重要的舆论宣传平台。校园文化作为社会的一种亚文化,必然要受到社会文化的强烈影响。事实证明,对高校校园文化的放任自流,只能使病态文化、颓废文化泛滥成灾。高校是社会文明创新的重要基地。充分运用这些资源,可以形成良好的“小气候”去影响社会的“大气候”。加强校园舆论宣传阵地和文化活动设施和校园文化活动的管理,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导高校校园文化,才能创造一个影响社会的良好“小气候”。第三是文化制度环境的建设。校园制度环境是保证以教学为中心的校园活动得以正常开展的前提,是整个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保证。制度主要包括各种校纪校规、制度、公约等,如校训、校歌、大学生守则、大学生日常管理制度、班级管理制度、宿舍管理制度、食堂管理制度等。校园文化制度环境的建设,就是把校园文化纳入法制建设轨道,通过制定校园文化管理制度体系,实现对校园文化活动的有效管理,使校园文化活动具有合法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除强化校园文化的行政管理职能外,还要注重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与自我完善的文化活动制度建设,通过如创先进班级、创文明寝室、创文明大学生、创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等活动,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们的文明素质。 参考文献: [1刘德宇.高校校园文化发展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乔长水.试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年第4期.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