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职院校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及对策 |
范文 | 王荣琦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但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存在着全责不清,管理不规范等问题,本文经过对资产现状进行详细分析后,提出应对体系、制度等不断进行完善,提高管理的规范性,透明性,进而提高我国高职院校国有资产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关键词:高职院校 固定资产 信息化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特别随着财政部、教育部共同投资建设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和国家骨干性高职院校两项工程的完成,高等职业教育突飞猛进,教学基础设施和设备大量增加。2014年,国务院又下发了根据《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作为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部署,提出将继续加强高职院校基础能力建设。如何管理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固定资产并实现其高效性越来越成为当前紧迫的课题和任务。 1. 固定资产的定义 2014年1月1日实施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对固定资产定义为:各学校持有的使用期限超过一年(不含一年)、并且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另单位资产价值虽然没有达到规定的标准,但使用期限超过一年的大批同类物资也作为固定资产进行管理。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职院校投资力度的加大,加之高职院校重实践教学的特点,其固定资产数量和价值迅速增加,种类也越来越广泛,如何管理和使用这些固定资产,实现其价值和效率的最大化越来越成为各学校的紧迫任务。 2. 高职院校固定资产管理现状 2.1权责不清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中都设有专门机构,用以管理本校固定资产,但大多数“专门机构”往往管而不全,仅对部分资产进行管理,其他资产归属另外部门,造成权责不清,推诿扯皮时有发生。例如,学院资产管理部门、后勤部门、图书馆、学校办公室等部门以部门职责为依据,分别管理不同的固定资产,财务处负责核算——这就产生了分管部门众多、无协同领导的弊端,由于缺乏统一的调配分工,一旦出了问题,必然会互相扯皮。权利不清,责任不明。 2.2 制度设计有漏洞,资产保护意识欠缺 一方面,虽然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都针对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建立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但是,仔细推敲就不难发现,这些制度设计时就存在漏洞,对设备的购置、处置过程特别重视,而忽略了购置后固定资产的使用和维护管理等,尤其是对其使用流程的监督与控制较为欠缺,这种制度本身的不完善,必然导致学校固定资产的管理缺乏必须的依据和约束。倘若执行力再欠缺,原本就不完善的制度亦未落到实处,对固定资产的盘点、管理等都处于“不清不楚”的不规范阶段,那么,必然经常出现财物不符、账目不清的问题。 另一方面,“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思想作祟,一些资产管理和使用人员认为此财产非自己的私有财产,从思想上忽视了对学校固定资产的保护,甚至形成某些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游离在学校管理部门的监管之外,造成资产的丢失、损坏,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2.3 固定资产利用率低 不可否认,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国家对于高教的投入不断加大,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高校也不断扩充自身的“硬件”实力。但正是由于这种“扩充”太过迅速,片面追求高、精、尖的仪器设备,多了一些“跟风”与“盲目”的因子,少了一些“理智”与“冷静”,致使缺乏对所购固定资产利用价值的可行性分析和使用效益的长远规划。如若在使用过程中,采购的“高、精、尖”资产与教学实际出现违和,往往就会闲置这些固定资产,久而久之,甚至出现让人哭笑不得的问题——高端设备因为利用率低下,被“放坏了”,实在是一种资源浪费。 还有一种情况,其实是“权责不清”的衍生问题,即,同校不同院系、部门购置的固定资产难以有效调剂使用,必然造成你买、我买、他也买的重复购置问题,也会导致资产利用率低下。 另外,由于学校的特殊假期——寒暑假,加起来长达三个月,这期间,教学活动大部分是停止的,就意味着一些固定资产在此期间闲置不用、无人维护,中不得不说,也是一种浪费。 2.4 账实不符,资产不清 在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我国高职院校的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对资产的购置、处置核算过程中难免形成“时间差”,从而导致账实不符,资产不清现象出现。通过走访,出现这类现象主要分为一下几种情况: 2.4.1由于财务部门资金管理原因、拖延付款,而资产管理部门对固定资产已经验收并登记实物账与明细账,付款与收货的不同步造成会计账与固定资产实物账不相符。 2.4.2 已经投入使用但尚未办理移交手续的各类固定资产,高职院校的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按《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要求,以其暂估价进行登记入账,增加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实现资产的完整性要求;待资产的实际价值确定后,再由资产管理部门填写验收单或入库单调整固定资产原账面价值,财务部门也一并调账。但是,有时会发生工程已竣工,但一直未估价入账也未登记的情况,时间差造成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实物价值不符。 2.4.3 学校教职工在使用科研经费采购资产时,在资产管理部门办理固定资产转增手续时仅在财务部门办理资金支出手续、未办理资产转固手续;或办理转固手续时发现经费不足(或其他问题),于是将资产自留,资金自己负担,但却未到学校资产部门办理转出手续,导致资产的财务账面价值与资产管理部门的固定资产实物账不符。 2.5资产管理系统没有实现部门共享 虽然随着电脑的普及,很多高职院校都用计算机来进行固定资产的统计和管理,但是目前大多学校使用的资产管理软件重点对固定资产的进行录入和统计,而不重视对资产使用状态、使用效率的记录,且该软件和财务管理软件之间不兼容、不共享,排他性强,造成各部门独立运行、自成一体的弊端。 3.我国高职院校固定资产管理对策研究 3.1建立体系,完善管理模式 学校要建立健全全责明晰的管理体系,务必做到“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责任到人”。确定一名校(院)级领导全权负责资产管理,建立专门处室作为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将学校各类固定资产交付其统筹管理。管理的对象,不仅包括各类专用设备、通用设备,还应包括房产、车辆、家具、文物和陈列品等,克服现由后勤、资产管理部门、车队甚至校办等多部门多头管理的弊端。 3.2完善制度,建立管理依据 各院校应以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结合高职院校实际情况和自身特点制定具有较强指导性和操作性的国有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并根据国家制度的变更不断补充、及时调整,完善相应的制度。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制度设计,应包括采购的可行性分析和审批、采购过程管理、使用的过程管理、处置等各个环节,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重点对采购前的可行性分析论证、使用过程中的资产共享和良好维护等重点监督和规范,防止设备的浪费和闲置。 除了完善制度外,为了保证制度的实施,还应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行宣传,对重点管理和使用人员进行不定期培训,提高管理意识,增强管理主动性。 3.3提高政府采购比率,防止腐败 根据我国政府采购的相关法律规定,行政事业单位使用财政性资金购买设备必须以政府采购的形式购买,这里的财政性资金包裹各类财政补款和与其相配套的单位自筹资金,而我国高职院校的设备采购资金中相当比例是学费等事业性收入资金,所以政府采购比例较低,这就为腐败提供了一定的机会。为了杜绝暗箱操作等违规事件的发生,节约有限采购资金,各高职院校应提高政府采购比例,增强采购的透明化。按照我国政府采购相关法律规定,其有严格的流程规范,并且大力支持节能产品、自主创新产品等,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也一定的促进作用。 3.4优化配置,提高资产利用率 无论资产管理部门还是资产的使用者,均须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对各类固定资产的重复购置或闲置是严重的资源浪费,应最大限度的提高各类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和效益,加强资产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把好设备采购的审批关,严格审查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报告,统览全局,对于确实对学校的发展或者教学活动有用的固定资产大力支持,可有可无或重复的设备坚决不批。加强统一管理,充分挖掘潜力,合理调配,做好固定资产的专人管理、使用共享,并建立使用效率考核制度,与学校的内部控制制度有效结合。 3.5推进信息化管理水平,提高管理效率 近年来,各高职院校非常重视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但从多所示范性院校的走访来看,多以教学系统、资金核算系统(校园卡)为建设重点,未将资产管理系统纳入信息化建设内容,而资产管理部门又独立建立了资产管理系统,对资产的数量、种类进行简单统计,没有实现资产采购、使用、处置信息化,降低了管理效率。各高职院校可借助现有或预建信息化平台,将资产管理纳入其中,实现通过联网系统随时查询现有设备情况,降低设备重复购买率,提高共享程度;实现采购预算的网上申报, 提高采购过程的透明化;实现资产管理部门、财务核算部门、资产使用部门的联网办公,提高办事效率;实现资产管理部门对资产的联网监管程度,提高资产维护效率。 总之,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固定资产管理还存在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需通过对体系、制度等进行不断的完善,提高管理的规范性,透明性,不断提高国有资产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参考文献: [1]强明隆.浅谈当前高校资产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管理观察,2013(32):113-114 [2]李静翠.新形势下加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思考[J].现代商业,2013(27):150-151 [3]江波.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4(1):48-5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