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教育管理与尊重学生的权利初探
范文 许红玲 张胜前
摘要:本文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拍摄的“21世纪的教学方法”系列教学视频中的“饮食:一个文化交流的窗口”为课例,重点围绕师生互动行为之一的“提问”为例,通过具体的课例片段,提出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给予学生选择的机会,要培养学生发散的思维,要提供学生提问的平台,要设计具有价值的问题,从而实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权利的尊重,从而达到高效的教学。
关键词:提问 选择权 发言权 发展权 发散思维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和教师都是平等权利的主体。作为教师,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各种权利,比如学生的生存权、选择权、发言权、受教育权、发展权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这些权利是在师生的互动下实现的。
“提问”是比较传统、也是使用频率最多的一种师生互动方式。在课堂上,“是教师提出问题还是学生提出问题?”“教师的提问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是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的提问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是否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教师提问谁?”等一系列问题都潜移默化的涉及到学生的发言权、受教育权、发展权等各种权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拍摄的“21世纪的教学方法”系列教学视频中的“饮食:一个文化交流的窗口”,老师认为作为21世纪的公民,非常有必要加强学生对亚洲的了解,因此他围绕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亚洲国家独特的饮食方式(手抓饭)设计了一系列课程,从而帮助学生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尤其是尊重其他国家独特的文化。本文即以此课例展开讨论。
1.给予学生选择的机会
蒙台梭利曾说过:“儿童有着他自己的人格,他自身具有创造精神的美和尊严。这种美和尊严是永远不能磨灭的,所以他的纯洁而非常敏感的心灵需要我们最审慎的爱护”。在课堂上,学生有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选择。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这些体现个性差异的选择。
片段1
(案例中的T代表“老师”,F1/F2代表“外国人1/外国人2”,SS代表“全体同学回答”,S1代表“第一个同学回答”,其他类似。)
T:老师在上课时,在黑板上挂起了一副世界地图
S1:这是什么?
S2:我知道,是地图
S1:是世界地图
T:回答正确,你们每个人可能都想去一个国家,对吗?
S3:对,澳大利亚
T:(很多学生举手),谁先说呢?萍亘(学生名字)
S4:意大利
T:那么佐藤(学生名字)呢?
S5:美国纽约
T:美国纽约,那为什么?
S5:我想,我想去看看那个塑像
S6:自由女神像
S5:对,就是自由女神像
T:我也想去一个国家
SS:是哪里?
T:是印度附近的一个小国叫斯里兰卡。
这是该课开始的一个片段,老师设计该课的目的是让孩子了解亚洲近邻国家的异域文化,尤其是饮食文化。但在课堂上,老师不是直接导入缅甸的手抓饭,而是通过在黑板上挂出一副世界地图,然后让学生先说出他们想去的国家。应该说,面对世界地图,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自己憧憬的地方、自己梦寐以求的、并为之不断努力的地方。这个环节是老师充分尊重学生选择、尊重学生个性的充分体现。如果一开始老师就直奔主题:“缅甸的手抓饭”,学生的个性、学生的选择就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并且学生也会感到很突然。
2.培养学生发散的思维
尊重学生的权利就应该重视发散思维的培养与训练。思维是学生权利的核心。在理想的课堂上,尊重学生的权利,就是要尊重学生的思维的活跃,应该允许学生有发散思维。如果学生的思维受到了控制、压抑,学生权利的尊重就是空洞的。尊重学生就应该允许学生从多角度、多方向、多维度地去思考问题。
片段2
T:现在我们开始上课,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亚洲国家的一些情况,特别是饮食方面的问题。他们(缅甸人)怎么吃东西的呢?
S1:用手。
T:对,用手。那你们呢?你们用什么吃饭?
SS:我们用筷子。
T:可他们为什么用手呢?而且他们现在还用手吃东西。为什么他们用手吃东西?山门(学生名字),你来说。
S1:用手能更好地品尝食物的味道,所以他们不想用筷子。
T:好,左木(学生名字),你认为呢?
S2:我认为是船,船遇难了什么的,筷子运不到他们那里。
T:没有筷子用,好,平山(学生名字),你来说
S3:做筷子,要砍树,他们不想砍树,破坏自然。
T:平刚(学生名字)
S4:教会了他们用筷子也不行,他们有古老的规矩,可能不是规矩,而是用手吃饭的风俗。所以教他们也不会用筷子。
T:明白了,听的意见越多,越拿不定主意,一会儿觉得这个对,一会儿觉得那个对。有那么多的解释,我也很难做决定。这真是一件难事。所以我请了一些外国的朋友,他们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专家。我现在就要请他们了。
在片段2中,当老师提出“缅甸人现在也有刀、叉、勺子等,可他们为什么现在还用手吃饭呢?”这一问题后,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为什么缅甸人即使现在还是用手吃饭。比如,有的从自然环保的角度认为,缅甸人为了保护环境,不砍树,因而不用筷子;有的从习惯风俗等人文的角度认为,用手吃饭是缅甸人的习惯风俗。这些回答背后折射出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
3.提供学生提问的平台
传统的课堂教学都是教师主宰课堂, 将学生放在被动考问的位置上, 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 具体表现在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 还有的是不善于提问题。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 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作为教师, 在实际教学中, 应该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 鼓励学生大胆地见异求疑, 在提问中寻求真理, 掌握知识。只有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才能真正使学生成为知识、情感的主体。
片段3
[两位斯里兰卡外国人(F1/F2)走进教室,一男一女,鞠躬敬礼]
T:他们是我的朋友。
SS:学生的一阵阵欢呼声。
T:他们的名字是……,两位外国人自己介绍。
F1:我叫Sujata,
F2:我叫Sanjeva
SS:他们是夫妻吗?
T:不,他们是兄妹(学生一阵阵笑声)。
S1:你们为什么用手吃东西?
F1:因为我们知道自己的手一定是干净的。你知道,你不知道筷子和刀叉是否干净?但是,我洗了手,我知道手是干净的。所以,我就用手来吃东西。
S2:那你觉得手比筷子和叉子干净吗?
F1:是的,我经常洗手。
S3:是左手还是右手?如果你是左撇子,你会改用右手吗?你怎么办呢?
F1:如果你的左手更常用,那你就用左手吃东西。所以左撇子通常不用右手吃东西。但平时如果你用右手,那你就用右手。没有什么规定,顺其自然就行。
S4:你们说手能感觉食物的味道,这怎么可能呢?
F1:拿一些比较辛辣的食物,比如说热咖喱。我们知道他们有多辣。
在片段3中,学生成为提问的主体。面对来自斯里兰卡的“用手吃饭”的两个外国人,学生们的好奇心得到充分调动。学生们问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你们为什么用手吃饭?”“你觉得手比刀叉干净吗?”“是用左手还是右手吃?”“手怎么能感觉食物的味道?”等问题。在这个环节,实现了从教师“问”走向学生“问”,学生的发言权得到了尊重和实现。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 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作为教师必须转变观念, 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 让学生在一个宽松的问题环境中, 敢问、乐问、善问, 真正体现新课改的重要理念——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设计具有价值的问题
在提问主题的选择上,教师要选择对学生的生活以及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价值的话题。
片段4
(学生们在学校食堂亲身体验了用手吃咖喱饭之后)
S1:一开始,我觉得不可能用手来品尝味道,但是我亲手做过之后,我觉得我也能做到。
T:一开始,你并不想用手吃东西,但是你做了,是不是觉得挺棒的。
S2:开始我觉得用手吃东西不卫生,但是我后来觉得用手吃咖喱饭比平时要香。
T:明白了,汤田(学生名字),你是怎么觉得的?
S3:我以前从没有和外国人说过话。
T:所以这是你第一次和外国人说话。好,中岛(学生名字)
S4:我们都是亚洲人,但是我们的差别很大。
T:生活方式不一样,能说的具体一些吗?
S4:我是说,这些国家,日本,马来西亚、斯里兰卡、缅甸,都是亚洲国家,但是生活方式区别很大,是不一样的。
T:你呢?木叶(学生名字)?
S5:我一直认为亚洲很小,但是我看到世界地图,发现亚洲有这么大,我很吃惊。
在片段4中,学生们在吃了“手抓饭”之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说出了他们很多真实的、发人深思的体验感言。作为教师和学校,我们要尽可能地提供这种条件。
从“饮食:一个文化交流的窗口”的课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学媒体的选择、师生之间的互动等方面,老师始终把学生的发展的权利放在首位。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的发展权在逐步实现,主要体现在课堂上从“教师问、学生回答”向“学生问、教师回答”的转变。这改变了巴西教育家保罗·费莱雷批评的“教师教,学生被教;教师思考,学生被思考;教师讲,学生听——温顺地听;教师制定纪律,学生遵守纪律”的状态,比较好地关注了学生的各种权利,从而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5:0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