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新型城镇化体现人的价值回归
范文 王洪元
摘要:党的十七大提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并将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五个基本内容之一。十八大又将其调整为经济结构的战略重点,并进一步强调“人”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城镇化不是简单的“造城”,而是围绕“人”的价值展开、以人为主体的城镇建设,目的是实现城乡统筹、人文繁兴、生态宜居的,能够提升居民幸福感的城镇,是民众愿意参与的城镇化。
关键词:城镇化人文化环保
截止2012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在我国,城镇化比率为52.6%,城镇常住人口为7.12亿[1],呈现出城镇化率首次过半、并在一段不短的时间内保证一定增速的态势。中国的城镇化是由“乡土中国”向“城镇中国”的城镇化,不能仅仅停留在“造城”的狭隘理念上,而应如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的那样:“推进城镇化,其核心是人的城镇化”——重心更在于强调过程中的“人的城镇化”。
1.旧有城镇化进程中目的性的失落
城镇化是一个随着工业化发展而出现的在地域、人口、社会经济关系、生活方式上由农村向城镇转化的过程,一般来说,城镇化包含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的城镇化,即农村人口向城镇移动,村户身份转变为城市市民的身份,同时享有一般城市市民配套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二是物的城镇化,即城市规模的扩张,伴随着城市基本配套设施丰富、城市占地增加、资源向城市转移的硬件资源集中的过程。
对于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丰硕成果的中国来说,既有的城镇化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居功甚伟,实现了国家实力和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水平的大幅度的上涨。然而,这30多年来的城镇化的努力毕竟是“摸着石头过河”的产物,其最突出的问题是在这过程中逐渐淡化了“人”本身的价值。调查显示,2010年全国644个城市的人均建设用地已达133平方米, 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人均82.4平方米和发展中国家人均83.3平方米的水平[2],而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截止2012年的城镇人口统计中,真正持有城市户籍的人口仅2.63亿, 城镇人口增长速度远低于城镇化速度[3]。这体现了既往的城镇化思路对人本身的忽视,马克思曾说过:“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生产者”[4]。与此相对应的,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的,其具备的价值和维度也超出了单纯的对人的数量的计算:
1.1忽视了人的城镇化也就是忽视了人作为社会发展主体的作用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秉持的基本原则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亚里士多德曾言:“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生活得更好”。城镇化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而进行的现代化改造,落到具体人群上就是服务于广大农村人群的现代化改造,是与农民的利益和发展息息相关的事业,理应要以农民作为改造活动的主体和服务对象,农民的参与及时城镇化的强大动力又是其顺利实现的基础保障,但是反观我们过去的城镇化,农民在全过程中严重缺位,不但多数情况下处于被动和从属地位,更由于难以参与到利益分配中去,在城镇化的改造活动中往往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地方政府混淆了城镇化中“主导”与“主体”的区别,诚然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政府在顶层设计、发展方向、社会改造、公共服务供给、社会保障和福利的配给等方面都要发挥引导作用,但切不可既做“裁判员”又做“运动员”,城镇化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特别是作为主体的农民的意愿,而不是单纯为了城镇自身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一价值目标,就要保证社会活力和市场动力就需要尊重农民的主体权益,满足他们的需要,发挥他们的行动力和创造性,才能让农民主动参与“城镇化”的现代化改造中去,成为强有力的助力。
1.2忽视了人的城镇化将丧失文化竞争力
“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和传统中创造”[5]。文化软实力植根于本国特有的文化传统,这要求任何一个迈入现代化的国家,其文化既要具有自身传统文化的特点,又要具备鲜明的时代特征,即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城镇化作为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途径也必然遵循这一规律。费孝清先生称我们中国为乡土中国是有充分理由的,中华文明以农耕为特征和源流,直到现在中国也一直是一个农业大国,土地中凝结的是农民昨天的传统、今天的劳动、明天的希望,土地中蕴含的乡土情结在几代人间都将有深厚的影响力,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依旧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过去城镇化过度重视于“物”的建设,没有满足“人”对于文化的需要,忽视了传统乡土情结、人文环境在城镇化过程中的拉动效果,甚至使得这种文化影响力从相反方向滞碍了城镇化的步伐,同时也使得刚建立的新城缺乏文化吸引力,欠缺了人带动下的文化的竞争力。
1.3忽视了人的城镇化是对生态过量开发的城镇化
城镇化必然伴随的是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这种改造是否考虑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马克思看来,“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6]。“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7]。忽视人的城镇化的城市改造意味着忽视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对自然生态的破坏性开发最终将使得恶化的生活环境反馈给人自身,威胁人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2.新型城镇化道路上人本主义的回归
在面对工业型社会向信息型社会过渡、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新的社会大背景变迁下,我们必须重新思考中国城镇化的新路径,与此同时,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建设“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构想,指出新形势下的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8],表明了当前党对于国家形势的清晰把握,意图通过顶层设计上对“人”的价值的重视和回归,实现城镇化道路的崭新发展:
2.1统筹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意图实现群众支持、参与的城镇化,强调城镇化过程中能够激发群众共同的建设热情和参与情绪,为此新型城镇化要带来的不仅是发展,而且还必须统筹不同人群、尤其是城乡不同人群的利益需求。要达到这一目标,在新型的城镇化建设中,第一要破除城乡二元壁垒,促进城乡经济协同发展。这不是简单地将乡村建设为城镇,或让城镇收容乡村人员,而是依照城乡特色,走差别化、互补化的道路。努力实现城乡发展机会均等,提升城乡民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第二要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剥离附加在户籍制度上的待遇差异,对城乡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支撑项目公平施力,引导乡村民众有序、理性加入到城镇化、市民化的队伍中。
2.2人文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在传统乡村的改造的基础上建设新城的过程,这一改造过程也包括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根据当地的历史传统、地理特点、人文氛围的特点,实现传统文化和新城文化的引流对接,令城乡民众愿意参与新城开发以及建成后及时的人员迁入。可以通过:①重视建设风格和规划特点,塑造有特点、有亮点的城镇风格,在遵守发展规律和建设可行性的基础上发挥当地民众的主体创造力,共同为新城文化氛围的形成出谋划策;②加大对农村重点文化项目的扶持和投入,重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文化差距,为城乡对接过程中的文化流通做好准备、实现好城乡文化的和谐交流;③促进农村文化良好氛围的形成,推动农村群众精神生活的丰富和发展,为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城镇氛围的营造打好基础。
2.3环保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城镇发展和人的满意相统一的协调发展,为此建设环保型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必要模式,建设环保型城镇不仅要求对环境的“实然”的保护,还要市民群众建立起“应然”的环保意识,是自然与人文意识相结合的结果,也是彻底解决当前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口膨胀、车辆拥堵、垃圾成堆等一系列“城市病”问题的必然要求。这要求我们一要促进生态文明意识的先行,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以监管和氛围带动的方式培养好市民的环保意识和行动;二要合理规划城镇建设和生态保护的平衡,处理好改造与保护、局部和大局、短期和长远的关系;三要设立生态保护正面激励机制和负面惩罚机制,正方两面手地处理好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控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姚冬琴.被误读的城镇化[J].中国经济周刊,2013(140):28-30
[2]何忠洲,城镇化.中国特色城市化的曲折历史和探路难题[J].中国经济周刊,2007(43):26-29
[3]姚冬琴.被误读的城镇化[J].中国经济周刊,2013年(14):28-30
[4]邹佳锜.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2
[5]丰子义.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当代启示[N].光明日报,2010-02-02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60:286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M].人民出版社.2009:560
[8]李克强.45个月六次提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N].21世纪经济报道,2013-03-02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7:0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